作为顾命大臣的肃顺为何被历史尘封?肃顺之死的真相是什么?
2019-11-12 11:38:34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肃顺之死的真相,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清是封建社会的终结,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所以,人们对于满清的了解往往也会比其他朝代更加广泛和深入,尤其是饱含屈辱色彩的后满清时代,更是无数华夏儿女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当然,后满清时代虽然让人痛惜,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它所留下的成就。在“内忧外患”中,一群能臣干吏脱颖而出,力求托起大清渺茫的希望。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但是,还有一个人,虽然曾经和他们一样赤胆忠心、鞠躬尽瘁,但是,却由于太多原因,被掩埋在历史的“储藏室”里,为尘埃所蒙蔽,他就是肃顺

  1861年8月,咸丰皇帝去世。临终前为儿子同治皇帝留下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同时,也留下了可以制约顾命大臣的两方大印,分别由慈禧慈安掌控。看似万无一失的安排,却将朝堂中的党争彻底激化。11月,觊觎权力的慈禧和不甘心受到冷落恭亲王奕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大臣一举击败。其中,载垣、端华被赐死,肃顺被“斩立决”,其余要么流放、要么革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

  在封建社会的派系争斗中,“成王败寇”已是规律,本来无可非议,但给肃顺定的主要罪名却迷雾重重——叛逆罪!到最后也不知道他到底判了谁、逆了谁?除此之外,还有自由进出内廷、目无法纪、专横篡权、抗违不进、有旨不尊等等等等,罪名有十余条之多。当肃顺被押赴刑场时,路边百姓还纷纷向肃顺投掷菜叶、势头、泥土等物,让本就毫无还手之力的肃顺更加凌乱不堪。行刑时,肃顺坚决不跪,刽子手用铁锤敲碎其两胫骨才使他跪下受刑。这位咸丰时期最有手段、也最有可能挽回大清颓势的朝臣就这样被命运所扼杀,他的过往也被那个当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叶赫那拉氏完全掩盖,甚至于他的名字都逐渐被人遗忘,忘了曾经有那么一个舵手,将满清这艘千疮百孔的战舰驶向了正常轨道

  我没有资格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洗白”,但我觉得有必要让人们了解那段尘封的岁月和被尘封的肃顺。

  这个标题中有两个意思,第一:肃顺究竟是奸臣还是忠臣?第二:肃顺为什么被尘封?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归咎在一起,只要明白肃顺推行了哪些条令、这些条令又得罪了哪些人就可以。

  肃顺不但是满人,还是正宗的爱新觉罗氏、镶蓝旗人。他早年并不得志,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却耳染目睹了八旗子弟的腐朽和没落,也对朝廷时局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和看法。后来,太平天国的声势不断扩大,为了应对“朝中无人”的尴尬局面,肃顺才在载垣、端华的举荐下,逐步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当肃顺掌权后,立即开始推行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施政策略:

  一:重汉抑满

  “重汉抑满”包括两个方面,即“重汉”、“抑满”

  重汉

  自皇太极建立大清之后,就意识到汉人官员在满清统治中的重要性,在六部的设立中,还专门为汉人官员保留了位置。然而,再华丽的语言和口号也难掩满、汉官员在地位上的悬差和《大清会典》中“各部院衙门堂司,悉令满洲掌印”的事实。满人始终是主导,汉人只是“辅助性”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掌握实权。在经过嘉庆道光两位平庸皇帝之后,到了咸丰朝,满洲官员的腐朽已经达到顶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朝廷所依赖的八旗军绿营军在太平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这种没落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毒瘤”,“重满抑汉”的思想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image.png

  肃顺,无疑是最早看清这一点的人

  据《满清野史续编》记载,肃顺对待各部院满人官员十分苛刻,但对汉人官员却谦恭有加,而且他还喜欢招揽汉族人才,陈孚恩、黄宗源等人都是在他的举荐下步入仕途,或成封疆大吏,或为朝廷重臣;就连对汉人存有忌惮心理的咸丰皇帝,在肃顺的影响下,也提拔了一大批汉人官员,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人,这些人都成为后满清时代的政坛精英。尤其是曾国藩,有名无实了7年之久,后来还是在肃顺的极力保举下,才开始拥有实权,也开始扭转“湘军”的溃局;而肃顺为了保下左宗棠,更是不遗余力地周旋在皇帝和满洲贵族之间,才从“刀口”下救了左宗棠一命!

  看看肃顺提拔的这些人,谁能不服他的眼光?

  抑满

  满、汉犹如天平的两端,始终都是此起彼伏的状态,肃顺“重汉”的同时,必然会侵犯到满洲贵族阶级的利益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后金(大清)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八旗军亦兵亦民的政治策略,战可上马,修可耕种。可后来,随着天下的平定,八旗子弟开始堕落,旗人完全成为依赖皇帝恩赐的一个群体,而朝廷根据自己所谓的“祖训”,也将八旗人的特权一再提高。生来就等于有了“铁饭碗”的八旗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安逸——腐化——沉沦!别说耕种,就是骑马射箭都被荒废,整日出入风月场所和茶馆戏苑,遛鸟的兴致比什么都大。久而久之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恶习就泛滥成风

image.png

  肃顺为了改变这个现状,逐渐减少了对旗人的优待、降低了旗人的俸禄,后来甚至向咸丰皇帝提出“让旗人自谋生路”的建议,为的都是提振旗人当年的进取之心、奋斗之心,可惜这个提议没有得到咸丰的鼎力支持,被迫废止。

  肃顺“重汉抑满”的策略在当时有很强的前瞻性,对汉人的扶持顶住了太平天国带来的压力,但是对满人的压制却没能得到贯彻实施。这样一来,最后一个挽救八旗军的决策就这样被错过。非但如此,肃顺对满人的态度也激起了统治阶级中保守派的强烈敌视,这都为日后肃顺的落幕埋下隐患

  二:整顿官场

  肃顺在整顿官场上的作风从三件案子就能看出:

  其一:科场受贿案

  清朝走到咸丰时期,科场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各个环节都成为受贿、索贿的集中点,一些史书中甚至公然称其“大庭广众、不以为讳”,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子弟遗恨考场,而那些不务正业的浮夸子弟却高榜提名,这严重影响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但是,所有官员对此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致使科考在士子们心中已经失去了“公正”的含义

image.png

  肃顺掌权时,发生了天下震惊的“戊午科场案”,这样的事放在任何一个前任手里,那都不算事,但是肃顺是打着扭转科场腐败的决心来的,所以,这件事就成为一个典型,查来查去,竟然牵扯了当时的大学士柏葰。按照惯例,一品大学士即使有罪,到最后也会被皇帝赦免,可是,在肃顺的坚持下,咸丰最终判了柏葰“斩立决”,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也只能怪柏葰撞在了肃顺的“刀锋”上

  “戊午科场案”发生后,整个科场立马焕然一新,各种弊端也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在“辛酉政变”之后,科场风气再度败坏,直至取消科举

  其二:户部宝钞案

  当时一些官员和不法商贩利用朝廷进行币制改革之机,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

  咸丰八年,咸丰皇帝命令载垣、端华、僧格林沁等人进行调查,“户部宝钞案”就此浮出水面。怒不可遏的咸丰迅速调肃顺为户部尚书进行全面查处,最终导致4名官员被斩、1人斩监侯、3人流放,查抄的商家和官员达到近20家之多。《清朝档案史料丛遍》中甚至声称:“南北两监、囚满为患”!严苛程度可见一斑

  “户部宝钞案”的发生,不但震慑了所有官员,也维护了日渐低下的朝廷威信

  其三:耆英案

  耆英在当时绝对属于“权臣行列”:三朝元老不说,还先后担任过礼部、工部、户部、吏部尚书之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签约大臣就是他。由于得到道光帝的赏识,他还被擢升为大学士兼镶白旗满洲统领

  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耆英再度被任命为签约大臣前往广州和英法商讨条约事宜,但是,由于英法使臣对耆英存在抵触和漠视,耆英一怒之下就离开广州、回到京城。当时耆英可是“钦差大臣”的身份,要知道,没有得到皇帝允许就擅自回京,这和战时将领弃城而逃是一个罪名,那就死罪。

  咸丰多少有点为他开脱的意思,就命令众大臣进行讨论。以恭亲王奕为首的保守派主张将其定为“斩监侯”,只要暂时保下他,风头一过,再寻机为他脱罪。可是肃顺却力排众议,坚持将耆英正法,他说:

  国法何申?官邪何儆?况今尚有办理夷务之臣,若皆仿效,成何体统?

  (《筹办夷务始末》)

  在肃顺的坚持下,咸丰帝最终将耆英赐死。对耆英的惩处重吗?按律例不算重,但是在当时确实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临阵脱逃的官员不在少数,但是,通过各种“运作”,最终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轻发落,这也是为什么咸丰明知耆英是死罪,还让大臣商议的缘由。可惜,又是遇到了“倔强”的肃顺

  三:对外强硬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朝廷官员好像已经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给彻底震慑,而列强也看出这个端倪,故而动辄以武力为要挟,整个朝堂上,“议和”的声音总能压制“请战”

  肃顺掌权后,一改往日懦弱作风,对西方列强的过分要求,都予以坚决抵制。尤其在和俄国的周旋中,肃顺一度当着俄国公使的面,将俄国给他看的《瑷珲条约》文本直接扔到了一旁。肃顺掌权时期,西方列强贪婪的要求基本上没有得逞过,这让西方社会共同认为,肃顺是他们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的最大障碍!

  尾话

  “户部宝钞案”和“云南军费案”的背后都有恭亲王奕的影子,而肃顺又曾力劝咸丰赐死慈禧,奕和慈禧能善罢甘休吗?咸丰临终前,将奕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更点燃了奕的怒火,我们可以推断,不管有没有慈禧的出现,由奕主导的政变都很难避免,慈禧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西方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也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奕的背后,连那个很少表明政治立场的僧格林沁,也由于肃顺过于帮扶汉人而站在了奕的一边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肃顺为了改变咸丰皇帝面临的各种困境,几乎得罪了所有人,尤其是对八旗的整治和西方列强的强硬态度,将自己已经置于万劫不复之地,他所依仗的只有咸丰,而他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咸丰。可以说,肃顺完全是凭着一己之力,力图改变积弊已久的朝廷上下。有私心吗?有,因为在党争的漩涡中,只有“立足”之后才能谈“改革”,如果我们吹毛求疵的话,他并非一个完人,但是,纵观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肃顺可能是唯一一个对局势看得清、辨得明、又敢于做出应对的人,如果咸丰帝没有突然离世的话,肃顺完全有可能改变满清的历史走向

image.png

  肃顺死后,大清进入名符其实的“慈禧时代”,慈禧对肃顺的嫉恨根本不会让历史写下他哪怕一丁点的成就,就这样,“肃顺”这个名字被尘封在了历史的光影中,一同被掩盖的还有他为大清所做的一切

  每次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心中总是五味杂陈,觉得这个曾经试图力挽狂澜的男人,应该被后人所了解,也应该得到属于他的尊重和敬畏。只是,不知道当列强的铁蹄踏入北京、战火烧遍神州的时候,当年向肃顺投掷杂物的那些人可曾有过一丝悔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