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拉下身段求大臣捐钱?而不是直接抄家来的快些?

  还不知道:崇祯求捐钱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无法承受亡国之君的骂名,在煤山自缢而亡。之所以明王朝灭亡,很大程度上是钱的问题,百姓承受着敲骨吸髓般剥削,而前线士兵仍旧领不到粮饷。起义接连不断,军队一盘散沙,崇祯孤掌难鸣,明亡征决矣。

  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做了最后的尝试,那就是号召大臣们捐款。崇祯是个十分好面子的皇帝,以勤政奋勉自居,然而到了绝境的他也只能拉下身段,恳求大臣捐款,来解燃眉之急。理论上讲,如此处境,崇祯理应调动一切资源来挽救国家,譬如直接强制命令官员财产充当军费,而崇祯却低声下气地募捐,这是为何?

image.png

  首先,崇祯的性格,一直首鼠两端: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崇祯并没有下令抄家没收财产,而是委曲求全,用一种效率最低的方法,那就是募捐。单单募捐的过程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大家再推诿扯皮一阵,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个儿子,是明熹宗朱由校同父异母的弟弟。拜他老爹所赐,崇祯童年过得十分不如意。万历皇帝看不上朱常洛,源自朱常洛的母亲是一位普通宫女。是因为一次不经意的偶遇,才让王恭妃怀上了孩子,并生下了皇子朱常洛。

  接下来就是浩浩荡荡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不想立朱常洛为太子,而想立郑贵妃所生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当然不同意,皇帝、郑贵妃、大臣们三方争斗不休,万历干脆朝也不上了,奏章也不看了。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而之后朝廷依旧动荡不安。万历三十九年,崇祯帝朱由检出生,鉴于他父亲朱常洛的地位时常不稳,加上郑贵妃一干强大敌人,朱由检也不会得到多好的待遇。

  崇祯帝朱由检从出生以来,就一直在一种负面环境中,明宫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皇宫笼罩在未知的阴谋之下,这些都发生在崇祯身边。在复杂的成长环境下,崇祯既自卑又自负,既多疑又焦虑,他想要复兴大明,但又缺乏信心,他想要任用人才,又不采纳谏言。

image.png

  面对重大决策,崇祯总会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崇祯十七年正月,大臣李明睿曾劝告崇祯帝最好迁都南京。崇祯道:

  “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意思是说,朕也想南迁,只是外面的大臣们不同意,该怎么办?

  李明睿继续说:

  “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意思是说,现在应当机立断,时局紧急,不能再犹豫。

  而崇祯则一直犹豫不决,很明显,他没有朱元璋的坚定和果决,在犹豫之间,机会不复存在,李自成入城后,只得自杀殉国。

  崇祯十年,皇太极再次出兵南下,崇祯令卢象升总督军务,保卫京师。是时,崇祯有意和谈,而卢象升坚持抗战,犹豫不决再次发生。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在巨鹿被数倍清军围困,宦官高起潜手握重兵却不来救援,卢象升力战而死,帝国葬送了一名良将。高起潜见死不救,源于崇祯帝的和谈愿望,以及高起潜的揣摩圣意,毕竟太监只能依靠皇上,当然最后和谈也没有达成。

image.png

  其次,明朝的官员跟皇上已经离心离德:

  到了最后关头,崇祯没钱了,国库也没钱了,军饷发不出,此时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筹措军费。而崇祯再次陷入了纠结之中,他既不想得罪士大夫,还想维护皇帝的尊严,最终选择了折中的办法,也是最不靠谱的方法,募捐。

  到了此时,士大夫们早已抛弃了什么原则和尊严,毕竟天下是他老朱家的,自己只是打工的。明朝灭亡后,只不过换了老板罢了,只要能保住权位,其他都无关紧要。于是大臣们哭穷、做戏、喊冤,一场闹剧后只筹集了二十万两,接着,崇祯绝望了。

  明朝不同于宋朝,北宋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共治,也就是说,大臣不仅仅是打工仔,还是天下的治理者。终北宋一朝,几乎没有杀过一位士大夫,文臣地位被提高到了空前程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才应该是士大夫们的职责和使命。

  虽然大臣中也并非都是善类,但宋朝文臣对朝廷的忠诚度高于大明。反观崇祯,不论对文臣还是武将,信任度都很低,单单内阁首辅,就换了四十四位,这很能说明问题。

image.png

  从朱元璋开始,明代的皇帝们并没有把大臣当作盟友,只看成敌人或者打工仔。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牵连被杀超过十万人,单此一项,就足够把所有官员都得罪。官员们贪污不假,但是这么做的后果也让官员和皇帝的关系极为紧张,所以很多官员只关心他的权位,没有一丝家国情怀。

  袁崇焕被俘后,祖大寿率兵溃逃,再也不敢进京,辽东无人可用。袁崇焕的做派是不太正常,但也不至于被凌迟处死,不考虑袁崇焕个人,也要考虑到辽东的将领士兵。袁崇焕为了国家付出了所有,哪怕犯过错误,也不应该落得如此下场。结局则寒了辽东将士的心,无人再肯为朝廷卖命。

  孙传庭是明末最后一张王牌,为了朝廷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沙场,得到的结果则是:

  “或言传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赠廕。”

  崇祯帝不是缅怀英烈,而是担心孙传庭死没死,死后连封号都不给。

  到了捐款的时候,大臣们当然不买崇祯的帐,有的砸锅卖铁,有的在家门贴上“此房出售”,有的只捐几百两,让崇祯“情何以堪”。如果是君臣一心,可能崇祯早就南迁了,或者干脆和皇太极和谈,结局应该会好很多。

image.png

  最后,如果贸然抄家,只会把官员逼反,使得他们卷款逃亡李自成阵营:

  在崇祯首鼠两端的过程中,或许担心权贵们会成为叛徒,可能会发生给李自成带路等事项。如果换做朱元璋,直接全部抄家,根本不会有其他考虑,而崇祯则想得太多了。

  在崇祯号召捐款之时,内阁首辅魏藻德推脱没有钱,只捐五百两。李自成大兵就在城下,崇祯问魏藻德如何是好,只要你开口,马上下旨。魏藻德则趴在地上,屁股撅起老高,一言不发。李自成攻破京城,抓住魏藻德问道:

  “你为什么不跟皇帝殉死?”

  魏藻德回复:

  “方求效用,那敢死?”

  意思是说,我准备给新朝廷效力,怎么敢死呢?

  李自成虽为贼头,也看不上如此叛徒,在酷刑之下,魏藻德交出大量金银,最后死于狱中。

  内阁首辅都如此,下面的官员可想而知,假如崇祯强令抄家,这帮家伙必定直接投敌。在崇祯面前哭穷的官员们,却在李自成的逼迫下交出了巨额财产,李自成总共在京城内搜出七千万两白银,这帮官员也大多成了刀下亡魂。不知这是崇祯的悲哀,还是官员们的悲哀!

image.png

  后来也有传言讲崇祯帝自己的小金库都藏有银子三千多万两,实际上是李自成刻意抹黑他,把搜刮的百官的银子都算到他头上了。

  真实情况是,他真的没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