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打后金为什么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为什么只有十几万军队作战

  还不知道:明朝打后金兵马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只派十几万兵马”这个提法引人发笑。

  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之役和宁夏之役,从公元1592(万历二十年)达到了公元1598年,这两战基本耗尽了帝国最精锐的九边野战部队,李成梁的儿子,辽东总兵李如松也在1598年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之中阵亡,同时也宣告着震慑女真诸部落的李成梁一手打造的辽东铁骑退出了历史舞台。

image.png

  时间到了17世纪后,明帝国已经没有能力短时间能组织起来经验丰富的精锐野战军团,这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第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16世纪末的一系列战争的损耗巨大,新的野战部队并没有及时补充上来,第二,就是万历朝的党争开始出现,张居正十年变法付诸流水,朝廷财政陷入空前危机,养军队那是需要钱的呀。

  明代的军队,实际上能打的精锐,都是将官们养的效忠于自己的家丁,比如李成梁的辽东铁骑估计有3000人,虽然只有3000人,但是在李成梁时代,足够让女真诸部听话,那是想打谁就打谁的。

  战争并不是人越多越好,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一般也就是精锐的那么几万人而已,其他的大多随着精锐丧尽而溃败。而具体到明朝,还存在卫所兵的问题,当然卫所兵很多时候,就是摆样子,凑人数,真正作战的都是维持在不超过10万人的九边精锐部队。

image.png

  然而到了万历三大征结束后,边军精锐不在,帝国的财政窟窿也填补不上,而且边军卫所的糜烂也不可收拾。到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能够凑出来的总兵力,合计11万人,这就是帝国最后得老本了,之后20多年的战争里,明军再也没有这么多稍微能打的野战军了。

  然而,这一战,由于杨镐的四路出击战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个送死在了萨尔浒,帝国也就只能转为守势,真的就没有再派军队跟后金野战了。

  后来打的那些仗,并不是明军一波波去送死,而是基本上被围点打援了。老奴带着八旗兵攻击明军辽东的城池,总是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屡试不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明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守土有责”,丢城失地,处罚是极其严厉的。

  而这些派遣的援兵,本身也不是精锐野战军,大多都是守城部队,野战经验不足,毕竟自萨尔浒之后,明军不但失去了野战精锐,也失去了跟八旗野战的信心。

  所以从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基本没有什么野战军了,可能存在一部分精锐家丁部队,比如传说中的“关宁铁骑”,规模大概也就3000人,战力如何不知道,但就战斗意志而言,是大明最后一支可以正面炕清兵的部队了。

image.png

  之后爆发的战争,除了宁锦之战、宁远之战,这两场是因为袁崇焕依仗坚固的城防,加上犀利的大炮,打赢了守城战以外,其他的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等,基本都是被八旗围点打援干掉的。

  朝廷最后一次组织大规模军队出征满清,是崇祯十三年的松锦之战,军队大多来自于跟高迎祥、李自成作战的军队,结果也是在崇祯的逼迫下,总指挥洪承畴放弃步步推进的战术布置,急忙赶去救援锦州,最终在松山被努尔哈赤围点打援歼灭。而这一次左闸安明军总计出动了13万人马,这已经是帝国出兵的极限了。

  或许有人会说,明朝以前,不是动不动就几十万的大会战么,怎么到了明朝就只有十几万的军队作战了?要知道古人在记录的历史的时候,对于数字向来不怎么严谨,有时候为了壮声势,就报个夸张了好几倍的虚数,战胜了之后的歼敌数目也往大了说,(为了军功)。

  超过10万人的军队,对于古代的后勤水平而言,差不多是极限了,10万指的是战兵,为了保障这10万人能够正常作战,至少还需要超过20万左右的辅兵和民夫,来承担后勤。

image.png

  再者而言,即便明廷有能力派遣几十万正兵作战,在辽东地区,面对后金八旗这种行踪不明,飘忽不定,不需要后勤保障,机动性极强的部队,根本没有机会掌握主动,一旦露出破绽,就会被人家分而击破。总不可能几十万军队一起行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