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大明的一代忠臣,被诛十族了却一生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方孝孺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封建社会,各式各样的刑法确实是非常的令人发指的。其中有这么的一个刑法就是诛九族了,诛杀所有的家人和亲戚,诛杀人员之广确实是令人发指。

  但是历史上确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株十族之人,死法也是非常的惨烈。

  他就是明代的一代忠臣,方孝孺。

  在我看来,这样的一句话是对他一生最全面的概括。面对不公平,他迎难而上仗义执言,挑战帝王权威,死之壮烈,敢于面对诛十族之刑罚。

  笔者认为,他确实也是才能有限的一个人,风骨和节操,并不能让他在历史上从此震名。

  据后人更多的推敲与探测却发现,也许他这样的一个壮烈之死,并非是成就了自己的风骨。

  其中还有许多探究之地,他的死还是存疑的。

image.png

  年少成名,精敏绝伦

  方孝孺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孩子,自幼非常的好学。明初的大学问家,翰林院宋濂就曾经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了。传闻他每天阅读书厚度超过一寸,在乡间有小韩愈之称。明代哲学家李贽曾记载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精敏绝伦,双眸炯炯,日读书积寸。为文雄迈深醇,乡人呼为小韩子"。

  确实是非常的厉害。作为宋濂非常骄傲的学生,他不仅注重写文章,同时注重文章里面道义的宣扬。

  在《方孝孺传》里曾经就有这样的记载,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明史·方孝孺传》)。

  可见他对忠义的重视。其实在我看来,这在冥冥之中,也已经奠定了之后他悲剧的人生了。

  不注重物质生活,但是却非常的注重名节,不怕贫困,但是却知天下为己任。在老师的看重下,也是在朝堂上面,得到了宋濂的进一步提携。

  方孝孺血石

  进入朝廷,平步青云

  在恩师的引荐下,方孝孺很快就接触了朝廷的相关政务,并且被朱元璋看中。被引为器重之人才,25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召见,并且非常欣赏。朱元璋死后,继位之人为朱允炆,而其重视方孝孺,他也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学生。

  作为帝王之师,在当时他一路高升进入了翰林院,在朝堂上确实是有着很大的权力的。

  建文帝对他非常的尊重,也听从了朱元璋的建议,无论是文学上的问题还是国家的政治大事都要向其询问,甚至由其定夺。

  在我看来,这是方孝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平步青云的一面。

  作为一名帝师,他企图利用自己的学生朱允炆实现自己的终极抱负,也成全了自己一代儒家的大名。正在他全心全力准备辅佐新皇帝的时候,有了当时的朱棣之乱。

  在我看来,而在朱棣之乱里,注定了方孝孺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办法成为其他儒家一样一世清白,成为一个绝对的君子。

  影视剧中的方孝孺形象

  机智用计,毕生之耻

  当时的燕王之乱朱棣已经领兵南下,甚至已经来到了南京。当时的朱允炆就只能丢弃首都,逃亡在外了。

  建文三年五月,朱棣派属下向当时的皇帝求和,在军事实力远远低于他的情况下。朱允炆杀死了使者,但作为帝师的方孝孺并没有阻止这件事,似乎还在暗中默许。

  我们都知道,两国争战不斩来使,方孝孺为什么眼看着这么大的失误出现了?

  其实参照方孝孺后来的行为,也可以窥见,在这件事情过去不久。方孝孺就向帝王献计,反间朱棣的长子朱高志,造成家族内部混乱。

  在笔者看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实际上在历史上对于方孝孺本人也是一个很大的污点了。

  虽然说反间计正是作为36计中的一种,但是确实是一种比较卑鄙的手段。

  作为一代儒家,帝王之师方孝孺本应是以忠义屹立于历史之上,以风骨影响世人。

  在笔者看来,他的这个行为确实是在他的人生中留下很大的污点。但即使如此积极的献计并没有挽回当时的朝廷,朱棣大军实在是太过强大,不久就攻破了都城。

  在朝堂上穿孝服的方孝孺

image.png

  壮烈赴死,成全忠烈

  皇帝弃城而逃的时候,方孝孺却并没有跟随。

  他是一代儒家,当时的那个时代对于儒家而言,臣随君死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也是一件可以名留青史的事情。

  他坚决的请求,带着为数不多的守卫等待援军,同时也是做好了随时为社稷而死的准备。

  敌军入城的时候,朱允炆选择自焚,而方孝孺却被敌军所获。其实一直对于方孝孺都是非常的重要的,有着朱元璋在前面的认可。

  所以说他想请方孝孺为其撰写登基诏书,如果方孝孺有响应的话,其实也是对于他的门生以及天下的儒家子弟有一个交代。

  但是实际上方孝孺选择一种最壮烈的死法,同时他的死法也是在我们的情理之中的。

  影视剧中方孝孺大骂朱棣的情节

  在受到帝王召见的时候,他穿上了一身丧服跑到的皇宫,为朱允炆哭丧。帝王知道之后怒气丛生,方孝孺不仅不答应,随即开始穷尽毕生之文学功力,破口大骂。

  帝王以九族之性命威胁,方孝孺答曰:灭十族又何妨?

  继续大骂。

  在笔者看来,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书生,在纸上大写的逆臣贼子4个字。

  这件事情着实是触怒了帝王,让他死的非常的惨烈,同时也灭掉他十族。

  一共杀了7天,整整873人,当时的明史曾记载。

  《皇明表忠记》中记载:"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

  孝孺之死在一时确实是被传为了佳话,但是他的死确实是值得的吗?在笔者看来,如果从他所接受的正统儒学思想来探讨的话,他的死确实是必要的。

  因为在儒家所标榜的,就是一个文人的风骨,德行则是在首位。

  孟子就曾经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为了国家大义,是可以不顾自己的性命的。而如果参照方孝孺祖上,其父方克勤也是因为一件冤案,选择了舍生取义,在狱中中被杀。

  无论是从小接触的教育来看,还是从家族传统来看,方孝孺的舍生取义仿佛都是顺理成章的。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再回到这件事的本身来看的话,他的选择,却是让人觉得有一点残忍了。

  民间曾有一句名言,一人做事一人当,方孝孺选择一人的忠义,想要成全自己的气节。但是却连累了无辜的700多个人为自己陪葬,这样的选择确实是不智。

  胡适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其实也是可以看的出来,后代的一些文人,对于他的这样的平白无故的牺牲,确实是持一个反对的观点的。

  方孝孺之墓

  方孝孺临死前曾经泣血赋诗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孰不我尤!"

  也许在当时那个时代面临皇帝的威严和朱棣的屠刀,他这样的大力凛然的行为确实是值得人的崇拜的,也确实令人钦佩。

  但是在笔者认为,他仅仅是拥有一副诗人的风骨,却并没有一副灵活的头脑了。

  在他身上仅仅是有文人的硬骨头,但是却并没有文人的内涵精神。

  在没有办法表明自己的忠义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无所作为,用最没有用的一种方法。

  后人仍对方孝孺忠义敬佩

  在我看来,他声明出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愤懑,但是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所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方孝孺并不能算得上是一条英雄好汉。

  他这样所谓的舍生取义的义,也并非是我们所认可的一个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