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发生了什么事?朱元璋为什么会大开杀戒?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为什么会在洪武三十年大开杀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洪武三十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11名大臣被凌迟处死,85岁主考官被流放千里,那么朱元璋为何大开杀戒?话得从头说起。

  公元1937年的农历二月,三年一期的科举考试又到了,帝国各地的学子们都齐聚帝国首都南京,准备在此大显身手,人人都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自隋唐之后,科考是帝国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到明清之时,科考制度已经非常成熟。科考开始之前,朝廷都会按照惯例指定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在家天下的封建帝制时期,朝廷其实就是皇帝说了算,尤其是皇帝比较强势的历史时期。

  当时作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当仁不让要钦定人选,他经过考量之后,亲自任命了这年的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前者叫刘三吾,后者叫白信蹈。

  刘三吾年已85岁,是德高望重的翰林学学士,正五品。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对刘三吾非常信任。

  白信蹈的级别非常低,正八品,是纪善所的纪善。所谓记善所,其职责为“掌讽导礼法,以教王为善”。设置于洪武三年。这个机构,说到底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是却与皇室接触较多,故亦为朱元璋信任之人。

  正因如此,虽然这二人官职很低,但其才学和人品都很过硬,朱元璋认为只要这样的考官负责人才能主持公道,为朝廷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可用之才。

image.png

  接受朱元璋的任命之后,刘三吾和白信蹈自然不敢懈怠,他们当然也明白皇帝之用意,所以工作起来,非常认真。可以说从前到后,组织得非常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忙碌之后,为朝廷选拔出了52名成绩优异的考生,第一名叫宋琮。

  接着,这52名贡士要接受殿试。所谓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步,科举地点也非同寻常,在朝廷的大殿里,主考官更是不敢仰视,乃是当今皇帝朱元璋。此外,殿试还有一个特点,能参加殿试的考生,即贡士,已经进入了帝国的人才库,参加殿试不过是让皇帝根据成绩排名。皇帝根据考生成绩划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为同进士出身。

  在殿试结束后,朱元璋根据51名考生(贡士52名,但史载中参加殿试的是51名)的成绩,御笔对考生做了排名,三甲3人,二甲13人,三甲35人。朱元璋钦批的状元叫陈an(备注:该字左边为“安”,右边是“耳朵旁”,此字为生僻字,打不出来),祖籍福建闽侯县;榜眼叫尹昌隆,祖籍为江西吉安;探花叫刘谔,祖籍浙江会稽。

  至此,殿试收官,金榜已出,该届科考算是结束了。作为该届科考的正、副主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也算是圆满完成了皇帝朱元璋交办的工作。按说,工作完成如此出色,接下来就该等着皇帝的奖赏了,比如提拔一下之类的。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外。意外之处在于,该届科考最后金榜题名的52名新科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士。这个特殊的情况出现后,首先炸锅的当然是北方科考学子们。接着,大家又发现该届主考官刘三吾也是南方人。这种联系,很容易引发猜测,大家都认为这是刘三吾故意袒护南方学子的明显表现。

  结果最后北方学子就组成了一支队伍,堵住了礼部的办公大门,说“刘三吾舞弊,取士不公”,要求“严惩科举舞弊”。

  礼部官员看到这个情况,也不敢怠慢,安排办事官员一边安抚学子,一边急忙呈报皇帝朱元璋。

image.png

  朱元璋听完情况汇报后,知道事情比较严重,立即在朝会上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商讨,结果是成立专门的调查组来调查此案,想以此堵住北方学子的嘴。

  朱元璋钦点的这个调查组成员名单,也颇为耐人寻味,调查小组的负责人叫张信,张信是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目前是个从五品的侍读学士。成员有周衡,此人在史载中是以“忠直敢言”著称的,还有黄章等大臣。这几位被朱元璋钦定为调查人员,主要是他们的官声以公正、正直。不过还有三个人,便是本年科考中三甲,分别是状元陈an,榜眼尹昌隆、探花刘谔。

  朱元璋这样做,颇具深意,充分体现了他老辣的政治手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北方学子指责刘三吾对南方考生舞弊,那么朱元璋就安排这三甲进入调查组,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对他们三人的试炼,如果出问题,这三人很有可能要和刘三吾一起承担;一方面是他们三人也是朱元璋亲自认可的人才,以此间接告诫北方学子,这三甲是具有真才实学,是自己亲自选定。

  一个安排,两种意思,就看怎么理解。

  调查组经过认真的复查阅卷,发现刘三吾等没有舞弊。实际上,朱元璋对刘三吾还是非常信任的。想当初,在洪武十八年,73岁的刘三吾被推荐给朱元璋,为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不但赏赐刘三吾朝鲜玳瑁笔,而且有宴会活动,都安排刘三吾坐在中间,以视对他的敬重。

  原本朱元璋想用调查组的调查结果堵住北方学子的嘴,可是没想到北方学子脑得更凶,他们开始指控调查组的大臣和刘三吾是串通好的。更糟糕的是,朝中的北方大臣也暗中心生意见,质疑张信等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这一闹,搞得所有的舆论焦点不但要求查刘三吾等舞弊,还要求惩罚张信等。

  北方学子明显是故意挑事,但在整个科考中,北方学子相比南方学子,确实属于弱势群体,无论是水平、还是群体。作为弱势群体,想通过挑事打压一下南方学子、改善一下北方学子的地位,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理解归理解,这事现在怎么办呢?

  明建国三十余年,第一次出现这个科考问题,没有前车之鉴,这个局面,问题明显很严重,那么该如何收场?必须要有一个两全之策才行,既能保全自己的皇帝威严和面子,又能合理平息北方学子们的不满。

  这事看似简单,是科举考试问题,但对于身为政治家的朱元璋而言,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科考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北方考生可不是仅仅代表的是一群学子,而是整个北方的人民。其深层因素为:明虽建国三十余载,但是北方并不是绝对局势稳定,各种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战争;此外,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受牵连的人多达数万,其中就有科考而进入仕途的官员,因此使得北方学子对于科考已经热情大减,就连参加科考的人数也出现了降低。

image.png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朱元璋不能妥善处理该科考事件的话,很有可能使得北方人心离散,严重影响帝国的稳定和统一。朱元璋的立场,决定了他处理事情的方式。这就是所在位置不同,考量事情和处理事情的结果之不同。

  既然朱元璋清楚事情的内在隐情,当然要尽量满足北方学子的要求,以平息北方学子内心的不满情绪。而北方学子的最急迫的诉求是什么呢?当然是考取功名。既然如此,那就满足。朱元璋下了一道旨意,处理结果就是:

  “翰林儒臣考下第卷中择文理优长者,得六十一人。”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旨意之下,翰林院的官员从主考官刘三吾的主持的考卷中,抽出北方学子的考卷进行批阅,选出61人。接着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同年的六月初一举行了殿试,也就是这年的第二次殿试。

  殿试后,朱元璋钦定三甲名单,三甲3人,二甲29人,三甲29人。

  既然朱元璋认可了北方考生的录取,并且钦定了三甲,那么言下之意也就是说朱元璋默认了北方学子之前对于刘三吾等人的舞弊指控。

  既然默认了,如今北方学子已经安抚,接着就该处理刘三吾等人的问题了。朱元璋令刑部办理此案。

image.png

  刑部根据皇帝朱元璋的意思,把刘三吾、张信等14名大臣全部抓捕。因为罪名已定,刑部也不用审理,直接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办理案件即可,定罪、执行。

  结果非常凄惨:副主考官白信蹈、调查组负责人张信、成员黄章、周衡、状元陈an、探花刘谔等11人,全部被判以凌迟处死。其中状元陈an、探花刘谔不是当时立即处死,而是先流放边疆,又召回以凌迟处死。

  与该科举案有关联的14位大臣,活下来的仅3人,分别是朱元璋首次钦定的榜眼尹昌隆、调查组的一个大臣戴彝,以及刘三吾。

  主考官刘三吾原本是被判为凌迟,但朱元璋念其年龄太大,已经85岁,特法外开恩,将其流放三千里,《明史》中记载很明确:

  “三吾以老戌边。”

  意外的是,朱元璋原以为刘三吾年老体迈,必然会死在边境之地,岂料这老头骨头很硬,一下活到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建文帝特赦了刘三吾,被免罪召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