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被人遗忘的秦国国君,是如何开启秦国变法新潮的?
2021-02-23 14:32:49 穆姜 东施 秦开 盗跖

  秦献公是如何开秦国变法新潮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关于秦国一统天下,我们常常会说是“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时代算起,依次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最后才落到了秦始皇嬴政的头上。

  然而事实上这份名单其实还是有点小瑕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其中秦孝文王继位只有三天,仅仅继位三天就挂了,甚至什么都没做却被列入六世之列,这里面或多或少有点不严谨。

  而在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前,其实有一个人也为秦国崛起在努力,他就是秦孝公的父亲,事实上如果真要说的话是“奋七世之余烈”更合适,因为在秦孝公之前,秦献公也在努力着,而秦国变法的浪潮也是从秦献公开始。

  少年蒙难,流落魏国三十多年,开启秦国变法新潮

  秦献公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战争和苦难之中度过的,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之中,秦孝公发出《求贤令》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四世政昏,这也造就了秦国的积贫积弱,由于内政混乱,当山东列国都在开启变法的时候,秦国还在内斗。

image.png

  当魏国因为李悝变法而独得胜利果实的时候,秦国还在内斗,最终一场阴晋之战揭露了两国的差距,秦国五十万春秋时期的旧装军队面对魏国五万新军,就好比拿二战时的坦克对抗现代战车以及飞机大炮等等,最终一场阴晋之战让吴起名扬天下,而秦国则是“列国卑秦,不与会盟”。

  此时的秦国因为内乱频繁,导致国君之位更迭速度非常快加剧了秦国的衰败,秦献公公子连本身是秦灵公,可是当时公子连年纪幼小,秦君之位被他的叔父给夺走了,为避免叔父的毒手,公子连便和其父流亡魏国,在魏国一呆就是几十年。

  在魏国,公子连亲眼见到了因为李悝变法而日益强大的魏国,战备革新,君明臣强,周边国家无一不臣服于魏国,而彼时的秦国则是魏国的重点关注对象,甚至连秦国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国夺走了。

  这一点让秦献公很痛心,因此便屡屡想回到故国刷新秦国,这个机会直到公元前386年才来临。

  公元前386年,秦惠公去世,年仅两岁的秦出公即位,此时魏国的争霸目光放在中原,因此他急需后方的稳定,公子连在魏国呆了三十多家,魏武侯就想迎立公子连为秦国新君,给魏国制造一个稳定的后方。

  面对魏国的诱惑,公子连知道这是魏国的计策,一是想利用亲魏国君来达到间接控制秦国的目的;第二个才是稳固后方。

image.png

  可是为了回国继位,秦献公又别无选择,秦献公临行前向魏武侯发誓,魏武侯在位一日,秦献公便不和魏国为敌。

  公元前385年,在魏武侯的帮助下,公子连回到了秦国,在这之后打败了秦出公并正式夺位,历史称其为秦献公。

  随着秦献公的继位,秦国开启了局部的变法浪潮。

  献公变法,废除人殉,打压世族

  秦献公本人在魏国生活了三十多年,虽然在变法之上的认识没有后来的商鞅厉害,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秦献公的变法是间接帮助了后来的秦孝公,若没有秦献公时期的局部革新,商鞅变法的时间将会更加持久,这也是秦献公之功劳。

  秦献公变法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人殉制度,秦国自秦武公时代起就实行一项非常残忍的制度:活人殉葬制度。就连当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先见之明,秦穆公死前足足让几十个大臣连同其一起葬在墓下。

  也就是因为秦国的活人殉葬制度,让山东列国的名士对秦国望而却步,毕竟命只有一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点也让秦国的老世族不是那么强大。

  在山东列国之中,秦国的老世族实力属于较弱的,一个是因为秦国的出身较低,在别的诸侯还在争霸天下的时候,他们还在牧马,故而立国时间较晚;另外一个则是因为这项人殉制度,让人才对秦国望而却步,缺乏人才就无从分封,避免了山东六国勋贵掌权的局面。

image.png

  但是从当时的这个时局来说,这项制度却是弊远大于利,因为人殉制度导致秦国人才匮乏,彼此之间青黄不接是秦国无法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人才分封,那么就会让原来的老世族实力更强,因此也可以说废除人殉制度势在必行。

  公元前384年,即秦献公元年,刚继位一年的秦献公就对外宣布废除人殉制度,从此这残忍的制度彻底走出了秦国的历史,这项让秦国阴霾的制度也被揭开了。

  而除了人殉制度之外,秦献公对于秦孝公的帮助在于削弱世族的实力。

  山东六国之中,除了秦国,其余诸国变法全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世族并没有彻底削弱,相反贵族力量太强直接掣肘了新上任的国君,楚国吴起变法就是如此,吴起死前以死灭了楚国七十二家贵族,可是最强大的屈昭景三家还是未伤及元气。

  贵族太强,国君为了平息众怒,往往就会拿变法强臣开刀,这也成为了变法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地方在于,秦国的贵族相比其他六国实力不强。

  由于当年的人殉制度导致许多的人才不敢到秦国来,这导致秦国的衰弱,却也让他的贵族势力不像别的国家那么强;而另外一点也正是秦献公对于秦孝公最大的帮助。

  秦献公在魏国三十多年,一步步看着魏国成长起来,他深知老世族坐大对于国家的危害:世族坐大,就会形成上下关系,老世族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会对真正的人才置之不理,这就导致了人才青黄不接,也就是说人事任免权全掌握在老世族的手里,这等于变相削弱了国君的权力。

image.png

  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六年,秦献公把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直接削弱了老世族的实力,并且派官吏全权代表自己管理,从而加强了自己的权力。

  同时改变秦国的军制,实行连坐,以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平时农忙,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想要改变秦国在军事上的困境。

  东出魏国,鏖战河西

  秦献公在变法强秦的同时,却也没有忘记当年魏国带来的耻辱,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变法成功,因而造就了其强大的国力,在战国初期魏文侯实行三晋一家的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将矛头对准秦国、楚国等,夺取了秦国大片土地。

  魏武侯时期,魏国的战略虽然从秦国放到了中原,可是对于魏国来说,秦国的河西之地仍然是不能放弃的,这里土地肥沃且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魏国把最厉害的魏武卒常年放在河西之地。

  对于老秦人来说,河西之地的被夺是他们永远的痛,对于秦献公常年在魏国却亲眼看着魏国其欺负秦国然后靠着河西之地一步步变强,这更是切肤之痛,因此夺回河西势在必行。

  然而献公自己也知道,要想击败魏国凭当时秦国还真不够看的,虽然献公变法十几年稍微改变了一些困境,可是此时的秦国还很弱小,甲兵、财货、人丁都远远不及魏国。

  同时为了加强对魏国的监视,秦献公将都城从雍城迁徙至栎阳,以便更好的图谋河西之地。

  同时由于对内改革损害了众多老世族的利益,秦献公不得不将矛头对外转移,而夺回河西之地就是最好的转移方式。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认为秦国的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故而率领秦国军队大举东出攻打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秦国军队一直深入到石门。

image.png

  两年后,魏国将目光重新聚焦到秦国,派出公叔痤前去迎击秦国,公叔痤这个人如果说玩政治,魏国朝堂之上还真没几个人是他对手,可要玩军事,其简直可以堪称是二流。

  当时秦国军队虽然经过献公多年改革战斗力有很大提升,可是秦国变法仅仅才十几年,且也只是局部革新,并未如同商鞅变法一样全方位变法,因此战斗力提升也是有限的。

  而当时的魏国早已经变法多年,其装备也不是和秦国一样,他们早已经适应潮流换上了独具战国特色的重装步兵,而秦国还是春秋制式的旧军队,两者差距如此之大,可是最后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拥有十余万军队的魏国大军败给了秦国铁骑,主将公叔痤被俘,连魏国太子也被活捉。

  然而秦国虽然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利,可是其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此时魏国之所以承受如此惨败,是因为他们还将目光放在中原,并未将主力调回河西,如果魏国大军将主力调回河西,那么秦国的大军还能守住吗?

  对于这一点,秦献公有清晰的认识,虽然夺回河西却守不住,因此不得不和魏国继续讲和,放归公叔痤。

  就在少梁之战之后,秦献公病逝,孝公继位,孝公继位之初就对秦国有清晰的认识,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父亲献公已经帮他打好了一定的基础,差的就是人,因为孝公广发《求贤令》引山东士子入秦,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叫卫鞅的罪证改变了秦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