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并立的战国,为何只出现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2021-04-08 15:17:38 苏代 猗顿 赵悼倡后 陈轸 弈秋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战国四公子的故事。

  自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权威日益衰微,礼乐征伐本是“自天子出”,而后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了“自诸侯出”,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只能龟缩在周王畿,保持着最后的一丝威严。

  在失去了“周礼”的约束后,各个诸侯国之间大打出手,战争仿佛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常态,进入了战国时期之后,天下渐渐形成了秦、楚、燕、齐、赵、魏、韩这七个强国并立的局面。

  在这一基础之上,涌现出了四位以养士闻名天下的政治家,后人将其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image.png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分别评价“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孟尝君)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

  战国四公子,是我们了解战国中后期历史必然绕不开的人物,不过,我们今天的#历史小问题#不是去讨论“战国四公子”的为人处世,而是要来看看,为什么是七雄并立的战国,却只出现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image.png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战国四公子”出自于哪几个国家——春申君,楚国重臣;孟尝君,齐国宗室;信陵君,魏国宗室;平原君,赵国宗室。

  那么,也就是说,为什么在七雄之中剩下的秦、燕、韩三个国家没有出现如同“四公子”这般的风云人物呢?

  首先,请大家看一看出现了“战国四公子”的齐、魏、楚、赵都是怎样的国家呢?

  魏国,自魏文侯进行“李悝变法”之后,国力迅速强盛,跻身中原强国之列,而后西败秦、东败齐、南败楚,打得列国宾服,成为了战国时期的第一个天下霸主。

  楚国,自楚悼王进行“吴起变法”之后,一改春秋末期以来的疲弱之势,而后经楚肃王的休养生息,楚宣王楚威王父子的励精图治,楚国在魏国日趋没落的绝佳时期里趁势崛起,成为了当时的一流强国,力抗秦齐而不落下风。

  齐国,作为新兴政权,齐国(田齐)在三晋内讧之时得以喘息,而后齐威王君臣掀起“邹忌变法”,齐国国力大增,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重创当时的天下霸主——魏国,而后更是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天下霸主。

  赵国,自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之后,赵氏日趋强盛,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持晋国朝政,而后更是与魏氏韩氏先后联手驱逐中行氏范氏,剿灭智氏,完成了分晋之事。此后更是一度成为了三晋之中最强的存在,而后虽在魏文侯发起的“三晋一家”联盟中国力大损,不过又有赵肃侯力战各国,威震天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振雄风,跻身强国之列。

image.png

  而韩、燕两国呢?

  韩国虽有“申不害变法”,但是却也仅仅只能做到“诸侯不来侵伐”,而且“申不害变法”的后续影响更是使得韩国国势日颓。

  在太史公口中“约八九百岁”的燕国呢,一直固守着王道传统,几度险些亡国,而后虽有燕昭王励精图治,更是靠着合纵联盟,几乎灭亡了齐国,可终究还是底子太薄,霸业不过是昙花一现

  如此一来,就不难看出,“战国四公子”,这是强国的游戏,韩、燕两个常年打酱油的国家自然没有份。

  说到这里,或许就会有同学想问:秦国总不弱吧,为什么秦国又没有出现这样的风云人物呢?

  的确,秦国有资本玩这个强者的“游戏”,秦国的有些宗室、名臣,也确确实实比战国四公子中绝大多数人要强,但是死,同学,你是不是忘记了“战国四公子”产生的原因了?

  “战国四公子”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是在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锐意东出崤函,逐鹿中原的时候,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辅佐君王,抵抗“虎狼之秦”的进攻。

  如此一来,秦国又怎么会出现如“战国四公子”一般的风云人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