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如果打赢了长平之战,赵括会是什么样的?
2021-04-13 14:05:18 苏代 猗顿 赵悼倡后 陈轸 弈秋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长平之战,非赵括一人之罪。

  赵括,受命危难之间,领兵时赵国已经显现出必败之势,而赵括以一己之力,试图力挽狂澜然功败垂成,身处绝境还想带领赵军回去保存军队,奋勇杀敌以死报国就是为了能完成心中所想。

image.png

  秦赵的长平之战,是战国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长平之战后,东方唯一能与秦国抗衡,能阻挡秦国东出的赵国,一蹶不振,秦国则是为一统天下扫平了东出的最大障碍,最终由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以无敌的姿态一统天下。

  长平之战,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而赵括,也作为赵国大败的罪魁祸首,成为千古罪人

  长平之战,秦军60万大军进攻,赵国45万精锐防守,其实赵军作战能力天下闻名,而且防守一方一般占很大优势,所以军力赵军并不吃亏。

  但关键问题在于秦国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长平之战第一次统军的廉颇用消耗战对赵国来讲并不是好的计策,对赵国来说,凭借军队的强悍战力速战速决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消耗到最后,秦国虽然有困难,但是赵国的困难更大,赵国已经陷入粮草耗竭的境地,向外国借粮不成,不得以又去秦国求和,都是因为赵国已经山穷水尽,无力坚持。

  廉颇 “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绝非是良策,就这么拖下去,不用打赵国已经被拖垮了。廉颇是没有像赵括那样身败名裂,保全了名声,但是,廉颇还是误国不浅。赵括选择主动进攻,虽然最后失败,却是赵国唯一的选择。赵国选择速战速决,是为了 避免国力耗尽后的惨败,秦国选择速战速决,则是为了避免国力大耗后的惨胜,这一点上,双方的目标是共同的,因为不是几百人的战争,而是双方共计上百万的规模,这样的规模任何一个国家都支持不久。

image.png

  赵括真的是一个无能之人?

  长平之战,秦军60万,而赵军总共出动45万,而且还廉颇的接连大败损失了5万,到赵括手里是40万,在兵力上赵括是吃亏的,但是问题不算很大,因为是主要任务是防守。

  战后,秦国60万大军人损失过半,也就是至少30万,而赵括战死后,赵军投降了20多万,也就是战死了不到20万。

  其实,赵括在坚守的时候已经军中缺粮很久了,面对缺粮的情况之下,赵括领导的军队并没有哗变,这能看出二个问题,一是赵军训练有素,二是赵括带兵其实是有能力和实力的。

  赵括在军队绝粮的时候,为了保存军队,身先士卒强攻秦国的壁垒,在各方面因素都不如秦国的不利情况下,仍然以20万人的损失,强行消灭了秦国30万人马,这种情况之下还是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还能做到如此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无能之人吧。

image.png

  长平之战赵军失败,其实很正常,首先,国力没有秦国雄厚,无法长期支持大规模的长期作战,其次,秦国知道赵国临阵换将了,而赵国对秦国换将一无所知,最后,既然是生死之战,那必然被给予了极高的期望,但失败之后,期望越高,指挥之人受到的责难就会越大。

  秦赵生死之战,总要分出胜败,如果赵国赢了呢?或者是赵括成功带领军队回去了呢?我想对于赵括的评价就不是恶评了,而是无上的嘉奖,甚至是走上神坛,而战神白起则会走下神坛,跌入无间地狱,接受世人的诘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