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中,只有一人善终,这是为何?
2021-05-11 15:46:53 穆姜 东施 秦开 盗跖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中,只有一人善终,这是为何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战国四大战将: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廉颇李牧,我们先大致看下这四位的结局。

  一、白起。长平之战的两年后,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战局不利之际,秦王希望病愈的白起顶替王陵,但后者拒不接受,并且宣称此战必败。此后在战局吃紧之际,他更是多次抗拒秦王的命令。公元前257年,白起被降职为士卒,并被赶出咸阳。在离城十里之外的杜邮,在接到秦王使者送来的宝剑后,白起自刎而死。

image.png

  二、王翦。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恬帅28万秦军伐楚失败后,嬴政听从王翦的意见,将全国六十万大军悉数交给他,倾全国之力再次攻打楚国。为了让秦王放松对自己的警惕,王翦在出征前、出征过程中多次找嬴政索要田宅。最终,王翦一举灭楚,自己也得以颐养天年。其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陆续继承家业,担任秦军大将。

  三、廉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采取坚守政策老将廉颇被临阵换将,最终赵军在赵括带领下全军覆没。公元前251年,廉颇再次出马,击败乐乘率领的燕军。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命令廉颇率军伐魏,在不断获胜之时,赵王逝世,接位的找悼襄王任命乐乘取代廉颇。见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取代,廉颇愤怒之下拒不受命,且攻打乐乘,其后自己也逃往魏国。后来,由于多次败给秦军,赵王希望召廉颇回国,廉颇则也希望再度为故国效力。但在仇人郭开的破坏下,廉颇未能成行,最终在楚国郁郁而终。

image.png

  四、李牧。李牧最为卓越的战绩,是扮猪吃老虎,一举消灭匈奴十万骑兵,使其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公元前232年,秦军大举伐赵,长驱直入,直到遇见李牧后才主动回撤。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赵,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僵持不下之际,秦王派人向郭开行贿,污蔑李牧谋反。赵王派人替换李牧,李牧拒不接受,被赵王处死。第二年,赵军大败,赵国灭亡。

  这四位名将中,李牧堪称最惨,一心带赵军做最后的抵抗,试图使国家免遭灭亡,却死于奸臣之手;

  白起次之,由于不听指挥、损害秦王权威,被勒令自杀;

  廉颇则保留了性命,流落异乡,郁郁而终。

  王翦则堪称武将的楷模,功高震主却能全身而退,享受荣华富贵。

  四人的不同遭遇,原因各不相同,但反应出一个共性:封建君主与功臣之间的矛盾关系。

image.png

  在封建王朝,出于对权力的把控欲望,帝王对那些有能力的武将往往既要用之,更要防之。武将所立功业越大,遭受的猜忌则越大。

  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毫无能力,但能投君主所好的奸臣往往能成为亲信;不断建功立业、为帝王征战的著名武将却大部分难得善终。

  原因很简单:前者看起来容易掌控,不会对帝王的政权造成威胁。后者却过于有能力,往往让君主如芒在背。所以,只有像王翦这样故意贪财自污,装作毫无大志的武将,最终能全身而退。

  最讽刺的是,中国历史上,亡于被君王所信任的奸臣之手的封建王朝,远远多于被武将武力篡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