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有着怎样的经历?与影视剧中有何不同?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孝恭孙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大明风华》剧中身世经历有些坎坷的孙若微,在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孝恭孙皇后便是孙若微的原型。

  历史上的孙皇后,有着怎么样的经历呢?跟剧中的孙若微有着怎么样的不同呢?

  青梅竹马 情深缱绻

  电视剧中,孙若微的养父孙愚是个武将,手握兵权。而与电视剧不同的是,历史上孙氏的父亲孙愚是个主簿,文官出身,任永城县主簿,治政严明,在当地颇有声明。

image.png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太子朱高炽元配太子妃张氏(诚孝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正是永城人。她时常进宫,跟张皇后提及了孙主簿有个女儿颇为贤德。张皇后琢磨着这有好姑娘,得为自己的儿子多留心下。于是在禀告了明成祖后,将年方十来岁的孙氏接入宫中教导。

  入宫后,自然而然孙氏便与时为皇太孙的朱瞻基相识,温婉贤德又容颜美丽的孙氏,十分得朱瞻基喜欢,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其实按着张皇后的想法,这温婉贤惠的孙氏原是她给儿子准备的皇孙妃。可惜张皇后算差了一步,那就是明成祖的想法。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下旨,选以贤闻名的济宁胡氏为皇太孙妃,即胡善祥(宣宗恭让章皇后)。其实明成祖会有这个决定并不意外,孙氏自小进宫,张皇后亲自教导长大,且是张皇后娘家推荐入宫,她的背后是张家和孙家,尤其是张家,若是他日孙氏成为太孙妃,太子妃,甚至是皇后,作为两任皇后背后的张家,保不齐会狂妄自大,给自己的儿子、孙子带来外戚困扰。

  明朝选后妃,并不十分看重贵族世家出身的女子,有一个重要的考虑便是外戚干政。所以成祖允许孙氏入宫,皇太孙妃可以是胡氏、陈氏李氏……但不会是孙氏。

  明成祖的指婚,朱瞻基并不敢违抗,他娶了胡氏为皇太孙妃,而自己一直喜爱的孙氏则为嫔。到朱瞻基登基(明宣宗)之后,太子妃胡氏为皇后,而孙氏依然得宠,被册封为贵妃。

  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宣宗即位,封贵妃。

  按着常规,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但因为宣宗偏宠贵妃孙氏,向张太后请示,破格制金宝赐给孙贵妃。算起来,孙氏虽是贵妃之名,但却是后来“皇贵妃”最早由她而起。

image.png

  宣宗对孙氏深情厚谊,对胡皇后却颇为凉薄。宣德三年,孙氏生下了明宣宗的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而胡皇后只诞育了两位公主。网罗好了废后的借口,借着孙氏生下皇长子的机会,宣宗成功地废黜了胡氏皇后之位,没多久,册立孙氏为第二任皇后。

  这段纠纠葛葛的三角感情,胡皇后无辜受累,孙氏又何尝不是委屈?与宣宗青梅竹马的深厚感情,被突然横插一脚,从正妻之尊变成了妾氏,心底自会有不甘心。在胡皇后被废一事上,孙氏或多或少影响着宣宗的决定,幸运如她,一直有着宣宗的宠爱陪伴。

  风雨飘摇 力挽狂澜

  宣德十年,明宣宗患病驾崩。年仅八岁的朱祁镇即位,孙氏被尊为皇太后。但即位之初,宣宗的母亲张氏还在世,被尊为太皇太后,加上朱祁镇年幼,事实上,大部分的权力都在张太皇太后手中。直至张太皇太后崩逝前,已贵为太后的孙氏并不太争权,亦不参与政事。是她真无心权力还是迫于张太皇太后的势力呢?

image.png

  张太皇太后及一干辅政老臣相继崩逝,让年少气盛的明英宗大权在握,有些飘飘然了。他重用王振等佞臣,杀害忠良贤臣。正统十四年,在王振等人的建议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人擒获。

  在明英宗被擒后,明朝廷陷入了一盘散沙的状态,有人主和,有人主战,无人主持大局拿定主意。虽然英宗临出征前,册立了自己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可是朱见深还只是个两岁的奶娃娃,于此时风雨飘摇的明朝廷并无法任何益处。

  这样的时刻,对孙氏来说,无疑是一个掌握大权的好时机。朱见深年幼,孙氏完全可以立他为傀儡皇帝,自己垂帘听政,将所有权力牢牢握住,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如果真的让已经人心浮动的明朝再陷入后妃干政、主少国疑的情况,那么明朝必然会面临灭亡。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

image.png

  此时,群臣请立英宗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明代宗)为帝,主持大局。群臣并没有决定权,郕王能不能登基,挽救当时面临危机的明朝,全在孙太后的一念之间。当然最终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孙太后同意了这个决议,郕王登基主持大局,挽救明朝于危机,击退了瓦剌大军,将“土木堡之变”带来影响降至最低。

  之后瓦剌放回了英宗,但却被明代宗软禁在南宫,随后明代宗废黜了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亲生子。这个时候,孙太后并未对明代宗所做的这些行为,做出很剧烈的反抗,只是悉心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直到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之前他改立的太子朱见济也早已夭折,故而此时他是没有子嗣来继承。这时候,一些英宗朝的老臣筹谋拥立英宗复辟。之前一直沉默不作为的孙太后,此刻表态支持,于是英宗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位。

  驾驭两“变” 颇具智慧

  在孙氏的前半生中,其实她只是一个享受丈夫宠爱的小女人,或许她也争过宠,或许她也耍过小心机,这些其实也是后宫女子的常态。待到明宣宗驾崩之后,孙氏身上的智慧和大局观才慢慢显露出来。

  张太皇太后还在世时,处理政事颇为精明能干,且是孙氏的长辈婆婆,这个期间,孙氏并不与她争权,安静地当着她的皇太后,在婆媳这件事上,她还是比较谨慎处理的。真正显露她大局观和智慧的 ,是“土木堡之变”及“夺门之变”。

image.png

  土木堡之变时,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选择一个有成熟判断能力的继位者,远比选择年幼的继承人更为重要。她当时是否有一瞬间想过把控朝政、垂帘听政,我们并不能知道。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她最终做出来的决策——让已有决策力、行动力、领导力的郕王朱祁钰登基主持大局,才是解决当下危机的关键。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孙太后的决定是正确的。

  夺门之变,当时明代宗病重,唯一的子嗣早夭,此时未有子嗣来继承。如果不能选出合适的继承人,或者选择了不合适的人选,刚有些起色的明朝又将陷入新一轮的困顿中。于是当有人说想拥立明英宗复位时,她选择了支持。固然,明英宗在前半段的执政前期,信赖佞臣,错杀众臣,确实有瑕疵。可在经历土木堡之变、被俘经历以及被软禁南宫的八年,英宗的成长和变化,孙太后是看在眼里的。英宗复位后,执政上的变化和成熟,再次证明了孙太后的决策是对的。

image.png

  最后还有一点想跟大伙儿探讨,想拥立英宗复位的朝臣,肯定不是在代宗临终前才萌生的想法,尤其是刚迎英宗回朝和被软禁南宫的初期,这些人的想法肯定更为强烈。为什么当时没有付诸行动?一方面或是代宗当时风头正盛,而另一方面或许就是没有征得孙太后的同意。

  我认为,之所以孙太后没有同意,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明代宗的登基并非篡位,而是临危受命,他登基后所做的决策都为明朝的延续做了很大的贡献,没有做出危害明朝国祚之事,有英明之主的现象,对朝政大局是好的,同时这又是她内心情义的表现,简单说,如果那时候她支持英宗复位,有过河拆桥之嫌。所以于情于理于国家,她都不会同意在那个时刻去支持英宗复位。这样的大格局、大智慧,是十分难得的,也是孙太后对明朝最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