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卿送别》韦应物所作,表达对友人送别自己的深情厚谊
2021-08-11 14:24:58 韦应物 沈珍珠 唐代宗

    韦应物,字义博,是唐朝官员,也是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他的诗风澄澹精致,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韦应物所作的《答王卿送别》吧。

  古往今来,红尘滚滚,你来我往,络绎不绝。所以,总有许多文人墨客沉浸在离别的愁情之中,难以自拔。离情别绪,写者很多,能够出类拔萃者却自然很少,其中妙句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更是少之又少。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中一员卓越大将的韦应物,虽然没有能够像王维如此这般写出离别名句,但是这首《答王卿送别》也独出机杼,自然有其高妙之处,值得欣赏和品味。

image.png

  《答王卿送别》

  【唐】韦应物

  去马嘶春草,

  归人立夕阳。

  元知数日别,

  要使两情伤。

  韦应物的这首《答王卿送别》,答是答复或应和之意。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诗人写给王姓友人的,表达他对友人送别自己的深情厚谊。

  首句“去马嘶春草”,写离去之人。虽然是描写离者,却并没有直接出现在诗人的笔下,而是用了一个“去马”来代替。“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马的形象在古典诗歌以及现代诗歌之中,都具有一种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情怀,从而成为游子或浪子的代名词而存在。

  如果说马是离者的形象代言人的话,那么“春草”则是另外一种相对的形象。“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春草葳蕤,布满天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充满着无限的留恋和挽留之意。

  送别者没有一丝语言出现,却借用马的一个简单“嘶”鸣声,把其中的“人未走远,则问其归意”的急迫心情给表露无遗。原来,“去马”之“嘶”,原本就是友人难舍难分的内心呼唤声。人无言,马有声,此中有深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image.png

  次句“归人立夕阳”,写送别之人。和离者相对应的就是送别者,一去一归,道尽依依不舍之深情厚意。明明是送别的人,却偏偏要称其为一个“归人”,谁之归来?是送别者,未尝不是潜藏着对离者期盼中的“归来”之意。

  我们知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流年似水,生命无常,离合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夕阳尽,黄昏至,常常意味着白日将尽,黑夜莅临,对未知事物的惶恐骤然起自心灵底部。

  一种物是人非的微妙感觉悄然降临,开始紊乱着人平静的内心世界。人的情感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作为参照物的“夕阳”和“黄昏”,更是可能引发着人对生命的各种联想,以及对往事的种种追忆。

  末两句“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写离者和送别者双方所产生的别离之情。古人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王风·采葛》),此处则是“数日别”,按照诗人的内在含义,时间当更加得到一种无限拉长和延伸。

  在前面两句中,分别出现有“春草”和“夕阳”,对应着季节和时辰,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人为制造出来一段漫长距离感。这种距离上的感触得到加深之后,并没有淡薄掉离者和送别者双方的情感陌生和退步,反而使其增添了几分厚重之感,愈显沧桑和真挚。

  因为诗人故意营造出来的这段距离,所以才会顺理成章地在此处强调“数日别”的重要性,它无端加深了彼此双方的思念之情谊。但诗人却非要说什么“两情伤”,也是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两个重情重义的知心朋友就要分别开来,相聚的时间遥遥无期,此时此刻,又怎么能够不徒然增加悲伤怜悯之意?

image.png

  韦应物这首五言绝句,诗虽小却非常精悍,善于选取寻常物象编织成一幅生动逼真的画图,皆为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他的感情是真挚而丰富的,在一去一归这两个比较短暂的交替瞬间,得到巧妙呈现,不动声色而情怀自见。

  本诗不仅言语简练,而且重在布局巧妙,于细微之中尤见精心。诗人在前面两句谋篇,做好万能铺垫,然后在第三句时突然荡开一笔,仿佛在时空长河里蓦地拖动一个支流出来。其所退也,却正是为了进一步点明“情伤”之节,从而加重双方别情之厚重。绝句小诗之无穷魅力,恰在于此,用有限字句,展无限情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