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更为什么在睡觉的时候 古人是怎么知道具体时间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打更人为何要在人睡觉时打更?他们是如何确定具体时间的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打更人作为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现在安徽省西递村还能看到的古老职业,提到它,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大奉打更人》里面那个许七安,还是剧中常见地喊着“寒冬腊月,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报时人员?

  受电视剧的影响,小时候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疑惑:

  三更半夜的时候,一个打更人打着灯笼走在街道上,他一边用梆子敲着小锣,一边向居民报时预警。但是古代又没有电灯,古人一般睡得较早,那么在大家休息的时候报时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不会影响到大家休息吗?

  这个问题一度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偶然间了解到更夫真正的作用后,才明白,与更夫发挥的作用相比,他报时时产生的声音带来的影响,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image.png

  一、防盗、防火、教化民众,保平安,古代的打更人实在太硬核;

  古代晚上没有电,大家只能靠油灯照明,如果一不小心睡着打翻了油灯,木质结构的房屋就容易发生火灾。

  据史书记载:

  案例一:公元1066年正月,温州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民屋万四千间,死者五千人”。

  案例二: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晚上,真度门意外失火,由于抢救不及时,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昭德门、太和门附近。事后相关人员在清理损失的时候,统计出这场大火共烧毁了30多间库房,其损失难以估量。

  刑部调查的时候,发现这场大火的起因是当晚的巡夜更夫(宦官),偷懒跑去睡觉了,结果真度门附近的油灯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小心引燃了木质建筑,最终导致了这场灾害。

  这两场火灾都足以说明,在封建时代,火既是人们烹调食物、取暖、照明的重要工具,也是威胁着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形杀手”。

  这个时候,再来看“笃、笃、镗;笃、笃、镗”的打更声,是不是顿时就觉得很有安全感了呢?

  打更人这个职业,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人将打更称为击柝,按照当时古人的记载,每到夜色降临的时候,宫中宫卫就会“击木柝,劝呼备火”,所谓备火也就是告诫大家要小心防火的意思了。

  除了防火之外,夜晚打更,还可以起到巡护和驱赶野兽的作用。

  巡护和驱赶野兽?对,你没听错。

  在那种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生活过的朋友,一定看到过野兽在人类生活的区域偷取食物的画面,而古时候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又远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彻底,所以,在一些偏远的城市周边人类离野兽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因而,为了方便管理城市,加保护民众安全的考虑,在没有电灯、照明又比较奢侈的古代,古人便长期实施宵禁政策,用来禁止民众的夜间公共活动。

  同时,夜晚也是盗贼、强盗出没的时候。夜黑风高,强盗们若是出其不备闯入人家抢劫后,就换地方作案,以当时的刑侦水平侦破这样的案件往往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因而,打更人预防式的示警+定期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严格意义上来讲,打更人并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种单纯的报时、防火预警人员,他们其实是古代巡防体系的一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打更人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仅仅承担着报时的职能,他们还身兼消防宣传、防盗、维护治安的职能。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一定感受到了其中“望楼”搭配“大案牍术”,展现出的强大情报传递、收集和处理能力。

  现实中,其实也存在着类似的东西,那就是宋朝时的谯楼搭配更夫的配置。

  谯楼上设置有计时报时的刻漏,每到特定的时刻,谯楼上的士兵就会通过鸣角伐鼓的方式公布时间。

  更夫们从谯楼上得知时间后,便可以通过敲鼓发出各种声音,或者打旗帜讯号等方式,向民众传递出具体的讯息。

  巡夜的更夫一般有两人,可以互相配合,有突发状况,也能提升容错率。有些比较重要的地方,除了配备更夫外,还会有士兵伴随巡视。

  可以说,更夫除了给民众示警外,他们本身还担当着收集整理情报的职责,他们早已化为了古代巡防体系的一部分。

  《续资治通鉴》就记载了更夫巡防保平安的职能:“乞输小保人户逐村修铺屋,备更鼓巡宿。”

  打更打更,打梆子或敲锣其实也是有技巧的,就像摩斯密码一样,它是通过敲击发出的声音来传递时间。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时,时间跨度是从晚上七点到第二天的凌晨五点,在此期间,打更人要敲梆六次。

  第一次,是在晚上八点左右,打更人敲锣一次,敲梆二次算作完成了第一次任务,叫作定更;

  第二次,是在晚上十点左右,需要敲锣二次,敲梆二次,即为二更;

  ……

  最后一次敲的时候,只敲梆,不敲锣,并且这一次敲梆是连续敲,意在提醒人们天快亮了,该起床了。

image.png

  三、黑漆漆的夜晚,古代没有时钟,古人是如何确定时间的呢?方法很巧妙;

  看着打更人的工作,咱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打更人一开始从工作的地点出发时,可以得知准确的时间,那么他们要走几个小时,在此期间,他们又如何得知时间呢?

  这里,就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主要的计时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百刻制 、十二辰制和更点制,十二时辰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计时,当时一个时辰约等于现在两小时,百刻制是配合漏壶和十二辰制使用的,古人可以通过刻数的不同来区分时间。

  在不方便使用水漏、秤漏计时方式的时候,古人还发明出了依据人步行来测时的“更牌”计时法,《武经总要》记载:

  某月更牌。以探更人每更徐疾行二里,传一牌,一日一夜计行二百里, 则传一百牌。常取月中气为正。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寺庙的钟声、古人携带的更香都是打更人判断时间的依据。

  更香又叫作线香,是宋朝时便已出现,古人用来判定时间的一种工具,影视剧里经常出现什么一炷香为限,就类似于这种东西。

  打更人负责人持兵部行文便可以到光禄寺领取线香,然后由他分发下去,下面的打更人就能靠着这种轻便的工具在夜晚判断时间。

image.png

  这小小的梆子里藏满了大学问,正是这种不起眼的东西,在上千年的岁月里,承担起了报时、防盗,保卫一方平安的功效,时至今日,一些村落依旧保留着这种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