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伊战争

"

  两伊战争(阿拉伯语: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英语:Iran-Iraq War),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朗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战争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局部战争

两伊战争重为什么中国却成为最大的赢家

  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国家走向改革开放,当时中央领导提出军队要忍耐,使一大批的军工企业失去国家订单,需要自己去找寻出路,通过军转民,通过开辟国际市场,在不给国家添负担的情况下,一大批军工单位凭着自己的力量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

image.png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马上要坚持不住的时候,两伊战争爆发,并且足足打了八年之久。伊朗核伊拉克都是石油富国,却也禁不住这样的消耗,在经过战争初期的混乱之后,伊朗开始重振旗鼓发起反击,伊拉克一度节节败退。

image.png

  就在这个时候,伊拉克需找到了我国和苏联,当时我们国家的武器虽然不算最先进的,但是一方面经过长期的战争检验,更主要的是价格物美价廉,而当时的伊拉克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装备紧缺,正是凭借从中苏两国购买的大量装备,伊拉克成功的扭转了战局。

  59式坦克

  69式坦克

  不仅仅是那些59、69型坦克这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铁疙瘩,伊拉克还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高技术装备。为了攻击波斯湾的伊朗舰艇,封锁附近海域,甚至还要应对美国可能的军事干涉,伊拉克迫切需要强大的对海打击能力。对于伊拉克这种实力的国家来说,装备军舰显然太奢侈,也不现实,购买反舰导弹就成了快速提升对海打击能力的捷径。导弹恰恰是当时中国军工可以在国际市场靠品质竞争的少有的拳头产品。伊拉克当时从中国重点采购的反舰导弹有两种,岸基型号,就是从岸上发射的,以海鹰-2导弹为主,空射型,就是用飞机从空中发射的,以C801导弹为主。限于当时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导弹的电子性能算不得先进,但弹头的装药量特别大,威力惊人,所以具有很大的威慑力。为了从空中发射C801,伊拉克还特意弄从中国买来了轰6丁型轰炸机用来运载导弹。

  除去反舰导弹,伊拉克还从中国买了数量巨大的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据统计,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起码从中国进口了3000余枚各型导弹。刚才咱们提到了59、69坦克,伊拉克从中国购买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这些武器不算先进,但是可靠性很好,继承了苏式武器皮实耐用的特点,但比苏联货还要便宜,而且售后服务比苏联人更好。在中东这种沙漠地区,大规模的装甲作战十分重要的。通过大采购,伊拉克军队的装甲部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成为了中东地区一霸。伊拉克采购的中国坦克和装甲战车的数量超过了4000辆。

  据统计80年代伊拉克向中国购买武器的达到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100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两伊战争重伊朗的损失有多大 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依旧爆发了很多局部战争,而论规模和持续时间长短,两伊战争那是影响最大的。两伊战争可以说是深刻改变中东格局的战争,战争整整持续了8年时间,虽然整个的战争激烈度并不大,也没有新式的武器,但是这次战争却毁灭了中东第一强国——伊朗。那么伊朗当时的损失残敌有多惨呢?军队阵亡50万,国家倒退30年。

  伊朗在巴列维时期,持续几十年的西化,经济高速发展,到70年代基本上就是中东最大经济体,世界工业国了。当时的伊朗可谓是中东的军事强国,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70亿美元,位列世界前列,美国连当时最先进的F14战机都直接卖给伊朗。

image.png

  加上经济的发达,巴列维甚至提出了要成为世界第三波斯帝国,世界第五工业国的目标。可以说当时的伊朗已经离发达不远了,还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百姓生活那是非常的富裕。即使经历伊斯兰革命,当时这些底子还是留下来了的。

  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战争中被打的精光,整个两伊战争打了8年时间,伊朗军队损失至少在50万以上,整个巴列维时期建立起来的精兵强将损失殆尽,战后伊朗不得不重新组建伊斯兰革命卫队。在经济方面,至少倒退30年,当时战争造成伊朗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image.png

  整个首都德黑兰,主要的工业基地,都被伊拉克炸成了废墟。当时的战争损失,伊朗最起码倒退30年时间。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当时伊拉克这么厉害,打的伊朗都无招架之力呢?其实伊拉克入侵后,在1982年伊朗就转败为胜,收复全部领土,而且越打越勇,毕竟伊朗当时国力那是伊拉克好几倍。

image.png

  本来当时伊拉克已经求和了,不打了,但是霍梅尼太过自信,认为打下去,最终让伊拉克屈服。没想到伊拉克得到了阿拉伯世界海湾国家,还有苏联、美国的支持。海湾国家害怕伊斯兰革命蔓延,苏联怕自己中东利益受损,而美国更是憎恨伊朗。

image.png

  所以在后期,海湾国家出钱,美国和苏联出武器,联合起来支持伊拉克对抗伊朗,而整整再打了6年。而伊朗以一国之力对抗美苏和海湾国家,而且打成平手,可见伊朗当时国力的雄厚。

image.png

  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伊朗衰落的开始,伊朗不但什么好处没有讨到,反而是经济严重拖垮,国内一片废墟,经济大倒退30年,几乎回到了建国初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也是半斤八两,打完后也是非常凄惨,但是萨达姆却是非常得意,才有了此后不断的战争和最终的覆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两伊战争中为什么伊拉克人会选择中国的武器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武器出口一直是各大国赚取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论是美国、前苏联,还是现在的欧盟、俄罗斯都是武器出口的大户。

image.png

  在我国贫穷落后的时候,连一家像样的兵工厂都没有,武器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那个时候驳壳枪、毛瑟枪、捷克式轻机枪曾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但当我们逐渐复兴起来之后,国际武器市场自然也就少不了我们一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还有哪片地区最不安宁呢?答案无疑是中东。打仗是最烧钱的,因为武器人员需要时时补充,兵员可以从本国动员,但是武器很多时候就不得不进口。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长达八年的边境战争,虽然两国都是盛产石油的富裕国家,但其国内的军工体系却并不完善,很多武器都依赖进口。加之战争期间武器战损率极高,就是国内有能力生产也供不上前线的需求,因此伊拉克便把目光锁向了国际武器市场。在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内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一句“军队要忍耐”让很多军工企业接不到来自国内的大量订单,此时中国的军工企业急需找到国产武器的出口方向以弥补国内订单的不足。而恰在此时,伊拉克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开始大量从我国进口装备,这其中最多的便是坦克。

image.png

  其实国际市场上各种类型的坦克多得是,很多欧美国家的产品比我们的还要好,但伊拉克依然选择中国坦克,倒不是因为伊拉克有中国情结,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的坦克性价比比较高。论质量,当时虽然都还没有欧美国家的先进,但毕竟也是经过战争检验的成熟武器,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论价格,欧美以及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在价格上跟我们根本没有可比性。而更关键的是,一旦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武器装备的数量补充远比质量提升要重要的多,因此对于与伊朗陷入消耗战的伊拉克来说,中国武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我们来说,因为当年一直在面对苏联的威胁,国内始终处于备战状态,故而在拥有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囤积了大量的库存,此时恰好可以满足伊拉克的战争消耗。战后有人统计,八年的时间里伊拉克一共从我国进口的各类导弹达三千多枚,坦克装甲车足足四千多辆。

image.png

  而我国从中赚取的外汇则高达五十亿美元,其中仅617一个工厂出口坦克便挣了十亿多美元,不得不说这场战争间接挽救了国内很多军工企业。虽然依靠两伊战争,给我国的军工系统创造了不小的利润价值,但战争毕竟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真的希望以后世界上能够多一些和平,少一些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关于两伊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根本的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乘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发动了入侵伊朗的战争。

  战争爆发之初,由于伊拉克从苏联、美国哪里获得了外交、经济与军事上的支持,而伊朗经过伊斯兰革命之后,很多忠于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杀,军队素质大幅下降,同时武器装备严重匮乏,外交失败;在伊拉克闪电战的袭击下,伊朗损失大片领土。到10月底,由于伊拉克战术错误(主要攻城掠地,而没有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使得伊朗快速的组织力量挡住了伊拉克军的攻势。至此一场八年的拉锯战开始了。

image.png

  战争起因

  两伊战争起因纷繁复杂,第一条原因是边界纠纷:两伊边界长1200多千米,历史上两国为了这个问题大打出手。早在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鄂图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过一份边界协议。后来伊拉克与伊朗也多次签订了有关协议,但这些协议一直未能解决边界纠纷,相反反而越演愈烈。

  宗教矛盾:两伊都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不过这个麻烦确实不小,后来伊拉克南部确实爆发了一些反政府骚乱。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害怕伊朗所以暗中支持伊拉克,使萨达姆对入侵伊朗信心满满。

image.png

  民族仇恨:伊朗主要以波斯人为主,伊拉克以阿拉伯人为主。在历史上两个民族大大小小的冲突无数,双方互相支持对方的反政府武装,制造对方分裂。

  战争起因的根本原因

  中国有句话说的好,“无利不起早”。其战争的真正起因目的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想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称霸海湾地区,掌控海湾地区的石油贸易。阿拉伯河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作为中东强国伊朗一直掌控着此河大部分河段,同时1971年伊朗趁英军从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等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岛屿撤兵之后立即派兵控制了这些地区,伊拉克一直向伊朗抗议,但却无可奈何。

  而让伊拉克高兴的时,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造成国内动荡,给了伊拉克机会,结果由于伊拉克战术错误,只注重攻城掠地,给了伊朗喘息机会,让这场战争变成了双方的消耗战,使其他国家大发了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两伊战争为什么会出现最原始的打法 明明已经使用了原子弹以外的武器

  两伊战争(Iran-Iraq War)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朗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盛大阅兵式。

  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是进入现代化后的第一场全面战争。然而在这场高科技战争中,却使用了很多可笑的原始打法。

  空中突袭

  在世界战争史上,经典的空中突袭战例很多,如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袭埃及空军,基本上摧毁了埃及的空军,完全获得制空权。伊拉克在战争初期也采用了这种战术,但却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萨达姆把伊拉克空军司令喊过来,问他是怎么一回事。空军司令说,这是因为米格飞机投放的炸弹质量太差,只有1/6爆炸,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这完全是托词。真正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动的飞机少,只有80架,是飞机总数的1/4(当时双方用的都是歼-7战机),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二是攻击机场时,飞行员应付了事,把炸弹扔下就走,对停机坪上的伊朗空军飞机却视而不见;三是没有对目标进行反复攻击,只是进行一次攻击,攻击没有取得什么战术效果。

  人海战术

  伊朗制定了一个“斋月行动”计划,目标是直取伊拉克的南部城市巴士拉。在进攻中,伊朗的革命卫队高喊着真主安拉的名字,一次一次地冲向伊拉克人的阵地,结果又一次一次被打回来,像割麦子一样被打倒。这场12万人对10万人攻防大战,整整持续了18天,伊朗伤亡达3万人,仅革命卫队就有1万2千人死亡,伊拉克伤亡6千至8千人。战后在清扫战场时,发现在死去的伊朗士兵的身上,都挂着一把塑料制成的小钥匙,据说是用它打开天堂之门的,可笑。这次行动是伊朗在伊拉克境内的首次战役,但却选错了主攻方向,正面是伊拉克的防域重点,是一块硬骨头。在进攻受挫后,伊朗军队仍不改变战术,还是逐次增加兵力,沿着老路发动进攻,可见将领的思想之僵化。

  年轻的萨达姆

  袭船战

  就是双方袭击对方的油船,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伊拉克主要使用战斗机发射导弹和火箭袭击对方的船支,其中法国的“飞鱼”AM-39导弹用得最多,这种导弹在英阿马岛之战中成名,但是两伊之战并没有打沉多少油轮。因为这种导弹主要是攻击千吨级军舰的,并不适用于攻击万吨级的大型油轮。小军舰的钢板薄,而大油轮的钢板厚,不容易穿透。伊朗使用岸对舰导弹,型号为中国“蚕”式,但这种导弹价格太贵,存货有限,后期主要使用水雷。在袭船中,两伊谁也没有捞到太大的油水,两败俱伤。

image.png

  袭城战

  双方使用飞机和导弹袭击对方的城市。前期是双方利用飞机轰炸对方的城市,不管是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一律轰炸。后期升级为导弹战,仍然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面”杀伤,虽然发射时,所瞄准的都是对方的总统府、国防部之类的重要军事、政治目标,但由于导弹的误差较大,往往是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多数导弹都落到了城市的居民区,造成一片恐慌,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纷纷撤离,数以百万的城市居民流离失所,许多城市变为空城。

  从两伊战争中可以看出,双方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将领的指挥能力、士兵的素质都不高,不能随机应变,思想僵化,有时完全是凭着一股宗教冲动,而不是理性地看待问题,使这场战争变成了全面消耗战,最后两败俱伤,握手言和,没有一个胜利者,同时也致使两国经济全面倒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两伊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两伊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image.png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战争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image.png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image.png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战争进入第三时期。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

  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停战协商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image.png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伤亡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战后结果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700多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

  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伤7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image.png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堑壕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不过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了用直升飞机打直升飞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战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了先进的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了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两伊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该战争的后世评价如何

  示影响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英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image.png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

  (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image.png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

  交战双方军事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雄猫战斗机,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最后只得停战。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两伊战争的起因有几点 两伊战争简介

  两伊战争(阿拉伯语: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英语:Iran-Iraq War),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朗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image.png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战争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盛大阅兵式。

  战争起因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第四阶段伊拉克实施短暂的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领土之争

  两伊边界长1200多千米,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取消。至1937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

image.png

  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正式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认为阿尔及尔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并于开战前的9月17日撕毁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 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

  宗教纷争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

image.png

  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矛盾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而两个民族在对方国内则互为少数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归属于鄂图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 而这一地区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粮食产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image.png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 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如果能够占领阿拉伯河下游地区,进而打击尚不稳定的伊朗政权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选择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胡齐斯坦省,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两伊战争中的一幕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