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然:处处相同的成语解读
2024-08-22 13:42:50

成语“比比皆然”用于形容事物或现象普遍存在,到处都相同。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反映了古人对于社会现象普遍性的认识和描述。

成语出处

“比比皆然”最早见于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首集》,其中描述了一个现象,即在某种情况或特征上,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差异,随处可见都是如此。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某种事物或行为模式在某一环境中非常普遍,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

典故背景

在《坚瓠首集》中,褚人获通过观察和总结,提出了“比比皆然”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普遍存在且每个个体都相同的现象。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成语的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比比皆然”常用于指出某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每个案例都呈现出相同的特点。这种用法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通常暗示着说话者对于这种现象的不满或批评。例如,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人们可能会用“比比皆然”来形容某些不良现象的泛滥,如违法行为、道德滑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康熙削藩与吴三桂造反:历史天平上的必然与偶然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起兵反清,这场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不仅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更将康熙帝与吴三桂的权力博弈推上历史审判台。表面看,康熙的削藩政策是直接导火索,但若将视野拉长至清初的政治生态与吴三桂的权力野心,会发现这场叛乱实则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