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粲:从寒门小吏到东吴重臣的仕途轨迹
2025-10-21 16:09:03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中,有一位以刚直著称的大臣吾粲,其仕途跨越地方治理与中央决策,最终因维护礼法而殒命。这位出身吴郡乌程(今浙江湖州)的寒门子弟,凭借才能与操守,在孙吴政权中留下了独特的政治印记。

一、基层历练:从县吏到边郡长史

吾粲的仕途始于乌程县小吏,其才能被时任县长孙河赏识。孙河升任将军后,特奏请吾粲为曲阿县丞,旋即擢升为长史。这一职位在东汉三国时期相当于郡守的副手,掌管军事与行政事务,秩俸六百石,高于普通县令。在长史任上,吾粲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其政绩与同郡名士陆逊、卜静齐名,形成"吴郡三杰"的政治声望。

建安十四年(209年),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后,吾粲迎来仕途转折。他先被征召为主簿,掌管文书机要;后外放山阴县令,治理会稽郡核心区域;再调回中央任参军校尉,参与军事决策。这种文武交替的任职经历,为其日后统领水军奠定基础。

二、军事建功:洞口抗曹与平定山越

黄武元年(222年),吾粲迎来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在洞口之战中,他作为吕范贺齐的副将,统率水军抗击曹魏名将曹休。此战遭遇极端天气,东吴战船缆绳断裂,百余艘舰船被吹至北岸。面对魏军张辽王凌部的围剿,吴军出现恐慌性拒救行为——落水士兵攀船求生时,部分将领竟用戈矛刺击防止翻船。

危急时刻,吾粲与黄渊力排众议,下令全力救援。他们指挥的战船冒险收容百余名落水者,这种"同舟共济"的义举极大提振了军心。战后,吾粲因功升任会稽太守,掌管东吴东南重镇。在太守任上,他成功招抚隐士谢谭出任功曹,并招募大量兵员,为后续军事行动储备力量。

昭义中郎将时期,吾粲与吕岱联手平定山越叛乱。这场持续数年的征伐,不仅巩固了东吴在江南的统治,更使吾粲跻身军界核心。其军事才能得到充分认可,为入朝担任屯骑校尉(掌管宫廷禁军)创造条件。

三、中枢沉浮:九卿之列与太子太傅

入朝后,吾粲的仕途进入快车道。他先任屯骑校尉,掌管皇帝近卫;再转少府,负责宫廷物资供应;最终升迁至太子太傅,成为东宫首席教师。这一职位通常由德高望重的元老担任,标志着吾粲已进入孙吴政权的核心决策层。

在太子太傅任上,吾粲卷入东吴历史上最激烈的权力斗争——"二宫之变"。赤乌年间(238-251年),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引发朝臣分裂。吾粲坚守"嫡庶之分"的礼法原则,多次上书建议:

调鲁王孙霸出驻夏口,远离权力中心

外派孙霸党羽杨竺,削弱其影响力

与驻武昌的陆逊保持密切通信,形成政治联盟

这种刚直不阿的态度,使他成为孙霸集团的眼中钉。杨竺等人诬陷吾粲与陆逊结党营私,最终导致吾粲下狱处死。其悲剧结局,恰如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四、历史镜像:寒门精英的崛起与陨落

吾粲的仕途轨迹,折射出三国时期寒门精英的晋升路径。从县吏到九卿,他依靠三重因素实现跨越:

才能认可:孙河、孙权两代主君的赏识

政绩积累:地方治理与军事功勋的双重背书

道德操守:在二宫之争中坚守礼法原则

但这种上升通道存在明显局限。当触及皇权继承等核心利益时,寒门出身的吾粲缺乏世家大族的庇护网络,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命运与同时代的陆逊形成鲜明对比——陆逊虽同样因二宫之争受挫,但凭借顾陆大族的势力得以保全性命。

吾粲的政治生涯,既是个体才能的奋斗史,也是三国时期寒门士人群体命运的缩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皇权与世族的双重挤压下,寒门精英的晋升空间始终存在天花板,而坚守原则往往需要付出惨痛代价。这种历史教训,至今仍值得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康熙削藩与吴三桂造反:历史天平上的必然与偶然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起兵反清,这场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不仅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更将康熙帝与吴三桂的权力博弈推上历史审判台。表面看,康熙的削藩政策是直接导火索,但若将视野拉长至清初的政治生态与吴三桂的权力野心,会发现这场叛乱实则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