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时夏侯玄手握十万雄兵,为何不战而降?
2025-11-18 16:37:11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高平陵之变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暴,彻底改变了曹魏政权的走向。司马懿凭借这场政变,成功篡夺了曹魏大权,为其家族日后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这场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手握十万大军的夏侯玄,却选择了不战而降,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曹爽投降,夏侯玄陷入被动

高平陵之变前,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掌管着曹魏雍州和凉州那至关重要的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不仅是曹魏抵御蜀汉北伐的重要力量,更是夏侯玄在西北地区权力的坚实支撑。然而,当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大将军曹爽却率先选择了投降。曹爽的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将夏侯玄置于了极为被动的境地。

曹爽作为曹魏宗室的核心人物,手中握有皇帝曹芳这张极具号召力的王牌,且掌控着朝廷的诸多权力。倘若曹爽坚决抵抗,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忠臣义士共同讨伐司马懿,那么夏侯玄必然会毫不犹豫地起兵响应,其他忠于曹魏的将领也会纷纷加入这场正义之战。但曹爽却因贪生怕死、贪图富贵,轻易地相信了司马懿“只要放弃兵权,便可保全家性命和荣华富贵”的虚假承诺,主动交出了手中的权力,向司马懿投降。

曹爽的投降,让夏侯玄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他贸然起兵,就会面临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局面。毕竟,司马懿在政变中巧妙地借助了郭太后的诏书,声称曹爽图谋不轨,自己是为了清君侧、安定社稷才发动政变。在形式上,司马懿占据了一定的道德制高点。而夏侯玄若在没有得到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起兵,很容易被视为叛逆之举,难以获得其他势力的支持和响应。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困境,使得夏侯玄在起兵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最佳的反抗时机。

司马懿迅速剥夺兵权,夏侯玄无力回天

司马懿深知夏侯玄手中的十万大军对自己的威胁,因此在政变成功后,他迅速采取行动,剥夺了夏侯玄的兵权。司马懿没有给夏侯玄任何反应的时间,一纸诏书便将夏侯玄召回洛阳。夏侯玄到达洛阳后,司马懿先任命他为大鸿胪,不久后又将其改为太常。这两个职位虽然看似尊崇,但实际上都是没有实权的闲职,司马懿通过这种明升暗降的方式,巧妙地剥夺了夏侯玄对军队的指挥权。

此时的夏侯玄,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儿,失去了自由和力量。他的身边没有了昔日跟随自己征战沙场的将士,没有了可以指挥调动的军队,只剩下司马懿派来监视他的眼线。即便夏侯玄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想要反抗,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他深知,自己已经成为了司马懿手中的瓮中之鳖,任何反抗的举动都只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甚至可能会连累自己的家族。因此,他只能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在洛阳城中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司马懿根基深厚,夏侯玄难以抗衡

司马懿在雍凉地区扎根多年,拥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人脉。早在公元230年,曹叡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与大司马曹真等一起征讨蜀汉。从那时起,司马懿便开始了他在曹魏西线地区的军事生涯。在与诸葛亮的长期较量中,司马懿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威望,成为了曹魏西线地区的最高武将,掌握了实权。

在雍凉地区,司马懿拥有郭淮、邓艾等一批忠心的老部下。这些将领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对司马懿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他们长期跟随司马懿征战沙场,与司马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信任关系。即便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不再直接领兵,但通过这些心腹将领,他依然保持着对西线地区军队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夏侯玄在雍凉地区的资历和威望则远远不及司马懿。他虽然担任征西将军一职,但在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在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中,夏侯玄跟随曹爽一起进攻蜀汉,结果被蜀汉大将王平击败,导致曹魏大军损失惨重。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让曹爽在曹魏军中的威望跌至谷底,也让夏侯玄的军事才能受到了质疑。因此,在雍凉地区的将士们眼中,夏侯玄缺乏足够的威望和号召力,难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追随他起兵反抗司马懿。

夏侯玄自身威望不足,难以服众

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夏侯玄自身的威望不足也是他选择不战而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曹魏政权中,威望是凝聚人心、指挥军队的关键因素。一个威望崇高的将领,能够在关键时刻得到将士们的信任和支持,带领他们奋勇杀敌。而夏侯玄在这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如前文所述,兴势之战的失败让夏侯玄在雍凉地区的威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将士们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对他的领导也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夏侯玄强行起兵,也很难得到将士们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他们可能会表面上服从夏侯玄的命令,但实际上却阳奉阴违,消极怠战。这样一来,夏侯玄的军队就如同一盘散沙,根本无法与司马懿的精锐之师相抗衡。

此外,夏侯玄在曹魏朝廷中的政治影响力也相对较小。与曹爽等曹魏宗室成员相比,夏侯玄缺乏深厚的政治背景和广泛的人脉关系。他在朝廷中的话语权有限,难以获得其他大臣的支持和帮助。在高平陵之变这样的关键时刻,这种政治上的孤立无援使得夏侯玄更加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力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一步步夺取曹魏政权。

家族责任与名士身份的双重约束

夏侯玄出身于曹魏宗室,他的父亲夏侯尚是曹魏名将,与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曹魏宗室的一员,夏侯玄肩负着维护家族荣誉和利益的重大责任。在高平陵之变中,如果夏侯玄选择起兵反抗司马懿,一旦失败,不仅自己会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夏侯家族遭受灭顶之灾。这种家族责任的约束,使得夏侯玄在做出决策时不得不慎之又慎,不敢轻易冒险。

同时,夏侯玄还是一位名士,在当时的士人阶层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精通玄学,与何晏、王弼等人并称为“正始名士”,是正始玄学的领袖之一。作为名士,夏侯玄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名誉声望,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他深知,起兵反抗司马懿虽然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一时的荣耀和权力,但也会让自己陷入道德的困境,背上叛逆的骂名。这种名士身份的约束,使得夏侯玄在面对司马懿的夺权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一种相对温和、体面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采取激烈的反抗行动。

夏侯玄在高平陵之变中选择不战而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曹爽的投降让他陷入了被动局面,司马懿的迅速夺权和深厚根基使他无力回天,自身威望不足难以服众,家族责任与名士身份的双重约束也让他不敢轻易冒险。夏侯玄的这一选择,虽然让他避免了立即被杀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司马家族的掌控,在公元254年被司马师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他的悲剧命运,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渺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伊尹:以特殊技能掌控商朝五代朝政的传奇宰相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伊尹是夏末商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才能与特殊技能,辅佐商汤建立商朝,并控制商朝五代朝政,成为后世敬仰的贤相典范。那么,伊尹究竟凭借何种特殊技能,得以在商朝政治舞台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烹饪智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