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 /首页 /正文
彼得大帝如何在波尔塔瓦战役击败查理十二世的?
2014-09-28 10:12:08

  打破了一个神话,树起了一座丰碑,锯开了一扇窗户,一个强国被拉下了宝座,一个帝国在惊诧不已的欧洲人面前诞生……这一切使我们不由地想起了发生于1709年的……

  一场决定俄瑞两国迥乎命运的鏖战

  ——波尔塔瓦战役(Poltava War)

  回顾俄罗斯的历史,笔者认为有三次决定其命运的战争,按照由今及古的顺序,第三次是从1941到1945年的苏联卫国战争,俄罗斯人通过莫斯科保卫战和作为二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彻底打败了希特勒法西斯,从而同美国一样获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二次发生于拿破仑占领欧洲大部之后率军入侵俄国的1812年,俄国老将库图佐夫指挥俄军在“博罗金诺”战役中彻底打败了拿破仑,从此俄罗斯获得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而第一次则是发生于1700至1721年间的“北方战争”。而其中有一场决定整个“北方战争”总结局的鏖战,俄罗斯由此获得了“通向西欧的窗户”,大大促进了其欧化进程。然而,参加这场鏖战的另一方则将古斯塔夫二世及其后继者们的基业,尤其是“波罗的海内湖”的光荣输个精光,一个欧洲强国瑞典从此归于沉寂。这场给交战双方带来迥乎命运的鏖战,就是波尔塔瓦战役。至于战役爆发的主要原因,简而言之,一方需要“水域”,而另一方则要保持“水域”的绝对霸权。于是,只能兵戎相见了。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欧洲国家的发展较多地体现出沿海国家的优越性,越往内陆的国家,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观念,越相对地保守和落后一些,因此其社会进程也显得迟缓和沉重一点,俄罗斯就是这类国家的代表。

  公元862年,北欧诺曼人(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率领亲兵占领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其继承者奥列格率部南下,占领基辅,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通称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在与拜占廷帝国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东正教。这次皈依实为俄罗斯与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接触[见图片1],然而,也正是由于选择了东正教的仰,在俄罗斯人与信仰天主教的欧洲人之间播下了矛盾的种子。1147年,苏兹达尔王子多尔戈鲁基在莫斯科建立了一个军事殖民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部落性村落从此被载入了俄罗斯编年史。莫斯科兴起于古罗斯国家四分五裂之际,并逐渐变成大俄罗斯的中心,它不仅使整个东斯拉夫民族与欧洲分道扬镳,而且因为在战略上,莫斯科这个地区好像是陆海中的一个岛屿一样,并无可供防御的疆界,出于安全感的要求,它不仅成为一个军事化国家,并且进一步向所有方向进行领土扩张。1204年,十字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拜占廷帝国日益衰落,所以,到了13世纪,东斯拉夫民族与欧洲之间的接触就更受限制了。成吉思汗及其孙子拔都的征服和统治,对罗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为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所控制,此后的两个半世纪里,罗斯几乎与西方文明脱节了。其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战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服饰,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于蒙古人的统治中心在东方,无力顾及西部,使罗斯与瑞典、日耳曼骑士团、波兰-立陶宛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西北罗斯因被立陶宛长期统治,造成日后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差异。15世纪末,伊凡三世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从伊凡一世,经过伊凡三世,最后到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国家统一。1547年1月19日,瓦西里三世的儿子伊凡四世(即俄国历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在克里姆林宫正式加冕为俄国的第一任沙皇。“沙皇”,意为恺撒大帝,表示了伊凡四世重建罗马帝国的野心,他的国家开始以罗马第三自居。为什么把俄国比作罗马第三呢?这是因为伊凡四世认为恺撒建立的帝国是罗马第一,东罗马帝国是罗马第二,他的国家是前二者的继承者,所以是罗马第三。

  尽管伊凡四世雄心勃勃,并且他的国家在东面的弱邻眼里已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同西欧的一些国家相比,它却又是一个弱国。正当它全力以赴地吞并弱邻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已经发现了新航路,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掠夺。稍后,荷兰、英国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纺织、冶金、采煤、造船等重要工业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连俄国的近邻波兰和瑞典,在生产技术、生产水平和文明程度上也都比它先进。在俄国,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内部开始萌芽,但障碍重重,发展缓慢。到17世纪末,才有手工工场30多所,手工工场中虽然也有一些水力机械,但主要还是靠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很低。工业品远远不能满足本国市场的需要,大部分要从荷兰、英国、瑞典等国进口,而俄国本身则主要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国。

  俄罗斯的落后当然与它在历史发展道路上起步较晚有关。当西欧已进入封建社会中期时,莫斯科公国刚刚形成。当西欧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俄国的农奴制度才刚刚巩固下来;而另一方面,它的落后也与地理位置的闭塞不无关系。虽然早在伊凡三世的时候,国家的疆域就已经抵达北冰洋了,但这对它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南面的亚速海和黑海由土耳其控制着,使它无法进入地中海。而波罗的海的水路又被瑞典封锁着,使它无法进入大西洋。唯一能同外国通商的北方港口是伊凡四世于1584年建立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但一年中有9个月封冻,并且由这里航往西欧,要比经由波罗的海的路程长一倍。所以,当时俄国同先进的西欧之间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联系很少。

  俄国要想由弱变强,要想与它西面的强邻相抗衡,就必须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改革其落后的经济、落后的军事、落后的文化以及腐败的政治,必须加强同西方的贸易往来。而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夺取经过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向西方的水路。这就是俄国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迫切需要增加谷物输出的地主阶级和迫切要求同西欧加强联系的新兴商人阶级的愿望。从这个意义讲,俄罗斯历任统治者为打通出海口所进行的战争均可视为商业战争。“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是彼得大帝的座右铭,而他的先辈们早已为“水域”而努力了。为了据有罗斯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伊凡三世曾在纳尔瓦河口处建造了伊万哥罗德要塞,但很快为瑞典人所占,占领出海口的尝试就这样失败了。在保障了罗斯东面的安全(征服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和做好其南面的防御(在克里木鞑靼人入侵的通路上建立了鹿砦边界配系)之后,伊凡四世集中主要力量对付立窝尼亚骑士团。1557年侵入了立窝尼亚,接着就与波兰之间发生了一场七年战争(1563-1570),瑞典和丹麦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曾参加。马克思指出:“他(指伊凡四世)反对立窝尼亚的企图是顽强的,其自觉的目的是为罗斯争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向欧洲的通路。”但他没有达成这个目的。由于复杂的国际政治条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反对欧洲国家集团和克里木汗国)和极度紧张的国内形势,立窝尼亚战争以失败告终。

  商业和战争拉近了俄罗斯与西方的距离,于是自13世纪起的孤立状况被打破了。但此时害怕亚洲人侵入的旧心理在欧洲又重新觉醒了。西欧海权国家的政策是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关系,而东欧诸国则希望把它限制在野蛮界限之外,不让西方的思想和工艺来增强它的力量。波兰国王对英俄间的贸易协定大为震惊,所以不惜向伊丽莎白女王提出抗议说,俄罗斯是一切自由国家的公敌,为了基督世界的利益,不要把军火输入该国。

  1580年,伊凡四世在一阵狂怒之下,把他的长子杀了,等到他在1584年逝世时,皇位遂由次子狄奥多尔继承。接着就是30年的混乱时期。狄奥多尔驾崩于1598年,留里克王朝遂告结束。波兰人于1605年占领了莫斯科。8年后,波兰人又被赶走了,大主教菲拉雷特的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613-1645)被选举为沙皇,靠婚姻的关系,他与前朝也可以扯得上。这个罗曼诺夫王朝一直延续到1918年7月16日,即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害时为止。

  在米哈伊尔的朝代中,与波兰的战争仍时断时续,到了他的继承者阿列克谢(1645-1676)在位时,若非瑞典国王查理十世出面干涉,则俄罗斯可能已经兼并了白俄罗斯。1656年阿列克谢暂停与波兰的战事,转而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企图夺回混乱时期被瑞典占领的俄罗斯土地,并获取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通道。由于围攻里加失利,尤其是恢复了与波兰的战争以及乌克兰局势的恶化,只得暂时与瑞典休战,夺取出海口的夙愿再次搁浅。

  俄罗斯一心想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但举步维艰,因为此时的瑞典已成为“波罗的海的绝对霸主”。

  波罗的海的绝对霸主

  公元800年,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以商人或海盗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进入了为期250余年的“海盗时期”,也有的学者称之为“维京时代”。也就在这一时期,斯堪的纳维亚的三个王国开始分道扬镳。于是,瑞典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尽管到后来它的疆域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公元907年,瑞典侵入了古罗斯地区,但遭到失败。这能否作为“第一次俄瑞较量”,目前还缺乏史料佐证。

  1157年,瑞典征服并占领了芬兰。1397年,它成为受丹麦控制的卡耳马联邦成员(卡耳马联邦包括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1523年,吕贝克起义成功,瑞典摆脱了联邦的控制,古斯塔夫瓦萨的儿子埃里克十四世即位,他使用“三顶王冠”作盾徽,以表示瑞典有权统治斯堪的纳维亚并成为丹麦和挪威的宗主国。接着,丹麦为夺取波罗的海霸权同瑞典再战端,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七年战争(1563-1570)。战争虽以丹麦取得优势而结束,但它没有能力恢复其在波罗的海的霸权。

  1611年,查理九世去世,17岁的古斯塔夫另一方面,查理九世执政晚年国内危机四伏,加之刚刚执政的古斯塔夫二世年纪尚轻,贵族乘机要求参政,使得国内局面更加严重。但困难只能战胜弱者,年轻的国王经受住了考验。

      1613年,为了赢得喘息时间,他跟丹麦签署了“城下之盟“——《克纳雷德条约》,将埃尔夫斯堡割给丹麦,并支付了赔款。为了孤立波兰,1614年和1615年他分别与荷兰和德意志新教同盟结盟。同时,亲率大军击败俄国,于1617年3月5日签订了瑞俄《斯托尔波沃和约》。瑞典宣布承认沙皇米切尔的合法地位,归还诺夫哥罗德,但需交纳现金赔偿,割让克斯霍尔梅和安格里亚。瑞典据此把伊斯托尼亚和芬兰省连成一片,切断了俄国通向波罗的海的出路。古斯塔夫二世兴奋地说:“俄国人今后必难跨越雷池半步。”1619年,他甚至同意与夙敌丹麦结盟,以共同对付波兰。国外的主要威胁一经缓和,古斯塔夫二世立即着手改革。改革增强了瑞典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增强了古斯塔夫二世的扩张野心。1621年,他发动了对波兰的战争,统率大军进攻立窝尼亚,开始了围攻其首府里加的战役。在此战役中瑞典军队第一次展现了令一些欧洲著名军事家瞠目结舌的严格的作战纪律和新型的作战技术。结果不难预料,这个自1581年以来被波兰遏制而曾使瑞典的出口贸易额下降1/3的出海口被一举拿下。1626年5月,古斯塔夫二世第三次发动对波兰的战争,企图夺取东普鲁士,但于1629年6月17日兵败斯杜赫姆,仅以身免。在法国的调停下,瑞、波于9月25日至26日在阿尔特马克签订停战协定。通过立窝尼亚战争,瑞典掌握了从卡耳马起,经过立窝尼亚和普鲁士直到但泽的全部波罗的海的港口。由于这些港口在商业上的特殊地位,加之丹麦与荷兰陷入三十年战争,力量对比已向有利于瑞典的方向变化,瑞典已成为影响欧洲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大国了。阿尔特马克停战协定的签订结束了瑞典和波兰之间的争夺,也滋长了古斯塔夫二世的更大野心。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正在三十年战争中遭受蹂躏的德意志。丹麦与荷兰的参战,使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一的瑞典难于置身事外。同时,古斯塔夫二世从哈布斯堡王朝对波罗的海的野心中也意识到瑞典的参战不可避免。他决心参战,但主张“外线作战”,用他的话说,就是“与其让敌人把战马拴在我们的藩篱上,还不如我们把战马拴在他们的藩篱上”。在法、俄、荷等国的怂恿和支持下,1630年6月,古斯塔夫二世统率大军在波美拉尼亚的乌泽多姆岛登陆。7月,瑞军征服麦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控制了从丹麦到芬兰的整个波罗的海地区,把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的“内湖”,实现了他入侵德意志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布莱滕费尔德战役的结局使整个欧洲大为震惊,古斯塔夫二世以新型将领和统帅的形象出现在德意志和欧洲。1631年冬,他登上了新教同盟盟主和统帅的宝座。但也在此时,连连受挫和陷入困境的天主教同盟和神圣罗马帝国重新拜常胜将军瓦伦斯坦为帅。1632年11月6日,一个浓雾弥漫的日子,这两位欧洲名将在莱比锡西南的吕岑列阵交战,瑞典军队虽然又一次取得了胜利,但遭到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古斯塔夫二世本人也在这次战斗中殒命,标志着瑞典全胜时期的终结。

  古斯塔夫二世的继承者们继续维护着“波罗的海的绝对霸主”地位直至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的结束。

  如查理十世在位6年,几乎打了6年仗,瑞典的版图达到了它的极限;弱不禁风但头脑清醒的查理十一世,决定瑞典不卷入与己无关的欧洲争端,因而得了个“坚强的和平斗士”的美名;而立志要成为“北欧的亚历山大”的“欧洲最后的骑士”——查理十二于1697年即位后就投入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战争。然而,正是由于在“波尔塔瓦鏖战”中败北,瑞典的强国地位随之丧失,他本人也不久殒命。于是,这位军事天才又得了一个“功亏一篑的国王”之雅号。

       两位军事天才间的决战

  提到波尔塔瓦战役乃至整个北方战争,不能不讲交战双方的统帅——瑞典国王查理十二[见图片6][见资料4]和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者被称作“武士国王”,后者则被尊为“俄罗斯之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都能称得上军事天才。因而,他们之间的鏖战备受世人瞩目。为了使读者对整个战役有个全面的把握,还得从出海口问题谈起。

  彼得对出海口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已超出军事和贸易层面,这是他的祖先无法企及的。为了“让西风吹遍俄罗斯大地”,彼得首先对腐而不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了刀。1695年3月,彼得率军直取亚速,但久攻不克,只得无功而返。翌年5月,再征亚速,守军很快败降。俄国船只从此可以出入亚速海,但仍无法进入黑海,因为俄国缺少一支与土耳其海军相匹敌的舰队。15年后,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彼得又不得不将亚速还给土耳其,这当然是后话了。可见,彼得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野心只能留给他的后代去实现了。由于此时的反土同盟行将瓦解,在完成欧洲考察并镇压射击军叛乱以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出海口问题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南方不行,彼得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1699年,彼得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同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正在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而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萨克森、丹麦、波兰等国结成了“北方同盟”。另外,1700年8月8日,彼得得到了关于同土耳其缔结30年和约的报告,这使得俄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到此,反瑞战争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而此时的瑞典业已与英国、荷兰结盟,当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得知“北方同盟”国家准备对瑞作战之际,决定实施各个击破的方针。1700年2月,奥古斯特二世(萨克森选帝侯,自1697年起同时为波兰国王)率领萨克森军队包围了里加,但徒劳无功;丹麦人于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国好斯顿霍尔斯坦的领土。5月8日,在英荷联合舰队的积极支援下,查理十二率领43艘战舰、15000名精兵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陆,丹麦国王菲特烈不战而降,被迫于8月18日签订《特拉温达和约》,废除与俄、波的盟约,退出了战争。毫不知情的彼得于8月30日对瑞典宣战,于是决定俄瑞两国命运的北方战争正式爆发了。

  当然,北方战争的真正原因并非彼得在里加遭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也不是俄使臣们对瑞典所声称的:沙皇承担了同丹麦联盟的义务,必须对丹麦国王的敌人——瑞典国王作战。战争的原因是彼得想收复位于涅瓦河沿岸的俄国故土,冲向波罗的海。他认为自己的意图是正义的,并以正义的名义亮出了宝剑。但事实证明,当时的俄罗斯是在准备不够的情况下投入了与瑞典这个强大而又善于应变的敌人的斗争的公元1700年11月19日,俄罗斯兵败纳尔瓦这或许能够明白无误地证实了俄罗斯的弱势地位。

  纳尔瓦一战,使北欧政局立刻受到了影响,整个西欧的目光也开始集中于查理十二和瑞典身上了。这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快要爆发了,路易十四和他的劲敌——海上国家英国和荷兰——都渴望争取瑞典为同盟国。如此,查理十二可以有三条取舍的途径:或者同俄国继续作战,或者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抑或同波兰的奥古斯特兵戎相见。究竟哪条途径正确,历史学界至今仍议论纷纷,仍莫衷一是,但当时的查理十二选择了最后一条途径。因此,他没对俄罗斯发动冬季攻势。他认为,吸取纳尔瓦战役教训的俄罗斯人没有能力进行真正的反抗,而波兰国王才是更为危险的敌人。于是,瑞典军队投入了反对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斗争,查理十二的行动在战略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注意到一点,就是沙皇彼得所具有的非凡意志力。当查理十二断定“莫斯科男子汉”已经完蛋了的时候,彼得却深信战争刚刚开始。接下来的瑞波战争(1701年6月至1706年末)使俄罗斯人获得了喘息机会,于是,彼得紧紧抓住这段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来组建并装备他的新军队。比如,1701年铸造了300门大炮。由于缺乏铜,其中有些铜是用教堂的钟铸造的。彼得把自己的武装力量投放到西北和西部两个战场,即波罗的海战场和波兰战场。查理十二军队撤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后,那里只留了1.5万人的瑞典部队继续作战。从1701到1704年,在波罗的海战场俄罗斯人通过一系列作战行动[见资料10]将瑞典人赶出了涅瓦河流域,占领了杰尔普特、纳尔瓦、诺特堡(奥列舍克),实际上夺回了17世纪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失去的所有土地。1703年5月16日,俄罗斯开始在涅瓦河口兴建圣彼得堡从1705到1708年,西北战场的行动相对消沉,而夺取圣彼得堡的尝试的失败也最终表明瑞典重新夺占波罗的海沿岸失地的愿望尚无法实现。

  俄罗斯人在西北的波罗的海战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波兰及日耳曼地区的形势却让沙皇彼得大跌眼镜。1701年7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在里加城下击败了波兰-萨克森军队。随后,又攻入波兰,在克利绍夫战役(1702年)中又击溃了人数更多的波兰-萨克森军队,并占领了华沙。1702至1704年间,一支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的瑞典军队从奥古斯特二世手中接连夺取了几个省。终于,查理十二将自己的走卒——斯坦尼斯拉夫列琴斯基,并断绝了同俄国的同盟关系。从此,查理十二不可战胜的神话不胫而走[见图片12]。

  经过1706年远征的主力军,由于奥古斯特二世的投降而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查理十二用一年时间改进了后勤系统,并将其军队由6.3万人扩充到9.5至10万人。此时,瑞典舰队依然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为它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舰船的武器装备上均比俄国海军占优势。如果说在奥古斯特二世投降前,查理十二的东征尚有西顾之忧,那么现在后患已除,北方联盟不复存在,查理十二出征俄国如弓在弦。1707年,查理十二把自己的军队从萨克森调往波兰,一部分留在波兰支援斯坦尼斯拉夫,而他本人则直捣俄国力量的中心莫斯科——这种战略正是大约100年后拿破仑所效法的战略。查理十二的企图是:击溃俄军,迫使俄国接受 “ 萨克森式 ”(即接受彻底投降的条件)的和约,最后夺取俄国出海口。为此,他首先寄希望于同乌克兰盖特曼马泽帕[见资料12]的秘密谈判上,因为马泽帕此时已蓄谋倒向瑞典;其次寄予俄国内部政治局势的不稳[巴什基尔起义、阿斯特拉罕起义(1705至1706)、布拉文起义(1707至1709)、反动的封建贵族阶层和高级僧侣阶层对彼得的进步改革不满,等等。但事实上,正像封建时代的所有起义一样,由于队伍涣散,这些自发性的起义军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另外,由于彼得的高压政策,那些对改革不满的人也很快“顺应了潮流”];此外,国际局势同样也有利于查理十二发动征服性计划,英国外交直接促使瑞典国王远征俄国。

  而此时的彼得失去了最后一个盟友,只能单独面对正在走运而令人生畏的瑞典国王,他没打算进行什么总体战,也无意去冒险。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因为敌人余勇犹存。诚如他说过的那样,“整个国家的幸福和前途可以毁于某一次战役。”为此,他向查理十二提出了一个议和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彼得建议缔结和约,希望俄国能保留彼得堡和施利色堡,但查理十二回答彼得的使者说,他准备在莫斯科缔结和约,而且要求俄国预付3000万外国银币,以赔偿瑞典在战争年代耗费的军事开支)。可见,和谈毫无希望,战争不可避免。

  军事行动开始前,俄国武装力量在兵力(10万人)上略比瑞军占优势。俄国统帅部为了准备击退瑞典的入侵,制订了“ 必要时,将在本土进行交战 ”的作战计划。用树干鹿砦构筑了筑垒地带和修建了军事工程野战工事,加固并修补了基辅-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一线的要塞,补给了新的火炮,建立了粮秣 “ 库 ”(仓库),以保障部队的供给;在组织上以步兵和骑兵编成的预备团队补充了正规军;还号召居民实现坚壁清野,武装防御敌人,抗击征服者。显而易见,反对瑞典入侵的斗争已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了。彼得对强大的敌人有充分的估计,不抱任何幻想,而对变幻莫测的战事也有同样的认识。他在去军队前发出两道命令:其一,继续加强莫斯科城防,并为城防部队增员;其二,万一他不幸殉国,拨给他未来的皇后叶卡捷琳娜3000卢布。

  查理十二于1707年8月6日率军从萨克森出发直趋俄国。遵照彼得的命令,波兰境内的俄军迅速撤回俄国本土。1708年1月,查理十二率军抵达波兰东部的格罗德诺,彼得下令让守城俄军撤出,因为他不愿意把自己精心培养起来的这支俄国最强大的精锐部队投入这场凶多吉少的战争赌博。2月5日,查理十二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格罗德诺,但他并不想在那儿久留,因为格罗德诺既缺军粮,也无马料。但出乎彼得意料之外,他不是进兵北方,而是挥师东进。接着,因冰雪融化、道路泥泞,他的军队驻扎在明斯克附近地区。6月,查理率军渡过别列津纳河,逼近俄国边界。于1708年7月12日在戈洛夫钦击败烈普宁亲王的大军,同时强渡布比奇河。7月18日,他进抵第聂伯河畔的莫吉廖夫。但是此时,查理十二的远征被俄国的焦土政策搞得举步维艰,他的部队不断受到袭扰。尽管在向莫斯科推进途中的多布罗吉重创戈利钦亲王率领的小股俄军(9月11日),但在俄罗斯人的焦土政策面前,加之冬天的临近,尤其在拉耶夫基吃了败仗之后,他深知东进无望,于是挥师南下,开向乌克兰,想采取迂回战术,出其不意地包围俄军。因为当时乌克兰盖特曼马泽帕向他保证,只要瑞军一到,整个乌克兰将叛离彼得,倒向查理;而且乌克兰就挨着土耳其,查理十二想联合乌克兰和土耳其人一起进军莫斯科。可是,他打错了算盘。因为瑞典军队到处杀人放火,引起乌克兰人的仇恨,他们不但不响应马泽帕的煽动,反而奋起反抗瑞典侵略军;同时,土耳其能否对俄发动战争也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查理十二在这种情况下孤军深入,是十足的冒险行动。另外,正当查理十二挥师东进时,李文豪普特率领的辎重运输部队和援军也从里加动身了。本来李文豪普特是能够撵上瑞典的主力部队的,但很快查理十二既放弃了进军莫斯科的企图,也不等辎重和援军,而是往南疾走。因此,查理十二不顾而去的这个冒失决定,把李文豪普特的辎重队交给了命运去摆布。

  7月15日,彼得获悉瑞典的李文豪普特将军率领一支约1.6万人辎重队从里加出发南下与查理十二汇合。从此,李文豪普特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沙皇的书信和命令中。9月10日,彼得才确悉瑞典人的动向。一天之内他获得两条重要情报:一、敌人的主力“已向乌克兰方向移动”;二、“李文豪普特将军带着他们的名牌军团和辎重队前来和国王会师。”获此消息,彼得当即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把军队一分为二:让舍列麦捷夫将军率领俄军主力南下乌克兰,追击查理十二;自己则率领1.2万人的“飞行队”去迎战李文豪普特的部队,并命令鲍乌尔将军率领4000骑兵增援。9月28日,彼得的军队与李文豪普特的军队在列斯诺伊村遭遇,经过残酷而激烈的战斗,瑞典军队惨败,留下了所有辎重和8000具尸体,被俘和逃亡者近2000人。当然,俄罗斯军队也损失了4000人。彼得高度评价了这场战役,他后来把列斯诺伊战役称为“波尔塔瓦战役胜利之母".此时,来自爱沙尼亚的什特罗姆别尔格所部2000人和来自维堡李比克尔军的1.2万人(在拥有22艘舰船的安克尔什捷尔恩海军上将的分舰队从海上支援下)对彼得堡的进攻也都遭到失败。俄军在涅瓦河畔的大捷为进一步增强波罗的海舰队的力量创造了条件,使鲍尔将军的军队、防守彼得堡的阿普拉克辛队部队的8个正规步兵团和骑兵团与主力部队会合。 舍列梅捷夫抢先赶在瑞军前卫队之前到达波切普、斯塔罗杜布和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等城,从而使这些城市没有被敌占领。各城居民都参加了守城。盖特曼马泽帕的叛变使军事行动的进程复杂化了,但并未引起彼得和俄军将领的恐慌。缅希科夫果敢地袭击了巴图林城(马泽帕府邸所在),毁掉了那里为敌人储备的粮食、武器和弹药,运出全部火炮(约300门)。戈利岑占领了马泽帕的另一个大型据点白采尔科维,因而使自波兰增援查理十二世的部队难于到达。乌克兰农民和市民到处反抗侵略者,居民严惩 “ 马泽帕部下 ”(在卢布内和波尔塔瓦),乌克兰军队绝大多数人忠于同俄国的结盟,米尔哥罗德团团长阿波斯托尔和奇吉林团团长加拉甘等人都很快率部逃离马泽帕,加入乌克兰军队,这一切暴露了马泽帕和查理十二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不得人心

  因马泽帕叛变而重建的乌克兰军队,在新盖特曼斯科罗帕茨基和从流放中回来的白采尔科维团团长帕利(在人民中很有声望)的率领下,已于1708年底在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地区打击瑞军。为了切断查理十二军队与波兰的联系,彼得已于1707年12月将戈利茨将军的几个团调往第聂伯河对岸,接近波兰边境,将7个龙骑兵团调往立陶宛以加强奥古斯特二世追随者的部队和俄国盟友盖特曼西尼亚夫斯基的部队。由于俄军和斯科罗帕茨基各团巧妙地实施机动而形成的乌克兰军事和政治形势,以及彼得所采取的以亚速海舰队军事示威为后盾的外交行动,迫使土耳其和克里木汗中断了与查理十二世特使的秘密谈判,放弃了加入瑞典一方参战的企图。

  1708年11月至1709年4月是个百年未遇的寒冬,查理十二在乌克兰很不顺利:俄军主力封锁了瑞军从哈尔科夫至别尔戈罗德的道路,集结在博戈杜霍夫、阿赫特尔卡、列别金和苏梅地域。瑞军驻扎在普里卢基、加佳奇、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域。1708年11月,由于当地居民在俄军正规部队协助下进行积极的抵抗,瑞军扩大这一进攻基地的企图被粉碎。乌克兰居民拒绝执行马泽帕向瑞军提供粮秣的命令,而与俄军士兵一起守卫江河的徒涉场和渡口,在路旁和森林里伏击敌人。查理十二和马泽帕没有预料到事件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于是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的镇压,但其结果却激起了居民对侵略者的更大规模和更加坚决的抵抗;马泽帕虽然投了过来,但没带来几个兵(仅1500名哥萨克人);尽管一再争取土耳其参战,但土耳其还是不愿意破坏同俄国的和约。既得不到土耳其的援助,又深感军队供应困难,查理十二把焦虑不安、士气低落的部队紧紧收缩在一起,当天气转暖以后便向沃罗涅日前进。然而,严冬过后,春汛早早地到来了。瑞典军队一蹶不振,他们不仅忍饥挨饿,而且缺少装备和弹药,加之军中疾病流行,尤其时时受到“正规军”和“游击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袭击。当部队抵达沃尔斯克拉河畔后,查理十二决定停下来,准备占领尚未遭受战争蹂躏的波尔塔瓦地区,企图在那里补充给养,并打开哈尔科夫、别尔戈罗德方向的进攻道路,继而进军莫斯科。到了此时,身处困境的查理十二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一场决战上。

  1709年4月1日,第一批瑞典军队出现在波尔塔瓦城下。紧接着,查理十二率领瑞军主力3.5万人(包括马泽帕率领的扎波罗热哥萨克和乌克兰哥萨克),火炮32门,迅速抵达该城。此时的马泽帕向查理十二暗示,攻占波尔塔瓦是使全体乌克兰人投向瑞典人的可靠保证。但查理十二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因为,波尔塔瓦城堡虽小,却是个战略要地,占领它,北可达俄国的造船中心和军事物资储备中心沃罗涅什,并进而逼近莫斯科;南可通有可能成为瑞典盟邦的土耳其和克里木。众所周知,克里木汗正积极地建议土耳其国王与查理十二以及斯坦尼斯拉夫结盟共同反对俄罗斯人。如果瑞典-波兰-土耳其结成联盟,就会使俄罗斯人陷入与立窝尼亚战争时相似的境地。并且与伊凡四世不同,彼得拥有更加强大的内部反对派。这些反对派包含有广泛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对不断加重的负担表示不满,而且反对所进行的改革。在南方击败俄罗斯人意味着俄罗斯在北方战争中完全失败,瑞典就会统治乌克兰,并把俄罗斯分割为几个公国,而这正是查理十二急于达到的最终目标。

  但是,由阿列克谢克林上校指挥的波尔塔瓦守军(4200名士兵,约2500名武装市民,29门火炮)临危不惧,拒绝了瑞典军队提出的投降要求。因为早在1709年1月,克林上校和其他一些乌克兰要塞司令收到过彼得的一项命令:“一旦敌人进攻,务必坚守至最后一兵一卒,不得后退。倘若指挥官阵亡,左右军官应立刻接替,继续指挥,前仆后继,血战到底。” 在慑而不服的情况下,查理十二决定攻城。由于缺乏弹药,瑞典军队试图以迅速果断的进攻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争夺城堡的战斗进行得残酷而激烈。有时瑞典军队进攻城堡围堤,这时市民迅速前来支援守城部队,经过共同努力又打退了瑞典人的进攻。

  时至5月5日,彼得才从信使那里得知“瑞典企图攻占波尔塔瓦”的禀告,得到这一消息,他立刻预感到了此役在俄、瑞战争中的重要性。彼得向缅希科夫指出,该镇十分险要。他提出两种解围方案。或是声东击西,进攻奥波什纳,以便将查理十二的注意力从波尔塔瓦引开;或是在瑞典人对岸的沃尔斯克拉河畔固守,随时给被困部队补充军需品、生力军、武器和弹药。“至于一切其它情况有赖见机行事,”彼得最后写道。5月 7日,缅希科夫将军指挥的部队渡过沃尔斯克拉河向驻扎在奥波什纳的瑞典军队发起进攻,以此迫使查理前往驰援解围。声东击西的战术果然大奏奇效,这使克林上校能够组织进攻并消灭波尔塔瓦城堡下的瑞典军队。5月14日夜里,戈洛文上校指挥的部队(900人)渗入到波尔塔瓦城内,他们要给要塞驻军补充弹药。进城的士兵,“为了泅渡方便,不仅没穿上衣,连长裤也脱掉了。”波尔塔瓦的英勇保卫战牵制了查理十二的兵力。从而使俄军主力能在要塞地区集结(5月底),并做好歼敌准备。

  6月4日,彼得亲临波尔塔瓦。而此时的瑞典人已从包围者变成了被包围者。他们的前面是彼得率领的俄罗斯主力部队,后面是斯科罗帕茨基和多戈鲁基指挥的俄罗斯-乌克兰军队。6月16日,彼得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与瑞军进行总决战。6月20日,俄军主力(4.2万人、72门火炮)转移到沃尔斯克拉河右岸,准备发动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好战心理极为强烈的查理十二来说,只有胜利才能挽救自己。6月21至22日,查理十二为占领波尔塔瓦进行了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尝试,但这次进攻仍被守城部队的英勇反击所击退。在进攻中,瑞典军队消耗尽了自己的大部分弹药和几乎全部的大炮。遗憾的是,瑞典军队尽管耗尽了资源,但仍未能掌握战略主动权,俄罗斯人则赢得了准备进行总决战的必要时间。6月25日,彼得一世指挥部队进入雅可夫齐村(波尔塔瓦以北约5公里处)附近的阵地,许多阵地构成了一个筑垒兵营。兵营正面是一片宽约2.5公里的开阔地,两翼有密林和灌木丛为其屏障。开阔地上筑有10个四角多面堡(横向6个,纵向4个)构成的野战工程工事体系[见图片14]。多面堡相互之间的距离均在火枪的射程之内,从而保证了各堡之间能在战术上进行相互协同。多面堡内共配置两营士兵和掷弹兵。多面堡后配置了17个骑兵团,由缅希科夫指挥。彼得一世的企图是:先在前进阵地(多面堡一线)上消耗敌兵力,而后在开阔地战斗中将敌歼灭。

  战斗爆发于6月27日的凌晨2时,李恩斯科特元帅(查理十二在6月17日的一次侦察行动中,遭到俄军射击,脚上中了一枪。所以,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挥权)率领约2万人,配4门火炮(有28门火炮因缺乏弹药留在辎重队;另外还有一支近1万人的部队留驻在波尔塔瓦城下,担任预备队和警戒交通线的任务,其中包括一部分由马泽帕率领的扎波罗热哥萨克和乌克兰哥萨克)的瑞典4个步兵纵队和6个骑兵纵队向俄军阵地推进3时,俄军骑兵和瑞军骑兵在多面堡附近展开激战。近5时,瑞军骑兵被击退,而跟随骑兵之后的步兵却攻占了前面的两座多面堡。这在彼得的军队中引起了慌乱。据当时的目击者说,俄罗斯人已经套上了马车,准备撤退。缅希科夫请求增援,但彼得却坚持自己的作战企图,命令缅希科夫撤到多面堡一线以内。而瑞典人误认为俄军在退却,于是猛追不舍,向多面堡逼近,进入霰弹炮射程之内。6时,由于尾随俄军骑兵的猛烈攻击,加之瑞军右翼已陷入了俄军筑垒兵营发射的枪炮交叉火力之下,损失很大。为了避开炮火,瑞军右翼遂向小布季希附近的森林仓皇撤退,其中的一部分人马被就地消灭。与此同时,罗斯和施利彭巴赫将军指挥的纵队在多面堡战斗中与主力失去了联系,正在茫然无措。彼得获悉后,立即命令缅希科夫的骑兵部队对其进行围歼,于是,罗斯和施利彭巴赫将军以及瑞军右翼纵队残部很快被俘于波尔塔瓦森林。这时,从左面穿过堡垒的瑞典军队与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俄罗斯军队的主力迎头相遇。战斗的第一阶段就此结束。接着,双方出现了短暂的“相安无事”。

  到战役的第二阶段,双方主力展开了交战,也就是大决战。晨6时许,彼得在兵营前将部队排成两列线式战斗队形]:把舍列梅杰夫元帅统率的步兵部署在中央,鲍尔和缅希科夫将军统率的骑兵分别配置于两翼;布留斯将军指挥的炮兵配置在第一列步兵中。兵营内留有9个营的预备队。彼得还派出部分步兵和骑兵加强小布季希的乌克兰哥萨克和波尔塔瓦的卫戍部队,以切断瑞军退路并防其在会战时占领要塞。瑞军也排成线式战斗队形与俄军对抗。在决战即将来临之际,彼得向士兵们发表了著名的战前动员,他说:“士兵们!决定祖国命运的时刻来到了。你们不是为彼得而战,而是为托付给彼得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为全体俄罗斯人民而战。你们要知道彼得,只要俄罗斯永久生存、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生命对于彼得并不珍贵!”此时,瑞典国王也发表了讲话。但查理的讲话与彼得的讲话可谓大异其趣:彼得号召人们奋起抗敌,强调守土匹夫有责;而查理对手下的将士们以华宴美酒、莫斯科沙皇的帐篷相诱。“俄国沙皇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他如是说。在战斗开始前对自己的军人没能作出振奋士气的动员,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瑞典军队今后的命运。瑞典军人此次面临的已不是“纳尔瓦快跑能手”,而是装备精良、在人数和气势上与瑞典军队相比均占优势的军队,这支军队已经作好了誓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准备。

  上午9时,瑞军开始进攻,他们冒着俄军的猛烈炮火,投入了白刃冲击。在激烈的白刃格斗中,瑞军迫使俄军第一列中央部队后退。但是,洞察整个战斗全局的彼得,亲自率领一个诺夫哥罗德营进行反击,将这股敌军逐回出发阵地。战斗中,一颗子弹击穿了彼得的帽子,另一颗子弹打到了他的马鞍上。此时的瑞军由于缺乏弹药,使骑兵得不到步兵的有力援助。接着,俄军步兵开始反击,当缅希科夫的骑兵从翼侧打击瑞典步兵时,瑞典步兵招架不住,匆忙撤退。查理十二试图阻止步兵退逃,但无济于事。11时,瑞军全面撤退,随后变为溃逃。至此,瑞军死9234人,被俘2874余人,损失了32门火炮和全部辎重;俄军亡1345人,伤3290人。

  战役结束以后,彼得在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的午宴上,举杯高呼:“为我们的教师瑞典人干杯!”

  6月28日早晨 6时,彼得为在战斗中阵亡的俄罗斯军人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在他们的陵墓前,彼得亲手树立起了一个十字架,上面写着:“英勇献身的将士永垂不朽,上帝赐予你们再生。1709年6月27日。”

  被击溃的瑞典军队迅速向第聂伯河方向撤退。如果俄罗斯人能够及时进行追击,那么未必能有一个瑞典士兵能够逃出俄罗斯的境地。但是,彼得在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后,沉湎于胜利的喜悦中,只是到了晚上才去追赶溃逃的瑞典军队。可是,为时已晚,此时的瑞典军队已经摆脱了追击。6月29日,瑞典军队到达了第聂伯河岸边的佩列沃洛奇纳。从6月29日至30日夜间,只有查理十二和马泽帕带领一支不足2000人的部队渡过了第聂伯河,而其他瑞典军队没有找到渡河的船只,因为原有的船只已被雅科夫列夫上校指挥的俄罗斯部队在攻打扎波罗热营地时销毁了。在退逃之前,查理十二任命李文豪普特将军指挥剩余的瑞典部队徒步向土耳其境内撤退。6月30日清晨,缅希科夫指挥的俄罗斯骑兵队(9000人)到达了佩列沃洛奇纳。李文豪普特将军提议举行谈判,试图以此拖延时间,寻找对策,但缅希科夫代表沙皇彼得要求瑞典人马上投降。这时,士气低落的瑞典士兵开始成批地转向俄罗斯军队,没等进行可能的交战就成为俘虏。李文豪普特意识到他的军队无力进行抵抗,只好缴械投降。于是,出现了12000人(也有17000人、15000人等说法)向9000人投降的一幕。

  彼得听到了这个投降的消息,遂写信给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说:“现在,凭着上帝的保佑,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块奠基石也都已经安放好了。”于是,他派遣了一部分兵力到里加,另外一部分往波兰与斯坦尼斯拉夫作战,而自己则到达基辅。他在圣索菲亚教堂中举行了一次庄严的谢恩礼拜。主教普罗柯波维齐致辞说:“当我们的邻国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们就会说,瑞典陆军和瑞典的权力,所冒险侵入的不是一个外国,而是一个巨大的海洋!他们投下去就失踪,好像铅块为水所吞噬一样。”无独有偶,恩格斯也指出过,“ 查理十二世作了入侵俄国的尝试;因此他葬送了瑞典,并清楚地向大家表明了俄国是不可攻克的。”这些可以算做预言吧,因为未来的进军俄罗斯者(如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品尝到了这个滋味。

  由克罗波托夫队长和沃尔康斯基将军率领的俄罗斯4个骑兵团被派去抓获查理十二和马泽帕。他们在仔细地搜索草原之后,把撤退的瑞典军队逼退到南布格河岸边。来不及渡河的瑞典军队有900人,经过短暂的战斗之后全部被俘。但是,此时查理十二和马泽帕已经顺利地到达了南布格河右岸。他们躲过了俄罗斯军队的追击,隐藏到土耳其城堡奥恰科夫内.这样,俄罗斯人在北方战争中的彻底胜利被推迟了一段时间。然而,在俄罗斯进军时,瑞典损失了一些能攻善战的精锐部队,此后瑞典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精锐部队。

  “两个军事天才决战波尔塔瓦”的消息飞速传遍了欧洲。为势所趋,丹麦、萨克森恢复了同俄国的结盟,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了北方同盟。这样一来,北方同盟由于俄军的胜利而恢复,甚至扩大了。

  波尔塔瓦胜利的最重要后果是波罗的海俄国占领区的巩固,这时的瑞典军队已经无力威胁这个地区。用彼得的话说,瑞典军队失败后,“圣彼得堡的基石已经完全奠定了”。1710年,俄军乘胜在波罗的海沿岸先后攻占里加、雷瓦尔、维堡、克克斯戈尔姆和厄塞尔岛等要地。

  1709年11月,土耳其同俄国重订和约,但此时的苏丹对俄国的强大已深感不安。早在1708年瑞典入侵乌克兰加剧了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的局势,引起了土耳其的密切注意。波尔塔瓦战役打开了俄罗斯-土耳其战役之门,其结果引起了土耳其的不安。加之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大肆宣传“俄罗斯威胁论”,鼓动土耳其政府对俄宣战。于是,俄土关系恶化了。当彼得要求苏丹引渡查理十二的时候,苏丹艾哈麦德三世却于1710年向俄罗斯宣战。鉴于南线吃紧,彼得决定在波罗的海方向停止进攻,主力转到南线,计划从巴尔干对土耳其实施突击。1711年夏,彼得亲率俄军主力4万余人,向多瑙河下游孤军冒进。土耳其出动10万大军,在克里木军的配合下,包围俄军于普鲁特河畔。7月20日,双方激战,俄军弹尽粮绝,彼得被迫求和。最终彼得以归还亚速及其附近地区为代价与土耳其达成停战协定。俄军在对土战争结束后,恢复对瑞典的进攻。

  1713年,为了表明自己锐意向西方扩张的决心和信心,彼得把俄国的宫廷、参政院和外交使团迁往彼得堡。从此,彼得堡就代替莫斯科成了俄国的首都。新都是通向西方的门户,它象征着俄国文明的发展方向。同年,俄陆军在舰队配合下,在芬兰湾沿岸维堡与赫尔辛基之间登陆,连克芬兰许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军在芬兰湾口汉科角附近与瑞典舰队展开海战。8月7日,俄海军经2小时激战大败瑞典舰队[见图片20]。

  汉科角海战后,俄舰队占领芬兰与瑞典之间的海上跳板阿兰群岛,并以此为依托,在瑞典本土登陆。此时,由于顾虑俄国在波罗的海势力的扩大,各盟国打乱了俄军在瑞典南部登陆的计划。加之英国开始施加压力,俄国所有盟国先后同瑞典议和。1718年,俄、瑞也开始议和,但查理十二在挪威前线中弹身亡(1718年11月30日,在腓特烈斯塔殒命,究竟死于暗杀者之手,还是亡于敌方的流弹,史学界尚无定论),瑞典新女王在英国影响下拒绝和谈。谈判中断,战事又起。

  1720年,俄海军在格雷厄姆岛附近大胜瑞典舰队,多次在瑞典沿岸登陆,直逼首都斯德哥尔摩[见图片21]。1721年夏,俄海军再败瑞典舰队。9月瑞典已无力再战。俄、瑞两国在芬兰尼什塔特签订和约[见图片22]。至此,延续21年的“北方战争”宣告结束。

  按照和约规定,俄国获得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兰、爱斯特兰、立夫兰等大片土地。同时,俄军退出芬兰其余地区,并将阿兰群岛归还瑞典。从此,俄国人得以自由地进入波罗的海。

  尼斯塔特和约签订后,在彼得的授意下,参政院给彼得加上了皇帝的称号,称“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硝烟过后的回眸

  被马克思称作“彼得大帝的战争”[指“北方战争”]已过去300余年了,乌克兰沃尔斯克拉河畔也早已恢复了平静,曾经鏖战于此的两位军事天才——彼得大帝与查理十二也已经作古,但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和畅想。波尔塔瓦战役,这场历时10个小时的厮杀,却给交战双方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对此次战役如何进行具体而科学的评析呢?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包括瑞典和俄罗斯的学者)都进行了可喜尝试,可谓,见仁见智。这里,笔者力图与广大读者一道,重温历史,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这场战役。

  针对交战双方的胜败得失,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战争潜力的巨大差异。从士兵的素质、统帅的才华上讲,瑞典都要比俄国强得多。然而,波尔塔瓦之战距纳尔瓦战役仅仅9年,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却完全相反。其实,这并非偶然。俄国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经过政治、经济的改革,其巨大的土地和人口资源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军事力量也大为加强。而瑞典走的是单纯军事强国的道路,它的军力、人力和经济力都经受不起长时间的战争,因此它的最终失败就不可避免了。胜负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命运。俄国的胜利,不仅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而且使它进入了欧洲强国之列。而失败之后的瑞典却从此衰败,在东方丧失了卡累利阿和波罗的海诸省,在德意志则丧失了不来梅——费尔登和大部分波美拉尼亚。瑞典从欧洲强国的排行榜中消失,军事帝国事实上也随之瓦解[见图片23]。

  第二,彻底的军事变革,引起了军事实力的对比变化。查理十二本来以为这么一个小小的城堡,不费吹灰之力一战即可拿下,可是他不知道这时两军的实力对比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俄国以建立正规陆、海军为主进行的比较彻底的军事改革,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俄军经过改革,装备精良,拥有很好的炮兵,并且已经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俄军作战的主要不再是随时可能背叛的外国雇佣军官,而是忠于祖国的本国军官。在波尔塔瓦战役计划的制定、战斗队形的部署以及战场工程构筑方面,俄军都摈弃了线式战术的陈规旧套。波尔塔瓦战役中值得借鉴的是,构筑前进阵地,留有颇大的预备队,利用有利于作战的遮避地。相反,由于没有受到过严峻的挑战,瑞典军队始终保持着古斯塔夫二世时代军队作战的所谓“传统优势”,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这就造成了瑞军仅有数量增减而无质量提高的局面。另外,瑞典军队是在异国土地上孤军作战,远离后方,难以取得兵员、武器和装备的补充。

  第三,迥然的指挥艺术,导致了军事行动的不同结局。查理十二自以为所向无敌不可一世。他自信很快就能击败俄军,分裂俄国,称霸东欧。据阿德勒菲尔德所著《查理十二战争史》中记载,查理十二制订了占领乌克兰、征服莫斯科的作战计划。尽管此计划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但他的盟友和军队都采取了与计划想配合的实际行动: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和克拉索将军各率领了一个纵队,进入了俄罗斯。前者进到了基辅,后者则达到了斯摩棱斯克。李比尔克也率兵从芬兰侵入因格里亚,准备夺取圣彼得堡。这里,我们不想推究计划与行动的正确与予否,而波尔塔瓦战役前后的军事实践丝毫没展示出查理十二指挥艺术的高明。这一方面是因为查理十二是一个性情冲动的人,从来不肯完全依照计划行事。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改变帝王性格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诚如拿破仑所指明的,在这个战役中,查理十二几乎违背了所有的战争原则:他没有集中兵力;他放弃了作战线,切断了自己与基地之间的联系,并在敌军的前面作侧进的行动。除了一个攻势的观念以外,查理十二几乎毫无计划可言,而且尽管马泽帕的情况是多么迫切,但不等候李文豪普特,从战略上来看仍然是一个愚蠢的行动。自此以后的查理十二,在行动上均显示出其心灵已经失去了平衡:一方面是他对自己过分自信,另一方面是他太轻视他的敌人。在押运辎重的李文豪普特遭伏击、进攻圣彼得堡的李比克尔被击溃之后,查理十二和他的主力在乌克兰的寒冬中孤立无援,处处碰壁。马泽帕曾经是查理十二的唯一希望,但很快又破灭了。经过严寒和作战的双重消耗,军队人员折半,装备和补给已无力支撑,但查理十二拒绝了诸将回师波兰的劝告,他仍然认为最后的胜利是有把握的。因为他已命令斯坦尼斯拉夫率领克拉索的军队与他会合,同时约定扎波罗热的哥萨克人夹击俄军,还希望鞑靼人能帮助他。可见,他所谓的“把握”是建立在幻想而不是现实的基础上的。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位将军绝不可以作画,这在他所能做的事情中是最坏不过的。”查理十二就是在作画,而且不能自拔。

      退一步讲,尽管这些幻想能够实现,但还得争取时间,因为斯坦尼斯拉夫还在900英里以外。更重要的是补给已经快完了,为了补充它们和增强其地位,查理再次拒绝了诸将的劝告,决定围攻波尔塔瓦。当久攻不下又遭反包围的紧急情况下,查理十二才又求救于李文豪普特。而李文豪普特又劝他退过第聂伯河,并与波兰保持接触,但他还是不听。1709年6月17日,是查理十二的27岁生日,但就在这一天的侦察行动中,他的脚上中了一枪。他不能自由驰骋疆场了,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出现却是最需要的。因此,对于瑞典人而言,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幸。真是祸不单行,当查理十二负伤的时候,他又收到了两则坏消息:斯坦尼斯拉夫和克拉索都被牵制住了,不能离开波兰;而土耳其也不会直接或间接地越过鞑靼人的地区来援助他。事已至此,查理十二既然拒绝解围和撤退,为了避免受饿和失败,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进攻。决战中,尽管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挥,但查理十二始终没有真正放弃指挥权,李恩斯科特这个总指挥实际上仅充当个副手而已。因此,躺在担架上的查理十二仍然是指挥作战的统帅。由于行动不便,他的命令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从而又引起了部队的混乱。于是,经过10余小时的激战,瑞典军队溃败,查理十二和马泽帕及其1000余名残兵败将逃遁至土耳其。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查理十二的对手——彼得。彼得把战争作为扩张的主要手段。他认为,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进一步西进和南下,必须动用军事手段。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的密切配合。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他竭力拼凑军事联盟,力争最大限度孤立敌人;以军事为后盾,迫敌接受俄停战条件。在面临南北两个大敌(土耳其和瑞典)夹击下,力避两线作战。他善于观察形势的变化,根据新的条件,实行战略转变。在战争指导上,彼得崇尚进攻性战略,强调主动打到敌人国土上去。在强敌入侵时,他能大踏步后撤,发挥战略防御的作用,最终还是为了打出去,这一点与我军强调的“积极防御”真是不谋而合。他重视会战的决定性作用,但不轻易使用,确有把握才会使用,习惯于以小打取胜。彼得在陆、海军建设上,注意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同时重视结合俄国的具体实际,讲究实效。彼得在作战和建军上的思想和实践,对俄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北方战争开始以来,他与查理十二多次较量。他既不因战败而灰心丧气,也不因胜利而忘乎所以;他通过多次战争锻炼,已日益成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而且他虽然野心勃勃,为人粗暴,残酷好斗,但打起仗来却能身先士卒,猛打猛冲。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统帅的彼得,为决战选择了非常恰当的时机。敌人长途跋涉,精疲力竭,加之军事上的失利,当初他们侵境时的那股锐气,早已挫了三分。与此情况相反,俄国军队有后备力量源源补充,作战技术又较敌方先进,故而愈战愈强。

  第四,鲜明的民心向背,形成了依靠力量的巨大悬殊。瑞典的霸权政策招致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反对,树敌过多。而几个为数不多的盟友,或为俄军所阻,或徘徊观望。马泽帕姑且算个死党,但也没出多大力。其高压政策反而引起了乌克兰的普遍反抗。当查理十二孤军深入、不见俄军一兵一卒时,部将建议等待李文豪普特将军率领的辎重部队和援军,但查理十二急于南下乌克兰,拒绝了这一建议,致使李文豪普特的部队遭到俄军截击,在与查理十二会师时1.6万精兵仅剩6000余人,还丢了全部辎重。这使瑞军陷入了一无给养,二无援军的困境。然而,查理十二不愧为杰出的统帅,严寒中他自己裹着毛毯睡在地上做士兵们的榜样,与士兵同甘共苦,和他们吃相同的口粮,以他个人的魅力赢得了部属们的信任和崇敬。11月,瑞军占领了隆尼,这里有丰富的补给和温暖的房屋,足以抵御严寒。假如瑞军能在这此养精蓄锐,等度过严冬后再战,实属上策。然而,在俄军不断的骚扰挑逗下,这位27岁的年轻国王终于按捺不住,领兵去解救受到俄国威胁的格德兹,致使隆尼丢失。这使瑞军处于流动之中,士兵减员半数以上。诸将都劝查理十二退回波兰,重整旗鼓。但查理十二的自信、轻敌和虚荣心使他拒纳忠言,他决心围攻波尔塔瓦。因为这里是通向乌克兰的交通枢纽。但查理十二对城内守军兵力估计不足,围攻6个星期,还未攻下。此时,俄军主力已向波尔塔瓦方向集结。其时,瑞典将领中的有识之士,早就看到围困波尔塔瓦只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认为,如果率军西进,越过第聂伯河,虽然这也可能遭受重创,但保住军队的实力尚有一线希望,而包围波尔塔瓦并进而夺取该城,必然会自取灭亡。然而,查理十二一意孤行,断送了他的久战沙场、训练有素的军队,摧毁了部属对他坚定的信仰和无尚的崇敬。而俄军方面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不仅取决于彼得的坚毅果敢和部属的协力同心,民众的积极支持尤其不能忽视。俄国人民在抵抗瑞典军队的进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波尔塔瓦被围时,居民和守军同心协力,三个月中,战斗三十次,消灭瑞军1/4。火药不够了,居民就纷纷捐献,凑钱买硝石,支援军队抗击敌人。

  第五,突发的偶然因素,加速了战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综观波尔塔瓦战役发生的前前后后,不难发现有诸多偶然因素影响着交战双方的成败,这一点对瑞军来讲尤为明显。例如,首先是百年不遇的严寒,接着有春天化雪的泥泞,致使不少士兵病死,马匹倒毙,士气十分低落。军队由进入俄国境内的4万多人减员到2万多人,大炮只有34门,火药受潮无用。真是祸不单行,在1709年6月的一次侦察时,查理十二的脚受了枪伤,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挥权。在决战中,查理十二叫士兵用担架抬着,巡视全军,声嘶力竭地激励士气。但是,他的士兵在俄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还是不得不退却了。由于行动不便,他的命令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从而又引起了部队的混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偶然因素中也包含着必然性。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双方的军事实力、战争潜力和指挥艺术之间的强弱胜负业已泾渭分明。也就是说,瑞典人最初的溃散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士兵一时心怯,但是查理十二带领他的队伍转战波兰时就已给失败埋下了祸根——疲惫和给养不足;相反,俄国人汲取了前几次战败的教训,改进军队装备和编制。所以,一次偶然失利带来的转折终于让瑞典国势日衰,失去了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但是,没有这次转折性的战役,也会有别的决战让瑞典失败。因此,在分析偶然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必然性的前提——瑞典战争潜力没有俄国雄厚,加之瑞军远离后方,孤军深入敌国腹地,犯了盲动和冒进的大错,导致全军覆没

  波尔塔瓦战役已经化蝶而去了,但它为后世留下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自感知识浅薄,但又无法回避。索性说出几点,以飨读者。

  第一,波尔塔瓦战役是俄、瑞战争中决定俄军胜利总结局的一次最重要的战役。其最重要后果就是波罗的海俄国占领区的巩固,因为此时的瑞典军队已经无力威胁这个地区。同时,这一战役的胜利也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因为,号称常胜将军的查理十二率领的全欧洲最强的陆军被俄国军队击溃了,这不能不使欧洲各国对俄国刮目相看,波兰和丹麦又同俄国结盟继续同瑞典作战,普鲁士也加入了这个同盟。从此,除了对土作战的插曲外,俄军继续对瑞典用兵,并且连连获胜,直到1721年北方战争结束。简言之,波尔塔瓦战役决定着整个北方战争的总结局。它提高了俄国的国际威望,动摇了瑞典军事强国的地位,打破了查理十二不可战胜的神话。

  第二,波尔塔瓦战役,乃至整个北方战争的胜利确立了俄国及其沙皇的地位,一个半欧式的俄罗斯帝国从此诞生。北方战争后,瑞典的军事力量被彻底摧毁,而俄罗斯步入强国之列。可见,这场战役为18世纪俄罗斯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开辟了道路,对振奋俄罗斯士兵的士气和增强自我意识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们在波尔塔瓦战役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欧洲的先进部队之一。波尔塔瓦战役结束了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时代开始的瑞典人进攻东方的时代。尼斯塔特和约签订后,在彼得的授意下,参政院给彼得加上了皇帝的称号,称“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另外,就当时而言,波尔塔瓦的重要性是建设意味多于破坏的。它向彼得指示出来,他的任务即为建立一支正规陆军和一支波罗的海舰队,以求维持其对欧洲的地位。进一步又告诉他想要维持这样的兵力,就必须做财政上的改革,而要想做这样的改革,则必须用欧洲式的行政制度来代替东方式的旧制度。波尔塔瓦战役的胜利使俄国摆脱了战争的威胁,彼得大帝有机会放手执行自己的改革计划。从此,俄罗斯的欧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第三,波尔塔瓦战役,乃至整个北方战争标志着俄国对外扩张的一个重要阶段。早在莫斯科公国时期,莫斯科的大公们就觊觎过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在16世纪,伊凡四世也曾发动过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出海口的战争,但没有成功。而现在,彼得通过连续多年的血腥战争,终于实现了他的先辈们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野心。他为俄国夺得了波罗的海沿岸一些优良的出海港口;使俄国的强大海军出现在波罗的海上;使俄国的西北边境向西推移了一大片地方,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从彼得开始,俄国终于从一个闭塞的、基本上是内陆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濒海强国。从这次战役以后,彼得把俄国的对外扩张政策从地域性蚕食体制转变到世界性侵略体制。这样,俄国不但打通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实现了沙皇俄国一个半世纪的梦想,而且为其进一步西进和南下造成了有利形势。从此,俄国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见图片23]。

  第四,波尔塔瓦战役对俄国军事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在战役计划的制定、战斗队形的编成以及战场的工程构筑等方面,俄军都摆脱了一线式战术旧框框的束缚。波尔塔瓦战役中值得借鉴的是,构筑前进阵地,留有相当大的预备队和利用地形的遮蔽性能,等等。当然,此役对世界军事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留多维克十四时期的著名法国军事学家罗康库尔写道,法国掌握的各种发展军事所需要的东西,都是借鉴了自成体系的东方的经验,是从东方那里学到的。在东方,年轻的军队成为实现军事进步的工具。

  此外,笔者认为,波尔塔瓦战役不仅是两个临国之间的一般斗争,而且是两大文明——欧洲与亚洲——的角力。所以尽管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可是这一次俄国人在波尔塔瓦的胜利,却注定了是西方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瑞典丧失了北欧的统一权,使乌克兰的独立告一结束,使斯坦尼斯拉夫赏丧失了波兰王位。俄罗斯在本质上是一个亚洲国家,现在却在东欧获得了一个立足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