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辽东三十载的李成梁:李成梁为何背负骂名
2015-04-28 15:36:07

  在北镇城内鼓楼南,步行街中耸立着一座石质仿木结构牌楼,上书“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等字,这个宁远伯指的就是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

  明代辽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辽宁省的范围,是明朝防御女真的前哨阵地。辽东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了辽东总兵必是堪当重任之人。

  李成梁一生镇守辽东三十年,功盖当世,权顷辽东,堪称地地道道的东北大帅。

  家道中落时幸遇贵人

  李成梁1526年生于铁岭,字汝器,号银城,出身将门世家。李家兄弟五人,李成梁为长。按照明朝的武官制度,李成梁等到父亲退休之后就可以接替其父亲的职位,直接混个指挥佥事当当。但是李成梁一直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个“诸生”,也就是一个秀才的名分。这对于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来讲是十分残忍的。而他承袭不了这份工作的原因说出来也着实让人难过:因为他太穷了。穷到什么地步呢?一份进京的盘缠都拿不出来。

  按照明朝的规定,接受世袭的武官须先到京城报到。明朝官员俸禄少得可怜,到了嘉靖年间吏治更是腐败,但凡进京受职的生员都会带上一定的银两,孝敬官员。李成梁可以承袭父职时,李家已经败落,跌到了谷底,所以李成梁只能空怀抱负,望京兴叹!

  李成梁在这样境遇中度过了他的不惑之年,眼看一位将星就此埋没。一位来自京城的巡按御史到当地检查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李成梁。我们无从得知他们之间有过怎样的一段对话,但是我们从现有的资料上得知这位叫李辅的御史十分欣赏李成梁,兴奋之余便付给李成梁一笔可观的路银以办理袭职手续。就这样,李成梁怀揣着家人的期盼和李辅的期望踏上了赴京之路。

  顺利袭得指挥佥事的李成梁来到了他第一个要镇守的地方 险山堡(今凤城东汤镇土城子村),在这里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三十年军政生涯。公元1567年,土蛮部入侵永平,李成梁赴援有功,从指挥佥事升为险山副总兵。公元1570年辽东之战后,又升为代总兵。从此,李成梁开始在辽东“威震绝域”,大显身手。

  辽东铁骑令敌闻风丧胆

  李成梁升任辽东总兵后,用“选锋”的办法组成了一支“敢死队”。这支队伍有四千人左右,他们不属于任何操营,只听从李成梁的指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李成梁成立的一支私人武装,当时人们把它叫做李家军。为了笼络这支“敢死队”,李成梁给这些被“选锋”的队员以优厚的待遇,甚至将夺来的土地私分给他们(明朝规定土地是不能私自分配的,只有李成梁的部队是个例外)。一时间,李家军士气高昂,在战场上更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李家军的威名也由此传开。随后,李成梁将这支武装扩编,组成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辽东铁骑。

  辽东铁骑配备了当时极为先进的“三眼神铳”,这种神铳柄长约四尺五寸,共有三个枪管,各长一尺五寸,枪头突出,围柄而排,有准星,以燧石击锤点火的方式发射,枪管可旋转,一个枪管击发后下一个枪管自动转到点火位置,轮流发射,平射距离可达40至50丈。全枪由纯铁打造,重约15斤。子弹也不是明军已普遍采用的铜壳定装弹,而是内装火药,掺有铁砂铅丸,威力巨大。

  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神铳齐射,基本上三枪过后,就能冲垮敌军(也可说是三枪拍案惊奇吧)。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李成梁的过人之处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人骑着马冲进敌阵,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抡起来就打,成千上万个长达一米多的铁榔头抡起来,挨者头破骨碎,坠尸马下。

  几战过后,辽东铁骑威名大起,敌人望风披靡。

  长途飞兵偷袭蒙古大军

  李成梁熟知兵法,经常在实战当中应用夜袭、奇袭等各种进攻战术打法,是当时明朝为数不多的进攻型将领。

  公元1577年5月,蒙古部落最为神勇、号称战无不胜的速巴亥大军进犯河东(今辽阳),行至夜晚,安营扎寨。对于名不见经传、40多岁才出道的李成梁,速巴亥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敌众我寡,且速巴亥骄横无比,李成梁料定敌方肯定会松于戒备。便亲率辽东铁骑,长途奔袭二百里,直捣蒙军大营。毫无防备的速巴亥万没想到,李成梁竟敢虎口掏食,偷袭自己的大营。慌乱之中,蒙古大军被辽东铁骑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而且折损了五员大将。遭此打击后,速巴亥被折了锐气,只好狼狈地退军。

  八个月之后,速巴亥再次进犯。这一次他带来了三万大军,发誓要活捉李成梁,以报上次战败之仇。速巴亥率军来到了劈山,安下营寨,准备明日天亮后发起进攻,全歼辽东铁骑。以雪当日河东之仇。手下人提醒,要防备李成梁像上次一样偷袭。速巴亥哈哈大笑说:“李成梁不会这么蠢,用过的招不会再用啦!”然而,让速巴亥没有想到的是,李成梁偏就给他来了个故伎重演,再次率兵奔袭二百里,黎明前突然出现在劈山大营。速巴亥大军在睡梦中被惊醒,好多人连衣服都没穿上就成了刀下之鬼。

  速巴亥遭到这次沉重的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敢进犯辽东。

  万历皇帝得到捷报之后,大喜过望,亲自率领群臣到祖庙焚香告祖。张居正兴奋之余,也为李成梁写下了“将军超距称雄略,制胜从来在庙谟”的诗句。即使是对李成梁颇有微词的《明史 李成梁传》上记载李成梁此役,也是“师出必捷,威震绝域”,“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在骂声中黯然回家

  劈山大捷后,李成梁借势而起,在辽东的战场上屡建奇功。先后剿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一时里,李成梁像一尊威猛无比的天神一样,威镇辽东,使边患平定,边民得以休养生息。

  公元1582年,李成梁的后台张居正暴病身亡。失去首辅支持的李成梁在辽东的地位虽然没有被动摇,万历皇帝对其也仍然任有加。但李成梁并没有认识到张居正的去世会是他走背运的开始,一如既往地在辽东飞扬跋扈,“贵极而骄”。

  杀良冒功,是李成梁惯用的手段,过去有张居正庇护,朝廷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张居正去世,李成梁依然我行我素,杀害无辜百姓,邀功请赏。言官立即抓住此事不放,大造舆论,弄得满城风雨,朝廷上下,千夫所指,使得万历皇帝对李成梁的信任终于动摇了。

  公元1591年11月,万历皇帝采纳言官的上疏,将李成梁革职,“招宁远伯回朝”。李成梁就此结束了二十二年的镇辽使命,回到了万历皇帝为其建造的豪宅之中。

  李成梁在京城度过了十年的赋闲生活,但这十年,辽东可一点也没“赋闲”。努尔哈赤乘机异军突起,统一了女真各部落,锋芒直指大明王朝。

  李成梁离开辽东的十年间,辽东总兵的帅印八易其主,却没有一个赶得上李成梁。不是惧不敢前,就是抱病不起,致使边患日甚,辽东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又想起了李成梁。于是,李成梁受命于危难之中,重新挂帅,再回辽东。李成梁在辽东前后共三十年,前二十二年,功大于过,后八年,却是过大于功。

  此时,李成梁年事已高,锋芒和锐气都已成了强弩之末。再加上努尔哈赤的日益强大,李成梁再也没有十年前那么勇猛善战了。他只好不断地杀良冒功,谎报军情,虚领军饷,甚至助纣为虐,弃地啖虏,造成了辽东形势的不断恶化。弹劾李成梁的上疏雪片般地飞往京城,万历皇帝便派御史熊廷弼前往辽东查证。熊廷弼到辽东,收集到李成梁的罪证后,如实上报给万历皇帝。万历皇帝龙颜大怒,但考虑到李成梁三十年为朝廷建立不少功业,没有严厉处罚李成梁,只是免了他的官职,李成梁在一片骂声中再次赋闲回家。

  李如松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成梁共有九个儿子,都在他的辽东铁骑中。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都是总兵官,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亦官至参将。九人皆骁勇善战,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

  明史记载:“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其次称如梅,然躁动,非大将才 ”

  果敢有父风的李如松,生于1549年,由于自幼跟随李成梁征战沙场,早早就建立了功业。李如松的仕途是平坦的,也是不平凡的。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参加了两次重要的战争。说其重要,是因为这两次战争与播州之役一起被称为“万历三大征”。

  辽宁北镇李成梁石牌坊坊额上竖刻“世爵”二字,横刻“天朝诰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

  1592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父子与蒙古得套部勾结发动叛乱,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支军队都打了败仗。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山西、浙江兵马进行围剿。先是击败了蒙古得套部,将其尽逐出塞。随后,又调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

  李如松在作战中深得其父真传,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李如松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致使城内军心涣散,斗志全无。 9月16日,宁夏城在洪水的冲击下,城防崩塌。李如松率部一举攻入城内,哮拜自尽身亡,其子喅卸鞯缺磺堋?/p>

  同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进逼王京(今首尔)。朝鲜国王李昖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明廷遂任命刚刚结束宁夏征剿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浙诸军,立即东征。

  到达朝鲜后,李如松首先面对的是小西行长据守的平壤。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中午,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以一当十,蜂拥向前,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明史记载:“(译文)平壤战中,李如松骑的马被日军炮火炸死,李如松换了一匹马,继续纵马飞驰。马掉进壕沟里,李如松跃马而上,指挥士兵前进。将士们受到激励,无不一当百,平壤遂被攻克。”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796人,伤1492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可以说,李如松指挥的平壤大战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一万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和开城的日军纷纷弃城南逃,全线后撤了400余里。

  1593年12月,李如松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1597年,李如松升为辽东总兵。次年4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途中遇埋伏,阵亡于抚顺一带,卒年五十。

  万历皇帝具文“痛悼”,令将李如松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追授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万历三大征,李如松指挥了一个半,攻,必克,战,必胜。纵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明史赞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消逝的李成梁父子和辽东铁骑

  1618年,93岁高龄的李成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公开和明朝叫板;这一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

  威镇辽东三十年的李成梁,死后并没有魂归铁岭故里,而是葬在了“京北仰山之北”。在努尔哈赤统帅的八旗军的打击下,昔日威风八面的辽东铁骑一蹶不振,伴随着李成梁父子的没落而逐渐衰落,走向瓦解。

  人已去,物已非,留下的只有言官们的口水和史家的轻薄。终明一代,关于李成梁的是是非非还在继续,有骂声,也有掌声。人们似乎一直想为李成梁盖个棺定个论,但是纵观李成梁的一生,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又怎可一论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