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热烈非凡的历史印记
2024-08-30 11:02:41

“轰轰烈烈”这一成语,是汉语中形容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生动表达。它不仅用于描述自然界的雷鸣电闪,更多的是用来形容人的英勇行为或壮丽事业。这个成语蕴含着一种激昂的情感色彩,传递出热烈、壮观的氛围。

在用法上,“轰轰烈烈”通常作为形容词或状语使用,可以修饰名词或动词,形容事物或行为的气势恢宏、影响巨大。例如,我们可以说“轰轰烈烈的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工作”,这样的用法既准确又生动,能够突出表现主题的强烈氛围。

追溯其典故和出处,“轰轰烈烈”出自明代作家魏大中的《藏仓集·天下第一盛事。原文中描述的是声势浩大、气势雄伟的场景,用以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激昂情绪。这一成语自诞生之日起,便被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了表达壮阔景象和热烈情绪的重要词汇。

在历史长河中,“轰轰烈烈”见证了无数英雄事迹和壮丽篇章。从古代农民起义的烽火连天,到近代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再到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这一成语都得到了生动的应用。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辉煌瞬间,也激励着后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事业和生活之中。

“轰轰烈烈”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奋勇向前,不畏艰难,以磅礴的气势和坚定的信念,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康熙削藩与吴三桂造反:历史天平上的必然与偶然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起兵反清,这场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不仅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更将康熙帝与吴三桂的权力博弈推上历史审判台。表面看,康熙的削藩政策是直接导火索,但若将视野拉长至清初的政治生态与吴三桂的权力野心,会发现这场叛乱实则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