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赫迪起义

"

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1881年1月爆发,1898年4月因英国殖民军镇压而失败。

马赫迪起义

马赫迪起义——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

马赫迪起义什么时候爆发的?马赫迪起义的背景是什么

  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1881年1月爆发,1898年4月因英国殖民军镇压而失败。

  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blob.png

  起义背景

  19世纪20年代初,苏丹沦为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藩属国--埃及的属地。

  19世纪70年代,来自欧洲大陆西北部的英国殖民势力侵入埃及,并由此向苏丹渗透。

  1873年,埃及国王伊斯梅尔帕夏任命英国殖民者C.G.戈登为苏丹总督。为了统治苏丹和蚕食中非地区,戈登网罗一批欧洲探险者、退役军人充当助手。他们横征暴敛,同时以武力镇压人民的不满及反抗,以致苏丹经济凋敝,人民相继逃离。

  1879年6月,英国胁迫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素丹废黜伊斯梅尔帕夏,戈登也被迫去职,此后埃及在苏丹的统治机构更陷于瘫痪。马赫迪起义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blob.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赫迪起义过程的详细介绍,马赫迪起义的结果及影响

  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1881年1月爆发,1898年4月因英国殖民军镇压而失败。

  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blob.png

  起义经过

  开端

  1881年6月,马赫迪在白尼罗河的阿巴岛上,向苏丹各地发布信函,宣称他就是众所期待的救世主马赫迪(根据伊斯兰教的经典《圣训》预言:他是世界末日来临前的一个有宗教领袖性质的人物,是穆斯林的领袖,他降临世间,根据神圣的教法治理乱世,伸张正义,铲除暴虐,整顿伊斯兰教内部的全部分歧,复兴伊斯兰教的信仰,开创新纪元,在位7年。他出自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发图买的后代中。什叶派对马赫迪的看法与逊尼派有分歧,什叶派认为隐遁的伊玛目就是必将再降世的马赫迪),将给充满压迫与谬误的世界带来公正与平等。他号召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朴和正统,还提出"推翻异教徒"、"不交一文税"的口号。从而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阿巴岛的群众纷纷参加起义的行列。

  发展

  1881年8月,马赫迪的宣传让苏丹总督非常恼怒,他立即命令艾哈迈德到喀土穆解释自己的行为,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苏丹总督怒不可遏,马上派出两百多人的讨伐队前去阿巴岛抓捕马赫迪。马赫迪沉着机智,当即带着一支由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三百多人的起义队伍撤出村庄,在村外的一片树林里隐蔽起来。

  1881年8月12日,当讨伐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马赫迪一声令下,手持棍棒、石头的起义者勇猛出击,打得讨伐队溃不成军,丢下一百多具尸体,残余的敌人落荒而逃。

  马赫迪首战告捷,揭开了全国武装起义的序幕。但是,他的头脑非常冷静,他深知起义军的力量还很弱小,要避免与强敌过早地交锋,因此,他果断地指挥起义队伍,向西部的卡迪尔山区转移。那里群山连绵,地形险要,周围的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起义军。

  马赫迪在起义后,率领群众迅速转移到科尔多凡山区。以此为基地,积蓄力量,训练队伍,接连战胜前来讨伐的政府军,并于1883年1月攻占科尔多凡省首府乌拜伊德城。英国以埃及政府名义,派遣前英国驻印度上校军官W.希克斯率军镇压。希克斯与苏丹总督阿拉丁率军1万于1883年9月从白尼罗河上的杜怀姆出发,11月5日在欧拜依德南部的希甘附近的乌拜伊德地区,遭到马赫迪军的伏击,经过一上午的鏖战,敌军除了二百五十人逃生外,其余全被歼灭,希克斯上校和所有的军官都被当场打死。希甘之役(也叫乌拜伊德战役)后,起义军声威大振。12月,达尔富尔省省长、奥地利人R.von斯拉丁投降,赤道省省长、德国人E.施尼策尔退至中非地区,起义者直逼苏丹首府喀土穆。

blob.png

  高潮

  1884年1月英国政府决定派戈登固守喀土穆,以便等待时机,卷土重来。2月,戈登到达苏丹首府,他先后发布法令、公告,许诺解放奴隶、减税和自治,以图收买人心,另外以英援军即将到来进行恫吓。他还用高官厚禄诱降马赫迪,允诺委任马赫迪为科尔多凡省的统治者,还随信送去了一份委任状和一套华贵的长袍。但被拒绝。与此同时,戈登在喀土穆开挖战壕、修建城墙,在城市周围树起铁丝网,并派武装汽船巡航,加强防卫,以待援军。3月,喀土穆与开罗间的联系中断,4月加扎勒河省省长F.M.勒普顿投降,5月起义军占领北部重要城市柏柏尔,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率军攻下喀土穆,击毙戈登。两天后,英援军被迫撤出苏丹。

  经过4年的武装斗争,起义军已占领了苏丹的绝大部分土地,攻下喀土穆之后,以马赫迪为元首,建立起新的马赫迪派国家--马赫迪王国,设首都于恩图曼。在马赫迪之下,任命三大哈里发(继承人之意)。三大哈里发各拥有标志不同的军队,而以哈里发阿卜杜拉权力最大。此外,还设有金库总管及大法官各一名,负责财政及司法事务。为促进经济繁荣,在苏丹历史上第一次发行货币。

  失败

  1885年6月22日,马赫迪突然逝世。临去世前,他指定哈里发阿卜杜拉作为继承人。阿卜杜拉统治时期(1885~1899),对内粉碎哈里发沙里夫的夺权阴谋,清除政敌在各地的残余势力,成为全国唯一的哈里发,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还仿照西方国家制度,建立了参众两院制国会,两院国会;对外则坚决抵御外敌入侵。在国家连年战争、饥荒时疫频繁的情况下,捍卫民族独立达13年之久。

  1896年,使用新式武器的英国殖民军再次向苏丹发动进攻,在1896年9月的栋古拉战役和1898年9月的喀土穆战役中,起义者战败。1898年4月,喀土穆陷落。阿卜杜拉率残部退守科尔多凡省,继续进行游击战,直至战死。

  1899年英国和埃及签订英埃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再次丧失独立地位,马赫迪派教徒转入地下活动,成为秘密教派。

  起义影响

  马赫迪起义历时18年,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是近代非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赫迪起义的领导者是谁?马赫迪的生平简介

  马赫迪是19世纪苏丹的民族英雄,全名为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赛义德·阿布达拉(约1840~1885),栋古拉人,童年时起接受伊斯兰教教育,青年时以博学、虔诚著称,曾去科尔多凡省游历、传教,目睹英国殖民统治的残暴、腐朽以及人民的苦难、怨愤。马赫迪的父亲是一个造船工,家庭的生活既贫苦,又不安定,哪里有茂密的林木,哪里需要造船,父亲就带着全家迁移到哪里。艾哈迈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四处漂泊中度过的,这也让他从小目睹了劳苦大众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丰富了他的阅历。

  马赫迪青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修完宗教学课程后,他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苏丹北部和西部传教。此时的苏丹实际上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只见田野荒芜,百业凋敝,百姓在官府和教会的双重盘剥下卖儿鬻女,背井离乡,而首都喀土穆城里的英国殖民者与封建官吏、教会权贵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马赫迪的心中愤愤不平,一种拯救民众脱离苦难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发誓:"我对我的宗教,我的民族负有责任。我应该净化我的宗教,拯救我的民族。"

blob.png

  马赫迪 (拉丁文Mahdi) 阿拉伯语的中文音译,又译麦海迪,意为"蒙受真主引导的人"或"被真主引上正道的人"。伊斯兰教经典之一《圣训》曾预言:马赫迪是世界末日来临前一个有宗教领袖性质的人物,是穆斯林的领导者。

  相传马赫迪降临世界的7年中,将依据伊斯兰神圣教法治理乱世,伸张正义,铲除暴虐和社会邪恶,整顿伊斯兰内部分歧,重新复兴伊斯兰信仰,从而开创伊斯兰教新纪元。相传他出自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的后裔。因此什叶派对马赫迪的看法与逊尼派有分歧,什叶派认为隐遁的第十二伊玛目就是将要再降世的马赫迪。

  《圣训》引证麦斯欧德之子阿卜杜拉的传述:先知穆罕默德曾说:"假如今世只剩下一日的话,真主就延长这一日,直到派遣我的圣裔,其名字符合我的名字,其父名符合我父的名字。大地充满公道,犹如原来它充满行亏一样。"先知还说:今世不结束,直到我后裔中的一个人掌管阿拉伯,他的名字符合我的名字。(《艾布·达吾德圣训》)

  《圣训》还引证艾布·赛尔德的传述:先知穆罕默德说,救世者麦海迪(马赫迪)出自我的宗室,他额宽鼻高,在位期间世间充满公道,如以前充满不义一样。他统治世界七年。(《艾布·达吾德圣训》)

  后世影响

  伊斯兰教历史上曾有很多人自称马赫迪降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丹人马赫迪·穆罕默德(原名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1848-1885),是19世纪末苏丹反英民族大起义(即马赫迪起义)的领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赫迪思想是什么?马赫迪思想的起源与传播

  马赫迪思想(Mahdiyah,al-)8世纪以来,在伊斯兰教哈里发国家中,因对现实不满而形成的一种希望出现救世主以解救群众苦难、建立人间正义的思潮。马赫迪的阿拉伯语原意为被安拉引上正道者。起初用来指一些被认为具有先知天赋的政治、宗教领袖,以后则用以指被期待的救世主。

blob.png

  8 世纪以后,流行于伊斯兰社会中的一种不满现实,企盼救世主降临 ,解救群众脱离苦难、建立人间正义的思潮。马赫迪的阿拉伯文原意为"被安拉引上正道者",最初指被认为具有先知天赋的政治、宗教领袖,后用以指被期待的救世主。7 世纪时,改宗伊斯兰教的也门犹太人为反对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的统治而神化阿里,宣传穆罕默德将转世。阿里死后又宣传阿里将转世。其后什叶派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隐遁的伊玛目将作为马赫迪重新入世,为世人伸张正义,建立太平盛世,但对隐遁的伊玛目是谁有不同看法,因分为不同支派,稍晚,一些逊尼派穆斯林也接受了马赫迪思想。马赫迪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希望 ,以此为号召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响应 ,故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利用这一思想发动的起义,其中以1881年苏丹的苏非派领袖穆罕默德·阿赫迈德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起源

  马赫迪思想是在"转世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执政期间,当时改信伊斯兰教、后来成为极端什叶派创始者的也门犹太人赛伯伊提出,历代先知都有指定的继承人,穆罕默德曾将继承权授予阿里。他指责奥斯曼篡夺了阿里的哈里发职位,并宣称穆罕默德将来仍要转回世间。阿里继任哈里发后,于661年被哈瓦利吉派刺死。赛伯伊出于本派利益,将穆罕默德的转世改为阿里转世。伍麦耶王朝建立后,穆阿维叶及其继任者对忠于阿里的什叶派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680年,穆阿维叶的继任者叶基德在卡尔巴拉之战中杀害了阿里次子侯赛因。于是什叶派在哈桑的继承人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大部分人拥戴侯赛因之子栽因·阿比丁为伊玛目[1] ,而以穆赫塔尔为首的另一部分人则拥戴伊本·哈乃菲叶(阿里庶子)为伊玛目,称其为马赫迪[1] 。685年,穆赫塔尔借口为侯赛因报仇,在伊拉克发动了反伍麦耶王朝的起义。失败后,穆赫塔尔于 687年死去。起义中出现的凯萨尼派(源于阿里释奴凯萨尼)沿袭赛伯伊的转世说,宣称700年在麦地那去世的伊本·哈乃菲叶没有死,而是隐居在麦地那附近的拉德瓦山中,以后将重返人间,给世界带来正义,改变社会现状;并称其为"隐遁的伊玛目"和"被期待的马赫迪"。这种思想反映了某些什叶派人在争夺政权的斗争失败后,幻想救世主的出现,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传播

  马赫迪思想形成的初期,虽然在伊斯兰社会得到传播,并为很多穆斯林所接受,但从未成为整个穆斯林社团的统一思想,各派对它的解释亦不尽相同。什叶派中伊玛目派认为马赫迪是出自阿里家族中的一名隐遁起来的伊玛目,是神的体现者,具有超人的精神力量,其言行正确无误。他将重临人间,"铲除暴虐"、"使大地充满正义"。至今什叶派仍把隐遁的伊玛目尊奉为自己唯一的最高领袖,其国君、行政长官和宗教领袖被认为是"隐遁伊玛目"的代表。还有一些什叶派小支派,把他们去世了的领袖也奉为马赫迪。

  按照伊斯兰教关于穆罕默德逝世是安拉启示终结的观点,逊尼派认为马赫迪是世界末日来临前降临的最后一位哈里发,他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新的启示,而是人们已经丧失的信仰,并将依据教法实行管理。在他的治理下,正义将获得胜利。不过,虽有圣训肯定此说,但对马赫迪的信仰不具有宗教信条的意义。伍麦耶人曾将马赫迪的降临解释为穆阿维叶的父亲苏福扬的转世。

  发展

  后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困苦,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马赫迪运动。其领导者利用人民群众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满,以及期待安拉派遣特选的人降临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宣传自己为救世主马赫迪或其代理人,号召人民进行反对现行制度的圣战,建立公正、完美的社会。运动中所提出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容易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如10世纪初,什叶派人奥拜杜拉为反对阿巴斯人的统治,利用这一运动在北非建立了著名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12世纪初,逊尼派传教师穆罕默德·本·图尔马特在摩洛哥利用这种运动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阿尔莫哈德王朝(1121~1269)。

  马赫迪派

  19世纪80年代产生于隶属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为近代伊斯兰教派别之一。其创始人为船工出身的苏非派教长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81年7月,他以纯洁伊斯兰教为号召,自称救世主马赫迪,带领信徒在阿巴岛发动反政府起义。在传教中,他将马赫迪思想与宗教复兴思想相结合,将神秘主义与兄弟般的平均主义要求相结合,宣称安拉为他选择了马赫迪派。他主张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精神,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号召人民对异教徒欧洲殖民者及伊斯兰教的叛徒土耳其、埃及封建主进行圣战,建立以《古兰经》和教法为基础的独立国家;废除无法负担的捐税,反对贪污受贿;不承认四大教法学家及宗教长老的个人意见,只承认《古兰经》和确凿可信的圣训;提倡苦修、简朴、戒绝今世享乐,寄希望于来世。

  马赫迪派起义后,首先在阿巴岛击败了前来镇压的政府军,尔后转移到西部山区,人数不断扩大。1883年初占领西部重镇奥贝德,年底全歼英将希克斯统率下的埃及远征军。1885年初攻克首都喀土穆,击毙当时任苏丹总督的英国人戈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马赫迪国。入夏,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病故,阿布杜拉继位。后因马赫迪派上层领导集团的蜕变,加之与埃塞俄比亚的连年战争,国力削弱,1898年败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