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魏蜀吴鼎立时期,三国(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皇帝列表
三国人物
三国的历史新闻
- 乱世官途的隐退抉择:曹操三度归乡背后的政治逻辑
- 曹爽:从权倾朝野到身死族灭的权力悲剧
- 从“扶不起”到四十年国祚:刘禅的生存智慧与时代困局
- 智破连环局:曹操生擒马腾的精密布局与战术解析
- 李严:从乱世能臣到权力博弈中的棋子——解析刘备托孤的深层布局
- 梦魇中的权力警钟:曹操“三马同槽”之梦的深层隐喻
- 赤壁烽火后的刘备:利益丰收与三分未定的双重变奏
- 三国降将群像中,于禁为何独受唾弃?
- 江表虎臣的巅峰与终章:徐盛在东吴的军事遗产与历史定位
- 马岱与魏延:蜀汉后期武将的实力对比与命运交织
- 司马昭的野心与隐忍:权臣未称帝的深层逻辑
- 甘宁:东吴悍将的“匪气”与“侠气”
- 锦帆狂歌:甘宁的传奇人生与后世评价
- 白帝托孤后的权力重构:诸葛亮如何以“忠”为名掌控蜀汉大权
- 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刘备算是失信吗?
- 三国乱世:11位皇帝与60年风云的权力更迭
- 曹操重视人才,华佗医术高超,为何仍遭杀身之祸?
- 诸葛亮与刘备伐吴:历史迷雾中的战略抉择与权力平衡
- 姜维北伐中原时费祎的反对态度与深层考量
- 三国风云中的郝普:从蜀汉太守到东吴廷尉的悲剧人生
- 曹魏与东吴结盟后:为何对手热衷活捉关羽,却对赵云“无人问津”?
- 刘备失败后为何未归成都:非不敢,实不能
- 三国名将实力解构:张郃与赵云的军事对决与战力落差
- 从市井到战场:关羽张飞骁勇善战的基因密码
- 关羽与张飞单挑:巅峰对决的胜负推演
- 蜀汉军队仅十万人,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 曹魏群英录:五子之外,谁撑起魏武霸业的半壁江山?
- 西北烽烟:夏侯渊与马超的军事对决与实力解构
- 汜水关前的一瞬:关羽速斩华雄的战场密码
- 乱世枭雄的忠诚轨迹:吴懿与蜀汉的兴衰交响
- 高平陵之变:曹爽缘何无力扭转败局?
- 义愤与战略的博弈:刘备伐吴为何难取荆州为先?
- 夏侯尚:曹魏战场的破局者与权力漩涡的殉道者
- 荆州烽烟:关羽留守时期的军力真相与战略困局
- 权谋棋局中的隐忍哲学:司马懿为何甘受曹魏三代压制?
- 虎牢关前啸长坂:张飞三战吕布背后的勇气密码
- 乱世凤雏:庞统的真实人生与性格密码
- 粮道之困:刘备与诸葛亮北伐后勤的命运分野
- 夜袭破局:张飞独闯曹魏八将围剿的生死突围
- 帝王宴席上的冷箭:曹叡赐死毛皇后的权力困局
- 命带桃花终成劫:甄姬的绝世悲歌与权力漩涡中的生死局
- 徐晃“壮年相从,多蒙教诲”之语:一段战场情义的复杂镜像
- 姜维北伐的困局:为何总被邓艾压制?一场国力与战略的双重博弈
- 刘封不死:刘禅皇位的隐秘危机与权力博弈
- 关羽与诸葛亮:从微妙隔阂到战略分歧的深层博弈
- 邓艾奇袭建功,却因“功高震主”命丧权力漩涡
- 钟会谋反:野心、实力与历史局限的交织
- 空城计背后的权力博弈:司马懿撤军的深层逻辑
- 帝王权术下的生存智慧:曹丕不杀汉献帝的深层逻辑
- 司马兄弟的权力共舞:司马昭与司马师为何未陷内斗漩涡?

武圣人
孙休
祝公道
韩龙
甄姬
轲比能
秦朗
费花蕊
河北四庭柱
诸葛靓
王祥
陈泰
成济
张允
陆抗
阎柔
关兴
夏侯楙
杜夫人
夏侯夫人
张闿
董奉
柏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