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被康雍乾这三位皇帝认可的大臣,你知道吗?
2018-02-09 10:45:31 田文镜 雍正 康熙

  在中国历史上,能在一个朝代被皇帝器重的大臣为数不少,但被三朝认可且重用的大臣屈指可数。

  在清代严厉的政治纪律下,张廷玉能三代不倒并取得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有过人的才干;第二个是对“臣道”——就是怎么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为什么康雍乾三代皇帝一致认可他呢?

  在清代严厉的政治纪律下,张廷玉能三代不倒并取得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有过人的才干;第二个是对“臣道”——就是怎么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blob.png

  张廷玉才干的第一点,是突出的秘书才干。

  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起,就充分表现了他出色的秘书天才。

  他记录皇帝的话,记得特别准确,起草文件,速度特别快。

  雍正即位之初能看中他,也是因为这一点。

  当时雍正皇帝“口授大意,(廷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

  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

  就是说,雍正采取口述办公的方式。

  一个人口述什么东西,当然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凌乱、比较口语化的。

  张廷玉就有本事,在几分钟之内,把口语变成典雅的文言文,而且是一篇条理清楚、文采斐然、没有任何漏洞的文言文。

  张廷玉一天起草这么十几道圣旨,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出过差错,确实是举世罕见的秘书天才。

  02

  张廷玉才干的第二项,是他的满语水平。

  张廷玉是个汉人,但对满语却非常精通,比当时大部分满族人说得还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廷玉有先见之明,中了进士后,专门花两年时间去学习满语。

  在张廷玉年谱中,他说自己“研究清书,几忘寝食,馆师每试,辄取第一”。

blob.png

  他知道,皇帝办公时,核心机密都是用满文来记录,要是不通满语,你就进不了决策的核心层,所以他下功夫学通了满语。

  张廷玉才干的第三点,是超强的记忆力。

  张廷玉的大脑就是一个活的档案库。

  全国所有高级大臣,几百号人,他们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主要经历、做过哪些大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全国一千多个县,所有县令的名字,他都能马上说出来。

  所以皇帝离不开他。

  雍正皇帝曾经这样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所以张廷玉成功的基础,是过人的才干,让皇帝用起来特别顺手。

  不过,这只是他做官成功的一半原因。

  除此之外,他还有别人没有的另一半,那就是对“臣道”的深入研究。

  什么叫“臣道”呢?就是怎么做大臣,怎么伺候君主。

  阴柔是一项美德,要用它来服侍君主,而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这就是地之道、妻之道、臣之道。

  这是《易经》老庄一派对臣道的心得,主张“臣道”要阴柔,要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君主,自己要默默无闻

  荀子说,侍奉君主,首先要分析一下你伺候的君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明君还是昏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付办法。

  做臣子,你要既恭敬又谦逊,既听话,办事又得敏捷,不敢以自己的私心影响君主的抉择,以顺从君主的意志为唯一目标,这是侍奉明君的办法。

  03

  那么侍奉昏君或者暴君怎么办呢?

  你要像驾驭未驯服的马,或者培养不懂事的孩子一样,要特别小心,琢磨他的心思。

  趁着他因为什么事恐惧了的时候提点意见,改正他的错误,趁着他忧患了的时候给他讲如何具体处理事情,趁着他高兴的时候给他讲治国的大道,趁着他发怒的时候,设法消除他的怨恨。

  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们还说过,张廷玉是官宦世家,是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张英的儿子。

  张英为官很成功,做了几十年高官,没有过闪失。

  因此张廷玉做官,是有家传功夫的,父亲张英不但言传,而且身教。

  所以刚刚走上仕途的张廷玉就显得特别成熟,言谈举止特别沉稳,特别得体,所以一眼就被康熙相中了。

  张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备的是什么,是大臣的私心。

  所以,你必须表现得没有私心,才能够最终满足自己的私心。

  所以张廷玉为官数十年,最大的窍门,是处处事事,他都能从皇帝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不掺杂自己的私心。

  张廷玉刚入官场时就发生过一件事。

blob.png

  他年轻时有一次做主考官,有一个朋友想买通他,让他透露试题,张廷玉当然没有同意,但是张廷玉拒绝的方式很艺术。

  他是怎么拒绝的呢?他赋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幕夜看。”

  就是说,我要做一轮皎洁的明月,你不要把我当成一团漆黑的暗夜。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一方面是处理事情没有私心,另一方面张廷玉在功名利禄面前一直表现得非常谦退。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考进士,中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话说的“探花”,别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探花,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张廷玉不是这样。

  他知道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惊惧失措”。他立刻跑到宫里,面见皇帝,“免冠叩首”,说我们家啊,好几个人都中了进士,如今又得了个探花,这气运也太盛啊,不好,凡事太圆满了不好,所以他请求雍正,别让这孩子当探花了,把他降为二甲吧。

  张廷玉说:“天下人都想考上前三名,我家已经有好几个做官的,把这个荣誉,让给普通人家吧。”

  雍正听了,大为感动,于是,将张若霭降了一名,改为二甲第一名。

  然后,又专门发布谕旨,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详细说了一遍,目的是表扬张廷玉的公忠体国,大公无私。

  04

  所以你看张廷玉这个人,既有过人的才干,被人代替不了;又为人这么谦退,处处为皇帝着想。

  那当然深得皇帝的喜爱。

  因为他不贪污,所以在雍正朝,皇帝先后多次对他进行过赏赐,赐给他的银子,动不动就上万两,还给了他一所当铺,让他过上了舒服的生活。

  因为张廷玉不主动为自己、亲人、朋友谋私利,所以雍正皇帝对于他的孩子就特别照顾,他的孩子张若霭后来做官也很顺利,雍正一看到他,就想到他父亲辞退探花这件事,所以总是提拔他,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礼部侍郎。

  有的人说,哦,我明白了,张廷玉做官最大的窍门就是没有私心。

  不对,这还不是张廷玉做官的最核心的窍门。

  截至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在政治最高层四十多年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靠的是他身上另一个特质:超人的谨慎。

  我们说,伴君如伴虎。

  为什么汉语中会有这样一个成语呢?因为人们从历史中总结出,在皇帝身边,陪王伴驾,确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

  张廷玉熟读经史,专门研究过历代大臣为什么会犯错误。

  他认为,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性格过于刚直。

  比如比干这样的大臣,当着商纣王的面批评他不仁不义,不讲方式方法,下场当然很悲惨。

  二是只从天下大公出发思考事情。

  比如岳飞,他只从国家民族角度去考虑问题,却不顾及帝王个人的心理隐私,成天劝宋高宗把徽、钦二帝接回来,却不替宋高宗考虑把他们接回来,宋高宗怎么办,所以以国家利益去挑战帝王的一己之私,终至非死不可。

  三是权利过大,又不知道谨慎。

  历史上倒霉的丞相大多数是因为这个原因。

  皇帝和丞相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起。

  和皇帝冲突多了,这个宰相最后难免倒霉。

  四点是比较有清朝特色,不能“好名”。

  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名,就是追求个人的名誉,爱惜自己的名声。

  这应该是好事啊,但是在清朝有不少大臣因为“好名”而倒霉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清朝皇帝看来,你处处维护自己的名声,追求人格完美,这就不利于事事听主子的,不愿意给主子干脏活儿。

  张廷玉一生为人,特别谨慎小心,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这一天的大事小事都在大脑中过电影般,细细梳理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如果有,第二天怎么弥补。

  第二件事,是把带回来的草稿什么的烧掉,家里从来不留文件书信什么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清代文字狱厉害,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

  他在朝中为官多年,从来不和外省的官员通信,为的是避免皇帝猜疑。

  张廷玉给雍正服务了十三年,可以说,几乎雍正朝的每一项重要决策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我们翻遍清史,却找不出他做过什么大事的记载呢?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把所有功劳,都记到皇帝头上,从来不提自己的贡献。

  当时许多大臣都是经过张廷玉的推荐而受到雍正重用的,但是这些人却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提拔起来的,张廷玉见到他们也从来不说。

  这确实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绝顶功夫。

  因此从康熙开始,三代皇帝都对他这点极为赞赏。

  只有这样的人,皇帝用起来才放心。

  张廷玉真是把“臣道”研究到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