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虎色变”,程颐眼中什么才叫“真知”?
2018-06-07 10:53:07 罗从彦 李侗 朱熹 文天祥

  我们每个人对周围的事物都会有些看法。有些认识是较为肤浅、流于表象的,如和某人有一面之交,认得名字而已;有些经过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喜欢哪只球队,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赢得比赛;有些是自己非常熟知的,如自己从事的某种职业或朝夕相处的人。不同的认识层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也习惯性认为自己熟悉的知识就是真知灼见,不加怀疑。而在宋代大儒程颐眼中,真知是不同于一般认识的,他究竟怎么看真知呢?

image.png

  在他的语录中,他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老虎会伤人,然而大家在一起聊到老虎伤人的话题时,只有真正被老虎咬伤过的人,才能有真正切肤的痛苦感受,从而吓得变色。程颐认为,知道“老虎会伤人”是“常知”,而真正有被虎伤的体验,才叫真知。当我们满足于仅仅“知道”一些道理的时候,认识就是不够深刻的,如我们都知道不能偷窃,而面对财富时,却常常有人心动做下错事,最后锒铛入狱。这可能就是我们对“不能偷窃”道理认识的还太肤浅,面对诱惑时,就将它抛在脑后。倘若真正了解“不能偷窃”的道理并信奉它,又怎么会犯下错事呢?

  程颐的“真知”学说与道德直接相关,他用“谈虎色变”的故事说明的就是对道理需要深刻体认,实践才能出真知。儒家学说就是这样带有强烈的实践性格。很多人认为儒学习惯于空谈礼义道德,它造成国人虚伪、浮夸的劣根性,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礼记》就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礼者,履也。”礼本来是用来敬天事鬼的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中国社会通行的规则,先哲们认为想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是需要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的。讲的通俗一些,想要有好的道德首先要懂得规矩,要知道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说话……倘若一个人成天站没有站样,坐没有坐样,说话阴阳怪气、油嘴滑舌,又怎么能相信他是一个有道德、值得托付的人?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固然不能像那位曾被老虎伤过的人一样去获取真知灼见,但的确应该如被老虎咬一样,多对道德问题多加思考体认,并坚定不移的相信:社会虽然复杂,但我们应该坚信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通行证——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社会是没有办法发展到今天的。只要带着高尚的理想择善固执,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