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徐州相王”才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史学界一般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即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

  从严格意义上讲,春秋战国都是属于东周时期。可能是觉得东周这个名字不够霸气,不够阐述那个伟大的时代,所以后人习惯用春秋战国代替东周。那么春秋战国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

  “春秋”一词取自鲁国史书《春秋》,“战国”一词取自汉代《战国策》。由于《春秋》一书只写到三家分晋之前,后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又从三家分晋开始。所以史学界一般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image.png

  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用‘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是不准确的。分析这个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分水岭”这个词。

  所谓“历史分水岭”,就是一段历史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后发生质变的一个事件。如:“蒸汽机的发明”是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分水岭事件;“洋务运动”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水岭事件;改革开放是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变化的分水岭事件;等等。每一个历史分水岭事件,都是历史的一个质变的过程。

  所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就要明确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段的明显差异。春秋时期,东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名义上还是“王”,诸侯国还是诸侯国未敢僭越,表面上还是维持周礼。战国时期,就完全不同,周王室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纷纷僭越称王,无视周王室权威。(春秋时期除蛮夷君主之外如:楚、吴、越、西戎,可以称王外,中原诸侯只能严格按照周礼:公、侯、伯、子、男)。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显然没有造成这两个时段的明显差异,三家分晋是一个公国变成了三个候国,田氏代齐是姓田的代替了姓姜的公国。两个事件都还是乖乖的恪守周礼的诸侯国等级划分。此时的东周王室还是具有法理上的权威性。

  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纷纷僭越称王,无视东周王室的权威,真正意义上的礼崩乐坏。造成这一改变的历史事件是齐国和魏国的君主在徐州会盟,相互称王,史称:徐州相王。此后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称王。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

  徐州相王之后,东周王室名存实亡、礼崩乐坏,自此中国真正进入战国时代。在此之前,我们在史书上能看到的还是诸侯国君主的谥号为XX公,XX候。此后,诸侯国谥号皆是XX王(除了少数依附大国的小国,维护周礼的鲁国之外)。

  经论证,认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应该是“徐州相王”事件,而非“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