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胜:如果“鬼子六”当上了清朝皇帝 !

blob.png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为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撷芳殿,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7月25日继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没有康复希望,便宣召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 穆彰阿等八大臣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内有御笔两谕:先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后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并附有相应满文。中午,道光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终年69岁。其在位的30年,世界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革命在19世纪初得到了蓬勃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的事件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城墙”的一角,外面的人涌进来,看到了城墙里的小天地,里面的人被迫走出来,看到了城墙外更大的世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面临是困难又是机遇的时候,以道光为首的清廷做出了与日本的明治天皇一朝相反的选择。如果中国从道光帝开始,逐步了解世界新格局,并推进新的国策来适应世界潮流,那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上面表中道光帝资质、统驭、应变、机遇都是下等,也是对其客观的评价。

  再看道光的立储,其四子奕詝与六子奕訢都是立储人选,但就文才武略而论,六子奕訢都大大超过乃兄,野史上称其“天资颖异,宣宗极钟爱之,恩宠为皇子冠,几夺嫡者数”。他之所以最后未能继承皇位,据说是才华过于展示;而庸碌无能的奕詝, 则受老师杜受田密计,“藏拙示孝”,博得道光帝的好感,由此可见道光的昏聩。

  清朝的皇子,要说名字,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概有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和溥仪(宣统)这几个,特别是玄烨,经常在电影、电视剧里被老太太孝庄皇后喊过来喊过去。这要是放过去,连导演加演员非得杀头、抄家、灭九族不行。皇族的名字岂是老百姓随便能喊的?但是到了清末,有一位虽然是皇族,权势也极大,就是名字不但被常被人喊,还让人给起了外号,这个人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奕訢。

  说到奕訢,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要说到恭亲王,一些人就明白了,说:不就是那个“鬼子六”么?是的。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道光帝临死前在正大光明匾额后边放下锦合,里边有御笔两谕,第一封先写给的就是奕訢,封他为亲王,然后才立奕詝为皇太子,足见道光帝对奕訢的重视。事实上,奕訢也应该比他哥奕詝能耐大,你看看清末他以议政王身份主政(其实就是内政外交权力集于一身)的那段历史,对内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镇压了太平天国,对外看清世界大势,发动洋务运动,可谓是头脑清醒、手段强硬、眼光独到、措施有方,比咸丰帝遇事就到热河避暑,急火攻心到早逝,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据一些史料说,奕訢 “仪表甚伟,颇有隆准之意”,“前额宽阔,眉目清秀,鼻梁挺拔”。看这些记载,奕訢似乎长像不错。实际上照片中的他长得一点也不漂亮,面目中还带点苦相(姜鸣语)。见过恭亲王的老外说他:虽是麻子,但是仪表堂堂。我的理解是,他有一张气质还行的麻脸。

blob.png

  叫奕訢为“鬼子六”,一般的理由是说他为人狡黠精明,为人很“鬼”,再加上经常和“洋鬼子”打交道,是个“假洋鬼子”。这个“鬼子”应该和“日本鬼子”有所区别。大部分日本侵略者凶狠残暴,是名符其实的“鬼”。老百姓常把一些长像古怪的人称做鬼,所以有“长得像个鬼”的说法。也有长像古怪不被人称做鬼的,比如:达摩祖师反倒是佛。可见判断善恶并不能光看外表。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訢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他儿子载淳(同治)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咸丰帝遗诏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訢排在第一位,但咸丰帝把奕訢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协助慈禧太后政变成功,被授予议政王。到这里,奕訢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又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如日中天。

  在恭亲王奕訢及两宫太后的共同襄助下,同治帝在位期间的1862至1874年,适逢清政府与英法等国媾和, 太平天国被基本翦灭,国内外政治上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和谐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为“同治中兴”。 然而,恭亲王奕訢的政治生涯并非波澜不惊,毕竟他曾是继大统者的有力竞争者,清廷的最高统治者同治帝和实际统治者两宫太后(特别是西宫太后慈禧)都对这位“才能卓著”亲王抱有戒心。1865年4月,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以贪腐为由上书对恭亲王进行弹劾。此时距叔嫂联手翦除“八大臣”仅过了3年多的时间,恭王奕訢年方32岁,正踌躇满志欲图施展宏图报负。翰林院编修,本职工作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然而,就是这样一封上书,竟引起慈禧太后极大的重视,她亲笔拟了一份别字连篇的懿旨,称“恭亲王从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命革去议政王、军机大臣及其他一切差使。然而,这似乎有幕后指使的事件,并没有使慈禧太后达到目的。由于受到全体王公及军机大臣的反对,慈禧太后最后只能收回成命,但奕訢议政王大臣的头衔仍被革去。1874年8月,经同治帝批准,圆明园复建工程开工。以恭亲王为首的朝廷枢臣,认为内乱方平,西北未定,朝廷收入拮据而重建工程浩大,财政不堪重负,连续上奏反对。至27日,同治帝与君臣发生激烈冲突,以至刚愎而幼稚的同治帝对着臣下大喝:这个位子让你怎么样?引得殿下众臣人人惊愕。9月11日,同治帝亲写诏书,打算以“跋扈离间母子,欺朕之幼,奸弊百出,目无君上,天良何在”的罪名,尽革恭亲王、惇亲王、醇亲王、军机大臣文祥、沈桂芬等十重臣之职,差点引发有清一代绝无仅有的政坛风波。最后,还是两宫太后出面进行平息,垂泪于同治帝面前,使其收回成命。上面两次风波中,似乎是以恭亲王为首的朝廷重臣占了上风,然而,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借机将整个军机处开缺,让奕訢等人闲赋回家,直到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两位政坛领袖李鸿藻、翁同龢的同请下,才重新起用奕訢。然而经过十年的岁月的煎熬,当年勇于任事、有所作为的恭亲王已经垂垂老矣,思想趋于老化和保守,甚至在戊戌年间,他更是多次谏言,反对变法,以致新派人物,将这位曾经倡导变革的老前辈,看成阻碍维新的死对头。然而,他对光绪帝的谏言:“对主张变法的人,要慎重,不可轻信小人言也”,后来的事实证明似乎确有道理。

  我一直对清末的这段历史抱有憾意。以奕訢之才华和能量却斗不过慈禧太后,主要原因一是女人手段的确高明,二是正统思想深入人心。如果奕訢当上了皇帝,就没有后来的同治、光绪和宣统这些傀儡皇帝,通过变法图强,中国历史或许又将是另外一种走向。然而,历史并不能假设,事件也不能穿越,一切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

  还是回到开始的表格上,把奕訢放到咸丰的位置上看,资质、教育、统驭皆不相差,均可同样得“上”。机遇则同样为“下”。享年65岁,体格可得“中”。以其待咸丰、待两宫太后的态度,本性亦当在“中”之上。以其在同、光年间取得的政绩,责任感可评为“上”,应变则可评“中”,则其总得分约为110分,可在总名次中与乾隆持平而位居并列第二。当然,这只是史学家的游戏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