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代内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要说明代宫廷一大奇景,那就是偷懒的皇帝一大堆了,可皇帝不作为,也并没有耽误大明帝国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样也没耽误这个大明帝国延续276年的国祚。

  这背后实际上牵扯到一项著名的政治制度,明代内阁制。

image.png

  皇权与相权之争的产物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前,宰相制度在古代中国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简单来说,每个皇帝以及每个朝代都在做一件事,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是加强皇权,所谓乾纲独断令出一人。问题在于,当所有权力集中到中央的时候,帝国机器能否有效运转,还要取决于两件事,皇帝是否有能力,皇帝是否有精力。

  皇帝真不是好当的,工作量巨大。比如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竹简有120斤之多,大约相当于5万字以上。雍正就更辛苦了,他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主要时间当然不是用来陪甄嬛了,而是在不停批阅各地送来的奏章,13年的时间里亲笔批阅过奏章达四万多件,每个奏折上都会写上雍正本人的亲笔朱批,这些资料在清宫档案里可以查到。

  有能力的皇帝,勤政一点没有问题。怕就怕没有能力的皇帝还总想时不时乱指挥,让朝政朝令夕改。碰上没能力又没精力的皇帝,国家怎么办呢?所以有了宰相这个职位。

  宰相可以分担皇帝本人的工作压力,同时,宰相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大臣们又能形成一个小集团,来制衡皇帝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或施政错误。这个制度设立之初的本意当然是好的,可任何权力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和扩展边界范围,这也使得宰相结党在所难免,而皇帝当然不开心有人分享自己的权力。

  这就是很多皇帝喜欢换宰相的原因,听话就让你多干两年,可干时间稍微一长就会广布党羽,门生故吏遍布朝廷,走路都开始飘的时候,皇帝直接会把人换掉。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想当宰相的人多的是不是吗?

image.png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猛人,带一帮更猛的人把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打得满地找牙。建立明朝之后的朱元璋,最不爽的就是一帮人天天在自己耳边聒噪,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做。他发现朝廷结党的风气实在严重,文武官员元老贵戚各有各的代表,各有各的圈子。一个政策的推行备受各种小集团的阻碍,而且宰相的存在就像个吸铁石,一堆大臣会为了前程而拼命巴结依附。久而久之,自己这个皇帝的圣旨能否真正执行,还要看宰相的配合与否了。

  这可让心狠手辣暴脾气的朱元璋极为不爽,手底下四任宰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只有徐达善终,其余三人皆因结党贪腐和意图谋反等罪名被下令赐死抄家。这让朱元璋完全对宰相和宰相制度失去信心,因为他觉得任何一个人,无论他道德多么高尚,意志力多么强硬,只要放在宰相这种位置,被腐化走歪路是迟早的事。

  既然这样,干脆把宰相制度给废了吧,其他人都信不过,老子就事必躬亲。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批阅奏札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每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内阁制的形成与壮大

  建文四年,内阁初设的时候,职责只是为皇帝施政提供咨询参考,没有实权。可毕竟天天跟皇帝走的近,于是渐渐壮大,到了明世宗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的时候,内阁的老大,首辅的权力已经是真正的宰相,内阁亦可压制六部

  皇帝们虽然能力有高有低,有勤政有懒政,但他们都不是傻子,眼看内阁首辅的权力无限制膨胀,于是想办法给首辅和内阁准备了个“紧箍咒”,内廷司礼监。

  当时一道政令从拟定到批阅到形成圣旨颁布天下,最重要是两步,一个是票拟,一个是批红。

  全国各地的官员以及六部的堂官们把奏章汇集到内阁,内阁大学士们研究后提出建议,建议写下来就叫票拟。

  票拟会被送到后宫交给皇帝本人,皇帝把是否执行的批示用红色毛笔写在票拟上,这叫批红。可这点事儿皇帝也懒得干,直接交给宫里识字的太监干,于是有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还有司礼监最高职位,掌印太监。

  于是,明代皇帝最引以为傲的权力架构就形成了。国家大事的决策建议权是内阁,决定权在太监,互相制衡。太监一辈子只能生活在宫里,而且不能娶妻生子,怎么会有什么野心。就算太监作死作的太过分,比如刘瑾魏忠贤之类,皇帝一纸诏书把他们赐死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权力思维,在明代皇帝看来,控制一个首辅,肯定比控制一群大臣要容易。再加上一个亲信太监天天不断给内阁找茬加以制衡,我这个做皇帝即便天天不上朝,天天不看奏章也能高枕无忧。

  首辅的任免权在皇帝手里,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任免权也在自己手里,剩下的事,你们自己慢慢咬吧。

image.png

  明代皇帝真的懒吗?

  明代皇帝动不动就是几十年不上朝,真的就是甩手掌柜吗?其实也不完全是。其实朝会本来就不是天天都有的,更多是一种礼仪性质的,比如接见外藩使臣或者有重大节日或典礼什么的。皇帝根本不需要如此,他只需要不定期接见一下最重要的首辅及其他内阁成员就可以了。

  当然,内阁制度无论多么完美,都不能成为明朝皇帝种种错误行为的借口。毕竟他们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不是君主立宪国家的皇帝或女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