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公车上书里面的公车是什么 是公交车吗
2019-05-17 13:22:25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公车上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康有为公车上书,“公车”是指什么?难道是坐公交车去上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决定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同时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

  消息传出来后,此时正在京城应试的举人群情激奋,康有为组织了一千多名举人进行公车上书。

  那么,这个公车是什么?难道是指公交车?一千多名举人追着公交车去给皇帝上书,这场面确实挺浩大的。

  不过,脑补一下就够了,这个公车是有具体含义的。

image.png

  公车上书,这个词来源于汉朝,《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在汉朝是指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也就是说,公车其实是指一个单位,一个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单位,公车的负责人叫做公车令。

  至于为什么要叫公车,可能是因为上书的时候,公家有专门的马车或者牛车接送吧!

  公车上书,其实就是康有为这些人通过公车这个机构,向皇帝上书而已。

  估计很多人以为,康有为公车上书,光绪帝看了内容后大加赞赏,然后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

  其实不是的。这次的上书行为是失败的。在康有为的自述中,督察院拒收了他的上书。但是,按照翁同酥的日记等材料来看,当日督察院并没有收到康有为的这份带有一千多人签字的上书文件。

  在当时,督察院每日都会把收到的举人上书登记上传,康有为的上书他们也收到过一次,不过是在这之前,当时只有60人左右签名。

  后面这次一千多人签名的上书,康有为并没有把文书交到督察院,因为当时《马关条约》几乎已成定局。他虽然联合了一千多人准备上书,可是时间太晚了,他最终放弃,并没有走入督察院的大门。

  不过,这一次,因为组织人员比较多,声势也比较浩大,慢慢地也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了,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康有为等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也迫使慈禧暂退前台,让权给光绪帝。光绪帝召见了康有为等人,这才开始了我们所了解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