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九子夺嫡”结束了吗?直到乾隆朝才彻底算清吗?
2019-06-04 11:09:50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康熙晚年众皇子之间激烈的夺嫡争斗,随着四阿哥胤禛康熙遗诏为名,顺利登基即皇帝位,持续了十余年“九子夺嫡”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我们在这里说告一段落,是因为雍正登基以后,九子夺嫡纷争只是阶段性完结,并没有彻底结束。雍正一开始以怀柔政策暂时麻痹曾经与他竞争皇位的几位兄弟,但始终没有对政敌彻底放下戒心。故雍正在位十余年间,通过逐渐削弱政敌权力、各个击破的方式,对曾经参与夺嫡的几个兄弟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和报复。

  由于清代禁止宗室手足相残的祖训存在,雍正主要采取剥夺人身自由的手段对待几位兄弟,其中大多数在狱中被幽禁致死,此为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事件在雍正朝的余波。

  即便后来雍正皇帝去世,这场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仍未彻底终结。事实上,“九子夺嫡”的余波持续了三代,直到乾隆皇帝即位之初,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政治地震。

image.png

  这场政治地震,发生在乾隆四年(1739年),本质上是一起由宗室利益集团发起的未遂宫廷政变。领导这起宫廷政变的,是清朝“弘”字辈的宗室弘皙,也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堂兄。而且,这位堂兄的来头并不一般,其父亲正是大清曾经的合法继承人,后来遭到废黜的康熙朝嫡太子胤礽

  除了为首的弘晳身份特殊外,参与这次未遂宫廷政变的宗室阵容,也堪称强大。其中,包括乾隆的叔叔庄亲王胤禄、乾隆的另外几个堂兄弟弘昇、弘昌、弘普和弘晈,都是与皇帝对血缘最亲近的宗室成员,且基本上都是在九子夺嫡斗争中支持雍正,并获得了雍正酬庸的得利者。

  在正式介绍此次宫廷政变之前,有必要首先理顺以下三个问题,这对深入了解这起事件的本质非常关键。

  第一个问题,废太子之子弘晳,何以能成为此次宫廷政变的领袖?

  应该有许多朋友会认为,随着康熙临终前正式选定雍正为继承人,那么雍正与废太子胤礽之间,算是“君臣之分已定”,那就标志着胤礽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而言,上面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现实的情形并非如此。

  首先,胤礽是清朝开国之后第一个正式册立的皇储,而且在皇太子的位置上一干几十年,作为大清合法继承人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就不难解释在雍正继位后,宗室中仍有不少人认为废太子一系仍有大清皇位的合法继承权。

  其次,弘晳是得到过康熙皇帝认可的继承人,一度是影响到康熙立储抉择的关键人物。尽管清朝官史有所删削,但邻国的《朝鲜实录》留有记载,称:“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若非胤礽实在太过无可救药,康熙或许会看在皇长孙弘晳的面子上,将皇位传给胤礽。

  后来乾隆皇帝晚年时,也曾向天下臣民宣称:“且理密亲王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弘皙,纵欲败度,不克干蛊,年亦不永。使相继嗣立,不数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在这里,也只是用弘晳父子寿命不长来证明他们不适合当大清的皇帝,并非直接否认胤礽和弘晳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上述原因,是弘晳能够在身边聚集起一个利益团体,并对乾隆皇位进行挑战的政治资本。

image.png

  第二个问题,作为既得利益者这几位皇室宗亲,为何要和弘晳一起反对乾隆?

  如果说参与弘晳谋逆案的宗室成员,都是九子夺嫡事件中的失败者,那他们选择抱团取暖并不难理解。然而恰恰相反,除了弘晳以外,其他人都是因雍正登基而得利的人物。

  其中资格最老的庄亲王胤禄,是雍正的十六弟,在夺嫡斗争中倒向雍正而得到信任,乾隆登基后,对这位十六叔极尽拉拢,不仅赏食亲王双俸,还任命其为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理藩院,赋予了他很大的实权,弘普即为胤禄的长子。弘昌和弘晈的父亲为怡亲王胤祥,而胤祥也正是雍最为看重,且恩遇最隆的一个弟弟。

  雍正乾隆父子对这几个亲戚这么好,为何反遭以怨报德呢?说到底,仍为权力二字惹的祸。

  权力二字,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雍正乾隆对这几个亲戚再好,但若没有满足其心理预期,仍会招致怨恨。如乾隆对庄亲王胤禄,已经给予了非常高的待遇,但因为集中权力的需要,乾隆复立军机处,以鄂尔泰、张廷玉等大臣领班,削弱了胤禄等宗亲的权力,导致了胤禄的不满。弘昌和弘晈两兄弟,是因为其父将怡亲王爵位传给幼子弘晓而感到不公。而胤祺的儿子弘昇,则因为没有继承到父亲的恒亲王爵位而耿耿于怀。

  这几个人,都受过雍正乾隆父子的恩惠,但因为得利不均而对现状不满,因此才选择与弘晳勾结,企图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争取更多的利益。

  第三个问题,弘晳谋逆事件的爆发,为何等到了乾隆四年?

  应该说,在乾隆登基之初,弘晳和这几位宗室虽然暗中勾结,眉来眼去,但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措。但在乾隆三年(1738年)冬,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即乾隆所立的太子永琏之死。

  乾隆登基之初,曾沿用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度,将写有自己心目中太子人选的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当时虽说是秘密立储,但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必为永琏,实际上是公开的秘密,后来乾隆自己也坦诚,当时所立太子确为富察皇后所出之子永琏。

  永琏的早夭,代表着国储之位的空缺,这也被弘晳一党视为行动的信号,开始积极谋求皇位。弘晳与胤禄等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频繁了起来。

image.png

  弘晳与胤禄等人,可以说政治经验不够老到,他们的私下交往,乾隆皇帝早已有所察觉,并暗中派人查探。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乾隆皇帝决定收网,以结党营私罪名将这一谋逆团伙一网打尽。宗人府议奏:

  “庄亲王允禄与弘皙、弘昇、弘昌、弘晈等,结党营私,往来诡秘。请将庄亲王允禄及弘皙、弘昇俱革去王爵,永远圈禁;弘昌革去贝勒,弘普革去贝子,宁和革去公爵,弘晈革去王爵。”

  我们注意到,乾隆此次收网显得有些急促,在没有掌握到弘晳谋反的确凿证据情况下,就以结党营私这种模糊的罪名给他们定罪。可以猜测当时事态发展速度超出了乾隆的预期,因此需要提前控制相关人员,防止形势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弘晳等人的谋逆举动,曾一度确实威胁到了乾隆的皇位。

  过了不到两个月,乾隆终于等到了想要的证据。有一个叫福宁的宗室成员出面举报,说弘晳曾非常听信一个叫安泰之人的邪术,对其进行审讯后,安泰供出弘晳曾问过他:“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此皆明显为大逆不道、图谋不轨之语。

  除此之外,乾隆还查出弘晳擅自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司,相当于私设内务府,在做接任皇位的准备。弘晳一党事机不密,人证物证俱在,乾隆可名正言顺地加重对弘晳的处分,在已有处罚的基础上,“开恩”将其逐出宗室。虽然给弘晳留下了一条性命,但已彻底粉碎了他想当皇帝的图谋。自此为止,自康熙末年以来历经三代,持续了近三十年的“九子夺嫡”余波,也最终被乾隆画上了句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