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路过吕伯奢家的那个晚上,曹操干了啥?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那个晚上,曹操到底干了什么?在《三国志》中,有3种答案。

  三国志分为两部分,一为陈寿的正文,二为裴松之的注。

  陈寿正文并没有提到这件事:

  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裴松之的注引用了3种说法,各说各话。

image.png

  第一种说法是《魏书》提供: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在这种说法中,吕伯奢没出场,曹操只杀了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杀人原因也不是多疑,而是防守反击。

  按照这种说法,曹操只是个受害者,吕伯奢的儿子贪图财物,被杀只是咎由自取。

  第二种说法是《世语》提供: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在这种说法中,吕伯奢还是不在家,被杀的还是吕伯奢的儿子。然而曹操杀人的原因却变成了怀疑别人图谋自己。

  按照这种说法,曹操是有过错的,他并不确认对方是要图谋自己,仅仅是有嫌疑,就动手杀了人,杀人之后直接离去。

  第三种说法是《孙盛杂记》提供: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种说法与上一种说法差不多,但是增加了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闻其食器声”,曹操因为这个原因怀疑别人要杀他。

  第二个细节是杀人后的反应。曹操并非潇洒离去,或者一把火烧了。

  他杀人之后的反应是“凄怆”,可以看出颇为难过。

  至于为什么“凄怆”,则可以从他说的话看出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句话体现了曹操的矛盾心理。在听到“食器声”时,曹操也许已经明白,对方可能要杀自己,也可能是想设宴款待自己。

  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有可能对方真想杀自己,会陷入被动,这就是“人负我”。

  如果采取行动,则可能错杀一心款待自己的故交,这就是“我负人”。

  然而,人心在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曹操不愿意博这种概率,他选择了快刀斩乱麻:杀了再说。

  这就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image.png

  杀人之后的曹操可能也稀里糊涂,他没有得到对方要杀他的实证,也许能排除对方杀他的嫌疑,也许排除不了。

  他不后悔,再来一次也会这样,但是悲怆的心情是免不了的。

  陈寿没有提这件事,在裴松之的注中,却有三种说法,各说各话。然而哪一种靠谱呢?

  陈寿是故蜀之人,离那个时代近,能接触很多史料,亲自探访很多尚存活的人。

  然而,陈寿作《三国志》,是在三家归晋之后。晋承魏,为了晋为正统,魏必须为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陈寿的《三国志》并非不偏不倚,其立场与《三国演义》相反,是尊魏的,有所曲笔是难免的事。

  裴松之和陈寿有点不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已经是刘宋时候,刘宋承东晋,与三国隔得稍有点远,又不是太远。

  裴松之能看到不少陈寿看不到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受到立场的局限。

  然而,裴松之的注并不能直接看,需要辨析。

  裴松之喜欢“备异”,是肉就当碗里来,至于是烂肉还是好肉,后人自己挑。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三块“肉”。

  第一种说法来自《魏书》,其与二十四史的《魏书》并非一本,也并非《三国志》中记载曹魏的那卷魏书。

  这里的魏书,作者王忱,属于官修史书,有人评价这本书:

  多为时讳,殊非实录。

  基于其立场,有很大嫌疑是在帮曹操推卸责任。

  陈寿撰写《三国志》正文时,参考了《魏书》,但是没有选这段。除了其相对军国大事无关紧要,可能也有觉得有难以辨析的因素。

  第二种说法来自《世语》,其并非《世说新语》,因为《世说新语》比裴注还晚十年成书。这里的《世语》作者是西晋的郭颁。

  从时代上讲,相对于王忱作《魏书》时候,郭颁的创作环境要宽松很多。并且郭颁的作品,只是名人轶事,并非官史,受的限制也没那么大。

  第三种说法来自《孙盛杂记》,从名字就能看出,这并非官史。其实际是东晋的著作。从创作时代来看,他相比陈寿、王忱、郭颁受的限制都少很多。

  但是,其细节过于具体,仿佛身临其境,倒有点《史记》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是不是作者的虚构。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总体上不矛盾,都是说曹操因为多疑杀了人,二者的区分,就在于曹操杀人后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只能说曹操有很大可能杀了人,有可能真的对不起吕伯奢。但是,他杀人后有很大可能并非洋洋自得。

  只能说,曹操是个嫌疑犯,事实的真相已经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

  然而,当罗贯中看到这段记载,他灵机一动,改了两个地方:去掉了“凄怆曰”,又将曹操的两句话扩成了“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于是,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曹操的这个行为,也被定格为杀人后不知悔改,朝着陈宫得意洋洋地宣扬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曹操一下子从嫌疑犯转正为确犯,罗贯中要背很大的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