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界名画中除了《蒙娜丽莎》大多都表情严肃呢?

  不论中外,大家拍照时总会嚷几个口号,就为展现出整齐如一的笑容。而在你的印象中,除了《蒙娜丽莎》,有几幅世界名画中的人是面带笑容的?为什么他们大多不苟言笑、表情严肃?

  有人认为,以前的人之所以不爱笑,可能因为当时卫生条件不好,大家都是一口坏牙,所以不便露齿。但也有人说,正因为大家的牙齿都不好,所以一口坏牙并不会削弱一个人的魅力。

  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首相帕默斯顿勋爵是著名的“高富帅”。虽然他曾在打猎时磕掉几颗牙,但还是被称赞有着“惊人的英俊脸庞和健美身材”。晚年的他安上不稳定的假牙后,形象开始滑坡—因为害怕假牙飞出,他的演讲总是磕磕绊绊,常在议会上招来反对党人的嘲笑。

  如果不是牙齿,那还会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有个很简单却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作画持续时间太长,保持灿烂的笑容太难了。

  从文化氛围来说,以前人们对微笑的认知和今天也大不相同。17世纪的欧洲,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展示笑脸的一般都是穷人、浪子、酒鬼、天真的人和卖唱卖笑的表演者。对上层阶级来说,展示笑脸是不合礼仪的。所以艺术家很难说服自己的模特笑,况且有钱的绅士才会雇画家为自己作画,更不会在画中笑了。

image.png

  14世纪60年代末,来自西西里岛的画家安东尼洛达•梅西纳曾敢为人先,创作了不少带着微笑的肖像画。比如,他曾画过一位绅士,虽没露牙齿,但脸上的酒窝、眼角的笑纹,都表现出了罕见的愉悦情绪。这位绅士的笑容也许不算倾国倾城,但在当时已是个大突破。

  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曾在1890年为埃莉诺•布鲁克斯小姐画过一幅肖像画。这位小姐在初稿中露出的是温暖而恬静的微笑,但到正式定稿时又变成了冷漠脸。最终选择到底是屈从于甲方,还是因为画家本人对肖像审美的不确定,很难考证,但这些来自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努力试图画好微笑,至少说明这已是世界性的难题。

  要看到最好的笑容,还是得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17世纪的荷兰画家们着迷于记录生活,并刻意寻找其中的笑容,其中最有成就的可能是格里特•范•霍索斯特。他创作了许多展现人们在深夜小酒馆里吃饭、喝酒、唱歌的作品,细节十分丰富,在日后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他在1624年创作的《大笑的小提琴家》是个极好的例子,展现了底层阶级有趣的生活场面。

image.png

  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诞生,微笑渐渐成为拍照时的标配表情。此后许多现当代艺术家所描绘微笑既不是为了表达温暖友善,也不属于荷兰画派的土俗气息,而是有着更深的政治隐喻。

  肖像画往往不是展现你真的是谁,而是展现你想被人记住的样子。政客对此尤为敏感,比如美国总统林肯。他的许多同事都说他非常有幽默感,在一些非正式的照片中,他看起来像一位慈父。但在摄影师亚历山大•加德纳摄于1863年的照片中,他的表情是你能想象到的最严肃的状态,以至于今天人们对他的印象依然是严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