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北宋的皇帝大多都比较懦弱?

  1004闰9月,辽军在承天皇太后和圣宗的率领下大举南下,入寇宋境,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推进到黄河北岸的澶渊,此地距离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仅仅只有100公里左右,但是,彼时的宋军主力部队在此进行了顽强抵抗,遏制住了辽军攻势,进入对峙阶段。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然而,早在刚刚接到辽军入境的消息之时,参知政事王钦若就跟宋真宗暗中商议避难江宁,如果不是当时担任宰相的寇准全力反对,并强迫宋真宗御驾亲征来鼓舞士气,便不会有《澶渊之盟》的签订。假如宋真宗到江南避难,恐怕整个华北当时便沦于敌手,比实际上发生的还要早120年。

  诚然,宋军的战斗力在中原王朝中是垫底的,但宋真宗的胆小懦弱(或者说“怂”)却毫无来由。要知道,从太宗赵光义979年灭北汉真正统一天下到辽军入寇,不过才20年时间,禁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严重蜕化到不堪一战的地步,再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广袤的疆域和压倒性的经济实力,宋朝怎么看都是可以打一场旷日持久战争的。

  1126年初,金兵南侵,再次兵临东京汴梁城下,在位的宋徽宗同样准备逃跑,不过,这次是被宰相李纲所阻止,以战促和,金兵在达成城下之盟后撤围而去。当年11月,金兵再次南下,破城而入,将没来得及逃跑宋徽宗和宋钦宗给俘虏了。

image.png

  1128年7月,金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一路向南,搜山检海,追杀高宗赵构,高宗赵构则是闻风而逃,从扬州逃到建康,又从建康逃到临安,再从临安逃往明州,最终干脆扬帆出海。

  从上面几次成功与失败掺杂的皇帝逃亡历史中不难看出,敌军大兵压境之时,北宋皇帝们的选择并非基于理性考虑、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而是完完全全出于极度懦弱和胆小的本性,也就是说,他们的基因当中根本没有坚忍不拔、临危不惧的部分——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的履历: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 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宋史》)

  一个英武过人,武艺高强青年武士形象跃然纸上,而等到赵匡胤投军之后,更是勇冠三军,硬是靠赫赫战功和过人的胆识谋略在12年内从底层士兵爬到了武将的最高位,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

  显而易见,赵匡胤的外在表现完全是个赳赳武夫,而非文弱书生。此外,赵普为宰相之时,太祖突然驾临,结果发现地方官员以海货名义送给赵普的十个瓶子里面装的全部是瓜子金。面对宰相的请罪,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他竟然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武将对读书人的轻蔑是毫不掩饰。

image.png

  可惜的是,赵匡胤的帝位没能传给遗传了自己基因的儿子,而是被弟弟赵匡义给夺去了,而这位太宗皇帝跟乃兄则完全是两类人。

  帝幼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及长,隆准龙颜,望之知为大人,俨如也。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

  从上文的经历不难看出,赵匡义是个多才多艺的博学之士,典型的书生,对行军打仗之事兴趣了了,有限的军中经历完全是赵匡胤的安排,估计最多不过是起到文书、参谋之类的作用。

  太宗的文人基因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如若是太平无事的和平年代倒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是百姓之福。可惜的是,中国北方草原上接二连三的崛起一个比一个强大、凶残的军事力量,于是乎,这些软弱的文人皇帝听闻敌人大兵压境,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逃跑,而不是像武人那样奋起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