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从言听计从到有所选择,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转变,背后隐藏了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自此之后,很多君主为了寻访招揽人才,都以此为楷模。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而感动,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不过,我们看历史上的记载,能够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虽然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器重,可对他的建议也并不是言听计从的。尤其是在刘备建立政权之后,有很多地方都对诸葛亮的建议表示了拒绝。
比如说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在对四位重号将军的封赏时,诸葛亮对封黄忠为后将军就表示了反对。诸葛亮以关羽会对此表示不满来阻止封黄忠。而刘备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意见,对于关羽的态度,刘备则以一句我自己来劝解关羽给化解了。最终,刘备还是封了黄忠为后将军。
在夺取西川后,刘备对当地的人才收揽任用。但是,对于一些有影响,但是不为自己所用的人物,刘备毫不手软。当时的名士张裕虽然才华出众,但是对刘备和他的政权出言不逊,刘备决心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向刘备说情,刘备回答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拒绝了诸葛亮的求情,杀了张裕。
而这些实例中,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夷陵之战。在当时,刘备要出兵攻打东吴。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他自然是不赞成的。但是由于他的哥哥诸葛瑾身在东吴,诸葛亮为了避嫌只得不明确的发表意见。在当时,诸葛亮不发表意见,就是不赞成的表示。赵云、黄权出面劝谏刘备,也未必不是诸葛亮在背后指点的缘故。刘备对这一切自然是了如指掌,不过君臣在面上不说破而已。
可是,刘备终究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刘备遭受了出乎意料的惨败。诸葛亮在事后感叹道,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他肯定能够阻止刘备东征。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到,刘备并非是在每一件事上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
我们可以看历史上记载的,刘备在刚刚得到诸葛亮的时候,对诸葛亮可谓推崇备至。他和诸葛亮情好日密,食则同桌,寝则同榻,还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刘备对关羽、张飞解释说自己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一般。这里能够看到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那么,为何日后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多有不听呢?
第一个原因是两者的情势不同。在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正是刘备最窘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从北方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寄人篱下。刘表还对刘备心存疑忌,他只给了刘备一个新野小城安身,用他来抵挡曹操的进犯。
刘备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刘备总结了自己半生戎马生涯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的军事骨干尚存,军事实力不难发展起来。可是自己却缺乏治世的人才,在政治方面没有帮手。而刘备虽然在卢植那里学习过一段时间,可因为不喜欢读书成绩不佳。正是在文化方面的短板,让刘备在政治上有着缺陷。这是刘备即便是得到了徐州,也得不到当地士族的拥戴,轻易丢失的原因。
诸葛亮的到来,正好补足了刘备的这一短板。从这一刻起,刘备阵营才真正地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治阵营。刘备对于诸葛亮怎么会不推崇备至呢?在这一段时间里,刘备等于是在向诸葛亮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把诸葛亮当作老师对待。对于自己过去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事物,当然要听取诸葛亮的意见了,这也就给大家留下了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印象。
不过,刘备在学习到了治国的方略后,就要将它落实到现实当中去。刘备是一个势力的首领,他当然不可能对于一个下属始终言听计从。那样,刘备岂不是诸葛亮手中的傀儡了吗?所以,在刘备的势力逐渐扩大,他的政治经验日益丰富以后,就开始行使自己的意志,发挥自己的作用。
诸葛亮也深深明白这一点,他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退隐台后。在很多的重大事项里,诸葛亮都很好地把握分寸,尽量维护刘备的权威。他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要不进行劝谏,要不就保留态度,以刘备的意见为主。
这样,虽然给外人留下刘备对诸葛亮并非言听计从的印象,但是诸葛亮尽最大的可能,维护了君臣的和谐,保证了刘备集团内部的团结。诸葛亮也因此得到刘备的信任,稳居文臣之首的位置,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更是将蜀汉的江山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自身存在的短板,让刘备对他的意见有所选择。虽然在《三国演义》和后人的眼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文治武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在现实中,诸葛亮的能力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的。
诸葛亮在历史上,被人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诸葛亮五出祁山,也没能成就功勋。刘备心中对此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他在世的时候,让诸葛亮着重从事地方治理和外交,并不让他跟随自己去进行军事行动。这虽然发挥了诸葛亮的专长,让诸葛亮得到了长于理政的名声,也让诸葛亮失去了在战场锻炼的机会。在日后诸葛亮五出祁山的时候,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因此,对于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中,凡是政治方面的决策,刘备还是尊重诸葛亮的意见的。比如在诛杀刘封的这件事上,刘备就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也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勇将。在当时的刘备阵营中,他是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
但是这个人年轻气盛,在镇守上庸时,不听从关羽的要求,增援襄樊前线,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在上庸,他又不能和孟达处好关系,凌辱孟达,还夺走了他的鼓吹,致使孟达率部出走,丢失了上庸。在刘封回到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认为刘封此人刚猛难制,怕将来刘禅无法制约他,便劝刘备杀了刘封。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杀死了刘封。虽然刘备对刘封的死感到痛心,为之痛哭流涕,可是在政治的角度来说,他还是认为诸葛亮的建议是有道理的。因此,刘备依然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从这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方面,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还是尊重的。
但是,在军国大事方面,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就不同了。他知道诸葛亮的短板,因此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就采取参考的态度。在法正在世的时候,刘备更看重的是法正的意见。在汉中之战中,正是法正的出谋划策,才让刘备夺取了汉中。
相比法正,诸葛亮在接到刘备求援的信件时,还对此犹豫不决。在得到杨洪的回答,说汉中是家门之祸,在这个时候,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有什么可以迟疑的?这才紧急动员益州全境,支援刘备前线。从这一方面来看,诸葛亮的能力和过于谨慎的性格,对他的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当然心中有数。可是发动夷陵之战是刘备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自然不会因为诸葛亮的态度而改变。不过,如果法正还在,他的意见就可能会让刘备回心转意了。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才会在事后发出对法正的感叹。
结语:
刘备对诸葛亮意见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刘备在政治上的成熟。在诸葛亮的教导下,刘备从对政治一知半解,变得炉火纯青。我们从刘备给刘禅的遗嘱中可以看到,刘备的治国理念已经转变为法家为主的理念。这就是诸葛亮给他带来的转变。在刘备掌握了治国的方略后,他对诸葛亮的依赖就减少了很多。在很多重大事务面前,刘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加以判断抉择。
不过,刘备对于诸葛亮依然是很倚重的。相对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短板,刘备更看重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诸葛亮提出的政治方面的建议,刘备还是比较容易采纳的。不过,在军事方面,刘备还是比较倚重才能更加突出的庞统、法正等人,这也是刘备知人善任的表现。
因此,刘备有时不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出自他作为一个集团首领的考虑,并不是对诸葛亮不信任的表现。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向世人表现了自己对诸葛亮最大的信任。他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足以辅佐,你可以自立为蜀中之主。这让诸葛亮感动得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将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也用毕生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誓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详情
对卫青和霍去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这两人详情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详情
作为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详情
俗话乱世出英雄。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关羽在曹详情
王平,字子均,籍贯益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详情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详情
还不知道: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详情
对乾隆三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嘉庆详情
对嘉庆和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和乾详情
同治皇帝为何19岁就驾崩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详情
对晋国和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晋国详情
还不知道:太上皇权力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详情
对古代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帝拥有至详情
还不知道:皇帝要怎么对待太上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退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详情
对清朝道光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8岁详情
还不知道:康熙和九子夺嫡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详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详情
对太上皇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退位详情
还不知道:乾隆请老人吃饭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传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详情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名将李如松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详情
想知道万历平壤之战日军伤亡多少?明军有多威武吗?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亚洲战役史详情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详情
我们都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最后顺利登基称帝。然而靖详情
界桥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是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详情
界桥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是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详情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打西域龟兹,并取得了详情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役之一,但是关于这场战役,其中详情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案例,那么交战双方各自损失了多少人详情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详情
还不知道:朱棣和元顺帝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详情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为何说谥号是古代大臣的终极追求?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古代大臣就很看重谥号这个东详情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识鉴篇·第二十三则记详情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识鉴篇·第二十二则记详情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识鉴篇·第二十一则记详情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识鉴篇·第二十则记录详情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识鉴篇·第十九则记录详情
世说新语·识鉴篇·第十八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详情
世说新语·识鉴篇·第十七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详情
世说新语·识鉴篇·第十六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详情
世说新语·识鉴篇·第十五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详情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晏几道 〔宋代〕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详情
世说新语·识鉴篇·第十四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