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保:晚清风云中的满洲镶白旗将领
2025-11-21 10:23:36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在晚清动荡的历史长河中,胜保,这位出身满洲镶白旗的清军统帅,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饱受争议的一笔。

  弃文从武,崭露头角

  胜保,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约出生于1823年。他自幼勤奋好学,于1840年中举人,凭借着出色的学识,历任詹事府赞善、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光禄寺卿等职,在文化教育领域崭露头角。然而,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太平军势如破竹,直逼重镇武汉,清廷局势危急。胜保忧心忡忡,多次上奏清廷,陈述时务,提出筹防之计。他敏锐地指出太平军的威胁,认为武汉四面受敌,势必不守,而“揆敌所向,首在金陵”,建议于长江沿岸加筑炮台,控制江面,以防太平军顺流东下。清廷深感局势紧迫,极力网罗人才,胜保因满腹经纶且有力挽狂澜之志,被委以重任,以内阁学士的身份驰往河南,到钦差大臣琦善处差遣。从此,胜保弃文就武,踏上了充满硝烟的军旅之路。

  镇压太平军,功过参半

image.png

  胜保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既有值得称道的战绩,也因多次战败而饱受诟病。1853年,太平军北伐,胜保奉命追击。他率部紧追不舍,在怀庆攻防战中,与北伐军形成反包围态势,双方对峙。此后,他又协同参赞大臣僧格林沁督军追击北伐军至直隶阜城、连镇,随后南下山东临清,击灭北伐援军,旋挥师北上,为阻止太平军北伐、保卫京师安全做出了一定贡献。咸丰帝加封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各路人马,还特别赐予康熙朝的神雀刀,可直接斩杀副将以下官员,足见朝廷对他的重视。

  然而,胜保在军事上也遭遇过重大挫折。在围攻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据守的南唐时,他久攻不下,数月未能克城,耗费了大量兵力,引起朝廷不满,被革职查办,遣戍新疆。后来虽被召回,但在镇压捻军和太平军的过程中,仍多次失利。1860年,他在镇压捻军时表现不佳,被降为副都统;同年9月,在八里桥与英法联军激战中,他所统京营遭受惨败,虽负伤撤出战斗,但未能挽回战局。这些战败经历让他在军中留下了“败保”的恶名。

  辛酉政变,权倾一时

  1861年,咸丰帝卒于热河行宫,遗诏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摄政。这八大臣成为慈禧太后觊觎朝政大权的“眼中钉”,一场权力争夺的政变悄然酝酿。胜保作为都城驻军统帅,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变化,他表面上中立,实则暗中与恭亲王奕勾结。当八位顾命大臣与两宫太后因董元醇提议垂帘的上疏争得不可开交时,胜保突然上奏折称要到热河叩谒咸丰梓宫,并“昌言将入清君侧”,给肃顺等人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辛酉政变中,胜保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统率着都城皇家禁军以及各省来援军队,保证了两宫太后和皇帝先行回京与在京的恭亲王联合发难,分别逮捕顾命八大臣的计划顺利实施。两宫回銮后,胜保又上奏疏表明自己支持垂帘的态度,其奏疏如雷霆万钧,极具分量。政变成功后,胜保因功被晋升为镶黄旗满洲都统兼正蓝旗护军统领,转左侍郎,成为朝廷的大功臣,权倾一时。

  骄纵贪淫,终遭赐死

  然而,胜保在获得权力和地位后,逐渐骄纵跋扈起来。他自认为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又通过袒护苗沛霖和宋景诗的势力而拥兵自重,糜费军饷无数。在镇压陕西回民起义时,他不仅损兵折将,还纵容部下劫掠百姓,强占民女为妾,军纪败坏至极。陕西巡抚联名上奏弹劾他“骄纵贪淫、贻误军机”等十大罪状,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

  更致命的是,胜保竟敢私通捻军。他为了扩充势力,暗中招降捻军首领苗沛霖,甚至给对方送去枪支弹药。这一行为被捅到同治帝面前后,慈禧太后震怒,认为胜保身为钦差,竟敢通贼。1863年2月,胜保被押解回京,圈禁在宗人府。审判时,他虽写血书喊冤,声称自己“功大于过”,但清廷早已看透他的伎俩。最终,一道圣旨送到宗人府:“胜保罪无可赦,念其为旗人,赐自尽。”胜保挣扎着不肯饮毒酒,被侍卫捏住鼻子灌了下去,死前还在嘶吼:“我擒陈玉成立过大功!”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他的命运,他以一种凄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胜保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辛酉政变中曾有过重要贡献,但也因军事上的失败、骄纵贪淫的行为以及私通敌军的罪行,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悲惨结局。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晚清政治、军事斗争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动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