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康雍乾三朝的直谏名臣
2025-11-20 15:55:29

在中国清代的政治舞台上,孙嘉淦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正直敢言、清廉务实的品格,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直言进谏闻名朝野,成为那个时代清廉正直的象征,其事迹至今仍为后人传颂。

寒门苦读,初入仕途

孙嘉淦出生于山西兴县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父亲孙天绣对儿子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通过读书求取功名。孙嘉淦自幼聪慧,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很早就开始接触经史子集,展现出过人的才智。然而,家庭在他成长过程中遭遇变故,长兄孙正淦因误会遭人杀害,父亲孙天绣为子复仇而入狱。这一系列事件对孙嘉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尽管家境贫寒,孙嘉淦一边耕田一边读书,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考中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初入仕途的他,从庶吉士、检讨等小官做起,在基层默默积累经验,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朝:直言犯颜,崭露头角

雍正帝即位之初,性格喜怒无常,大臣们皆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却挺身而出,上疏建议雍正帝“亲近兄弟、停止捐纳、西北收兵”。这三条建议,尤其是“亲近兄弟”一条,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直指雍正帝与兄弟间的矛盾。雍正帝闻之,大怒,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当时辅臣朱轼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

这次风波过后,雍正帝不仅没有惩罚孙嘉淦,反而召见他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此后,孙嘉淦在雍正朝的仕途逐渐顺遂,历任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工部侍郎等职。雍正十年(1732 年),孙嘉淦在推荐皇子老师一事上,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上前拿过皇帝手里的钤印,打算替皇帝签字。这一大胆举动再次惹恼了雍正帝,但雍正帝深知他的正直与忠诚,只是将他罚往户部银库效力。在银库任职期间,孙嘉淦实心用事,所经管账目不差毫厘,得到了果亲王允礼的奏报,重新得到任用,不久后调任刑部侍郎,兼任吏部侍郎。

乾隆朝:新帝重用,功业卓著

乾隆帝即位后,对孙嘉淦的忠诚与正直十分赞赏,任命他为吏部侍郎,供职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淦再次展现出他的直谏风采,上疏《三习一弊疏》,直言告诫皇帝要警惕“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的“三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弊”。乾隆帝见到这份奏折后,对孙嘉淦大为赞赏,将其升任刑部尚书。

在刑部尚书任上,孙嘉淦秉公断案,不畏权贵。河南郑州有疑狱冤案,皇帝曾派遣钦差前往查办,但结果不尽人意。乾隆帝命令孙嘉淦前往审理此案,孙嘉淦将涉案十余人的冤情全部审理清楚,还百姓公道。直隶总督李卫弹劾总河朱藻贪赃误工,皇帝命孙嘉淦和尚书讷亲前往审理,查实后依法对朱藻加以惩处。

乾隆三年(1738 年),孙嘉淦任直隶总督。当时清朝为满足民众口粮需求,颁布了极严格的法令禁止民间酿酒,各地百姓因私酿获罪者甚多。孙嘉淦经过调查了解后,上疏朝廷,指出酿造烧酒只用高粱、谷糠、豆皮等做原料,并不影响民生,且于民生有利。若一味禁止百姓酿酒,则不利于民生之计。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解除了对民间酿酒的禁令,这对于激发民间手工业生产和改善民众生活都有很大益处。

此后,孙嘉淦还致力于水利建设,提出治理永定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及东白洋两淀的具体办法,并亲自参与实施。经过修复整顿,永定河河道畅通,保定城郊堤防得到加固,提高了抗灾能力,减轻了百姓的困苦。

清廉自守,高风亮节

孙嘉淦一生清廉自守,不贪不占。雍正十年(1732 年),他担任河东盐政时,发现盐政官员工资待遇极高,甚至比京城的三品官员还要高出三到四倍,且贪污受贿现象严重。为了根治河东盐政的顽疾,孙嘉淦带头削减盐政的俸禄,并减少相关官员的收入。他首先将自己的年薪从一万三千两减去五千两,并说道:“留八千两尽可足用。”同时,担任盐运使的工资也从一万两削减到六千两。此外,他还取消了私设多年的“小金库”,杜绝了“挪移侵蚀之弊”。在孙嘉淦的整顿下,河东盐政的风气为之一新,盐官人人敬之,河东百姓广为称颂。

乾隆十二年(1747 年),65 岁的孙嘉淦告老还乡。离京时,他让家人将家中杂物收拾打包,足有十辆马车,浩浩荡荡地出府第返乡。有人密报乾隆,说孙嘉淦贪赃受贿,私蓄了几十箱金银财宝。乾隆命人设卡查验,却发现箱子里都是砖头。原来,孙嘉淦一生清廉,家财无多,为了回乡时显得体面,方出此下策。乾隆深为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同等真金实银换下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孙嘉淦连连摇头说:“不可,不可!臣用不了那些银两,臣以为有一块砖头,给一两银子便足够了。”最终,乾隆以五千块砖头换得五千两银子赏赐给他。

历史评价,千古流芳

孙嘉淦的一生,是为官清廉、直言敢谏的一生。他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举措和深远的影响,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雍正帝评价他:“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清史稿》给予他高度评价:“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乾隆帝在孙嘉淦去世后,悲叹“朝中少一正人矣”,并御书“清班耆硕”四字牌匾赐予他。

孙嘉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清官”的真义,他的正直敢言、清廉务实,不仅为当时的朝野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官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为官者应有的品德和操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秉持正义,廉洁奉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袍加身双璧:郭威首创与赵匡胤的经典复刻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黄袍加身这一典故广为人知,但多数人只知赵匡胤在陈桥驿的惊天兵变,却鲜有人知后周太祖郭威才是这一历史剧目的首演者。郭威的黄袍加身不仅为赵匡胤提供了可借鉴的剧本,更深刻影响了五代十国至北宋初期的政治格局。  乱世枭雄: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