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明有实力究竟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
2017-03-25 17:26:45 曹彰 袁绍 甄宓 曹植 曹丕 曹操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三国演义》的一个最大政治依据就是“曹操篡汉”。曹操当政期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样的标签一直贴在曹操的身上。其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真的篡了汉更让“曹操篡汉”这条罪状坐死!

  但是,曹操本人真的想篡汉吗?我们恐怕不能从其儿子曹丕篡汉就认定曹操篡汉。

  曹操篡汉的客观条件是完全具备的。汉天子献帝只不过是一匹夫尔。汉庭内外皆为曹操的人。曹军即是汉军。人们只认曹政而不知汉政。如此之下,曹操篡汉其实只不过是顺水推舟之事。

  但是,曹操并没有篡汉!这是铁的事实。

  曹操想过篡汉吗?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很多人都认定,曹操实实在在想过篡汉,只不过是碍于自己的某种原因而没实施而已。

曹操

网络配图

  这里便出现两个判断曹操是否有篡汉之心的方面一个就是,曹操想过篡汉没有?一个是,曹操究竟会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

  曹操的很多手下人确确实实想过篡汉。但这并等于说,曹操本人想过篡汉。当我们看荀彧自杀之死时曹操对于荀彧的痛悼,我们就会明确地感觉到,曹操其实并没有真的想过篡汉。

  对于曹操来说,篡汉是一个“不可以”的政治举动。当初曹操就参与过对篡汉之人董卓的暗杀和讨伐,更是遏制有篡汉之心的袁绍的最大政治势力。可以说,曹操的第一段政治生涯就是围绕着“护汉”而进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忠勇之士的拥护和跟随,和曹操一直高举“护汉”大旗应该有着最紧密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因为此,义气深重的关羽才肯于暂时归附曹操,或者说有理由说服自己归顺曹操。不然,如果曹操那时就已经彰显篡汉之心,关羽再行归顺的话,关羽的忠义就荡然无存了!曹操一直谨慎地规范自己。虽然最后达成“加九锡、带剑上殿”的最高级臣子程度,但是,他并没有迈开篡汉这一步伐。很显然,曹操至少是不想让自己的政治生涯前后矛盾。因此,我们似乎不能肯定,曹操确确实实有篡汉之心。

曹操

网络配图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实行军国主义政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衰弱的汉朝这样的政治体系形同虚设是必然的。但是,曹操始终维护着这一虚设的体系,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曹操至死而对汉帝执臣子之礼当不是虚妄的历史。而维护这样的体系对曹魏的政治势力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才有很多曹操的谋士鼓动曹操干脆“篡汉”,以便捋顺魏国内部的政治关系。但是,也有很多人却很不以此为然,他们当初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南征北伐,其目标就是“护汉”,也就是说,曹操实际上本是“护汉”的大旗,因此,当曹操“似乎有意纵容”篡汉言论时,以荀彧为代表的一批护汉人士便和曹操产生离心离德之势。荀彧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荀彧以为曹操真的可能采纳这样的意见。可想而知,当时魏国的政治环境都有着多么喧嚣的篡汉氛围。但是,曹操实际上确实不想这样做,因为,对于曹操来说,自己的政治生涯所仰赖的其实就是“护汉”这个政治命题,因此曹操才会对荀彧竟然不理解自己而大加感叹和悲悼。事实上,荀彧大概是最后一个不相信曹操会篡汉的曹操谋士。可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竟因为怀疑曹操确实有篡汉之心而羞惭自杀,可见,当时的篡汉声浪有多么的大。

  本博以为,曹操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种甚嚣尘上的篡汉呼吁!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这就是所有反对曹操的人对于曹操此时行为的评价。加上其子曹丕在曹操死后不久就实施篡汉,于是,曹操篡汉这样的命题便自然而然地成立了。但其实,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上来看,曹操将汉朝政治体系变成为曹魏政治体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在一个三国均实行军国主义的时代,曹魏如果不如此做的话,曹魏就无法保持强大的势力去对抗孙刘联盟。“曹丕篡汉”实际上只不过是比曹操更事实求是地将当时的政治形势明朗化而已。换句话说,当曹丕篡汉之后,刘备借机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政治形势方才完完全全地确定下来。

曹操

网络配图

  对于封建政治思想十分浓厚的时代来说,曹操所以能够招徕最大的政治军事人才群体为其服务,其号召力就源自于曹操的“护汉”鲜明思想。颠覆董卓者有曹操,将汉天子迅速收拢身边实施保护有曹操(有人却非要将其定义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讨袁绍更是大打“护汉”旗号。当汉末之时的政权结构已经荡然无存的时候,唯一一个极力维护汉朝政权的实际上仅有曹操而已。我们难道不能从中看到曹操“护汉”的自动至少是被迫吗?

  《三国演义》这部书以颂扬诸葛亮为主线,因此而极力塑造曹操篡汉这样的政治命题,从而展示诸葛亮的“忠”、“智”、“勇”,其实是一个很巧妙的构题方法。但是,我们不能被其牵着鼻子走就从史学上认定曹操篡汉。小说设题和历史真实并不等同,这应当是我们必须保持的客观态度。

  毛泽东很显然对曹操篡汉这个命题不以为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赤壁大战”关键在于曹操北军不习水战,且久居南方,水土不服,导致曹军战斗力大损。但“三国演义”却将之归之于诸葛亮使道术借东风而使得火烧曹操水军之计得以肆行,岂不是太过儿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