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妻子出轨叫给男人戴“绿帽子”
2017-04-14 17:02:14

  这两天白百合出轨的新闻热得很,想必也是因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陈羽凡可能无法欣赏这美景,毕竟,头上戴顶“绿帽子”,哪个男人也受不了。

  当然,今天不是来八卦明星的私生活的,我们想聊的是,为什么会把已婚女性的出轨叫给丈夫戴“绿帽子”?

  颜色信仰和政治象征

  现代人穿衣服可以很随意,颜色随便选,但是在古代,服装的颜色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只能穿该等级所允许的颜色。比如黄色,从唐到明,国家规定只有皇室才可以穿,官员和百姓禁止穿黄。清朝放开了些,但也仅限御前大臣、侍卫等都人才可以穿黄色官服,也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黄马褂。

QQ截图20170414154344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国家对颜色的控制源自于古人的颜色信仰,它来源已久。《礼记》有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尚赤。”后来,这种颜色信仰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发展为五色说,也就是青、赤(红)、黑、白、黄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于木、火、水、金、土五种元素。这种五色五行说最终成为成为五德终始说的基础。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所创造的一种大历史观,后来成为王朝建构合法性的理论依据。根据这种学说,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王朝也不例外,因此每个王朝都具备五行中的某一个属性,因为五行相克,所以导致了历代王朝的更替。王朝的五行属性称之为它的德性,五色与五行相配,因此五色便与五德相结合,颜色于是便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成为国祚的象征了。

  历史上最早用五德终始说建构王朝合法性的是秦帝国,《史记》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 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帝国自认为水德,而水德与黑色相连,因此秦朝以黑色为尊。自秦以后,王朝建立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也就是颁布新历法,更换仪仗、车马、服饰的颜色。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绿帽子之“绿”:低贱之色

  因为五行说的影响,有了五色说,可是世上的颜色并不只有五种,所以便有了正色和间色之分。古人认为,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是天然存在的,也就是基本色,所以称之为五正色。而绿、红、碧、紫、骝黄五色是由五正色合成的,所以称之为五间色。

  而且,更进一步地,这两类颜色被划分为贵、贱两层,正色为尊为正统,间色为卑为非正统。这在《诗经》中就有反所映,《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为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为其亡。”

QQ截图20170414155949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古代的衣服分衣和裳,上面所穿的叫衣,下面所穿的叫裳。一般而言,上衣穿正色,下衣穿间色。而在这首《绿衣》中,主人翁却上衣穿绿色–这是间色,下裳穿黄色–这是正色,明显不符合穿衣礼仪,所以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庄姜的伤感之作,感慨自己正妻的身份被小妾所颠覆。

  可见,绿色作为间色的一种,从先秦以来就是低贱之色,不被世人所认可。当然我们也要说明一点,正色、间色的贵贱之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紫色,它也是间色,但因为紫色染料非常难得,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由于稀缺性成为权贵的象征,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好紫衣的故事。而且,由于诸侯好紫,以致于在祭祀这样的重大场合,大家都穿紫色,而不是象征国家正统的赤色,孔子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表现,所以才说“恶紫,恐其乱朱也”。

  紫色的尊贵地位后世一直持续,到了隋唐,品色服制度正式建立,官职的大小与颜色相对应。唐高宗李治规定,“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三品以上才能穿紫色,五品以上才能穿红色,于是后来形容人发迹便有了大红大紫的说法。

  于此相对,青色本来是一种正色,后来却堕落成了比绿色更低的颜色。有人说是因为唐代为土德,五行中木克土,而青色是木德的颜色,所以唐代特意贬低青色。同样是唐朝的品色服制度,青色是最低级官员的标配,“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家都很熟悉,里面有两句诗,“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由白居易所穿的“青衫”可知,他此时是一个八九品的官员,而白居易这一年已经四十五岁了,年近半百但却仍是一个最低级的官员,所以不由得他不触景生情、以泪沾巾了。

  元代的倡优、娼妓家人所戴之青巾

  绿色、青色虽然在颜色等级上较低,表明较低的社会等级,但宋以前并不含有特别的耻辱意味,直到元代,情况才发生了巨大变化。

QQ截图20170414160053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元朝建立后,国家明文规定,倡优、娼妓家男子必戴青巾,以作这类卑贱人家的标志。《元典章·礼部服色》记载:“至元(忽必烈年号)五年,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元史·顺帝纪》:“禁倡优盛服,许男子裹青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

  倡优和娼妓起初并不相同,前者指从事歌舞戏曲表演的艺人,类似于现在的文工团,后者指的是从事色情服务的人。但是一来,艺人和妓女在元代都属于贱民阶层,都被人看不起。二来,倡优之中部分艺人被当做官妓,常常提供性服务,与一般的娼妓没有区别。所以逐渐地,倡优和娼妓界限混淆,这种情形一直到民国都没有变化,常常把戏子和婊子同称。所以,倡优中的男艺人和娼妓家的男子亲属被同等对待,都要求头裹青巾以表明身份。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明初继承元朝的制度,对倡优、娼妓的服装颜色也有规定。《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朱元璋年号)三年规 定:“教坊司乐艺青卐形顶巾,系红线褡褥。……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清稗类钞》记载: “金奇中尝藏明秦淮旧院教坊规条碑拓本。其文日: ‘入教坊者准为官伎,另报丁口赋税。及报明脱籍过三代者,准其捐考。官妓之夫,绿巾绿带,著猪皮靴,出行路侧。至路心被挞勿论。老病不准乘舆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

  青巾、绿头巾与绿帽子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元代规定的是青巾,明朝却变成了绿巾,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青色、绿色本来有正色、间色之分,但随着统治者对青色的厌恶,以及青色、绿色的相近,所以绿色、青色逐渐被混淆,青巾、绿巾也跟着混为一谈。因此,元初的赵孟頫在点评戏曲曲谱时就曾说道,“院本中有倡夫之词,名曰‘绿巾词’”。

QQ截图20170414160200_副本.jpg

网络配图

  随着国家法律的规定,绿头巾成为倡优和娼妓的行业标配,男子裹绿头巾,要么家里有人是娼妓,要么自己是从事音乐或戏曲的,无论哪一种都很低贱。前一种自不用说了,当身份是后一种时,妻子也常常免不了被人玩弄。这是因为身份低贱,倡优的妻子大多是同行,即便不是,也常常会沦为歌伎,而女艺人的身份就注定了她们会经常被人玩弄(这种情况现在也很常见)。这对男倡优而言,当然是巨大的羞辱。所以,明代以后,便有人把妻子有奸情称之为给丈夫戴“绿头巾”,成了一种挖苦、嘲讽的俗语。

  清朝入关以后,一般人不再裹头巾,改成了戴瓜皮帽子,这大概是由于男子的发型改成了辫子的缘故。虽然头巾没有了,但类似的行为没有断绝,所以人们又从“绿头巾”引申出“绿帽子”一词,借以表达同样的含义。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