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翰林院是干什么的?汇集无数优秀人才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前几年去苏州讲学时,和当地几个朋友去逛文庙,在那里巧遇一位在网上开店的泉友,虽然是头一次见面,但过去经常在网上联系,也算是熟人了。他手里有几枚压胜钱,品相一流,锈色包浆也惹人喜爱,经过商议,全都让给了我,其中就有一枚“经筵储望”大钱。

  “经筵储望”钱,清代贵炉铸造。钱背是变形龙凤图案,是贵炉钱中较少的一品。

image.png

  中国古代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称经筵,始于宋代。那时规定,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其制。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二是“以古证今”,即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

image.png

  储望指的是储才养望,是政府对政治人才,尤其是高级政治人才培植的高度重视和用心经营。

  明代“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也”。从制度上讲,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明代科举人才的翰林院经历,确使翰林官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为入阁辅弼积累一定的政治素养。《明史·职官志》记载:“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之九。”这就无怪人们要视翰林院为“储相之所”。

  由此可见,明代翰林院远非普通的文职机构。作为国家重要的育才、储才之所,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对明代翰林院的储才功能颇为赞许,认为明代进士进入翰林院期间,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政府的大用,翰林院成为一个储才养望之所,明代的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都是翰林出身,他们并不是只懂八股文章,其他方面也多有优长,而且多负有清望,是朝廷着意培植的人才。

  “经筵储望”钱引用了历史上的这个典故,即表达了对统治者的颂扬,也寄托着对国家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