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一生战果累累,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明朝学者焦竑曾评价说明太祖在建立明朝时期的麾下武将中,常遇春如果排第一,那排第二的一定会是傅友德。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排名,并不是按功绩大小,而是以将领的勇猛程度来说的。在焦竑看来,洪武三年常遇春去世之后,傅友德俨然是洪武朝第一猛将。

  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吹嘘,因为在史料中,傅友德平巴蜀、荡漠北、征云贵,无往而不利。若不是傅友德投奔朱元璋的时间太晚,他早就和明朝“开国六公”平起平坐了。

  在徐达等名将相继去世后,朱元璋也公开表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虽然当时傅友德没有冯胜、汤和资格老,更没有蓝玉年轻,但在朱元璋心中,傅友德乃是后期第一可用之人。

  然而,这位洪武后期的第一猛将,最终的下场却很凄惨,甚至有传言,傅友德死之前亲手砍掉两个儿子的人头,然后当着朱元璋的面自尽而死。历史上的傅友德到底如何,他是怎么死的呢?本文,笔者将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真正的傅友德。

  一、投四位帝王,方始遇明主

  傅友德是安徽砀山人,世代务农。所谓时势造英雄,若不是天下大乱,他这辈子可能只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率领黄河民工发动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宣布“反元复宋”,声势浩大。元朝出动重兵镇压,最终韩山童兵败被杀。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等人的拥护下,到亳州称帝,建立“大宋”,改元“龙凤”,史称小明王。随后,韩林儿在豫皖交界处大肆发展势力,傅友德便是在这个时候被韩林儿麾下大将李喜喜招揽入红巾军的。

  第二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宣布加入红巾军,拥护韩林儿。后来,有一个叫朱重八的游僧加入到郭子兴的队伍,郭子兴见他勇猛果敢,便给他改名为朱元璋,并且把义女马氏嫁给了他。

  也就是说,在红巾军起义之初,傅友德和朱元璋都是北方红巾军的一员,都隶属于韩林儿。从某种程度上说,傅友德加入红巾军的时间,可能比朱元璋还早。只不过,傅友德没有朱元璋的运气,他在韩林儿麾下待了6年,始终没被重用。

  1358年,朱元璋早已占领了南京,成为一方枭雄。韩林儿在北方被元朝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义父)击败,不得不转移到开封,傅友德的上司李喜喜在掩护韩林儿撤退的途中,被元军击溃,只得逃到四川。投奔明玉珍,傅友德便是在这个时候,跟随上司投奔了明玉珍。

image.png

  注意,虽然明玉珍也属于红巾军,但他是南方红巾军,归徐寿辉领导,和韩林儿领导的北方红巾军是两支不同的队伍。

  傅友德在明玉珍麾下不受重用,约一年后,他离开四川,来到武昌投奔陈友谅。彼时,陈友谅也归徐寿辉领导。1360年,陈友谅杀掉老上司徐寿辉,自立为帝,建立“陈汉”,傅友德对陈友谅这种“弑君”行为非常不齿。因此,在江州之战中,他见朱元璋豪气干云,便率领部下投降了朱元璋。对此,《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的非常详细:

  (太祖)长驱过小孤,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率所部归附。友德,宿州人,后徙砀山,勇略冠一时。初从山东李喜喜剽掠入蜀,常为军锋冠,归明玉珍。玉珍不能用,率所部走武昌从陈友谅,忽忽无所展。闻明师攻江州而叹曰:“此吾主也!”以所部谒见于小孤山。

  这段记载,交代了傅友德曾跟随韩林儿、明玉珍、陈友谅的经历,当他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大呼:“这才是我应该效忠的主人!”因此,投奔朱元璋。

  陈友谅杀掉徐寿辉后,明玉珍因不服陈友谅,在蜀地自立为帝,建立了“明夏”。因此,傅友德在元朝末年曾效力过韩林儿(小明王)、明玉珍(明夏太祖)、陈友谅(陈汉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四位帝王,他的经历,堪称奇遇。

  虽然傅友德是红巾军的“元老”,但傅友德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早已打赢龙湾之战。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和陈友谅、张士诚分庭抗礼,朱元璋麾下的名将基本上都已“到齐”,所以傅友德刚来到朱元璋麾下时,只能委身于其他名将之后。

  但是,路遥知马力,傅友德最终还是在名将如云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员不可多得的骁将。

  二、先跟常十万,再随徐将军

  在朱元璋麾下,傅友德遇到的第一个上司正是“常十万”常遇春,由于作战勇猛,傅友德很对常遇春的脾气,因此得到了常遇春的青睐。

  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常遇春和傅友德一起,多次驾着轻舟冲击陈友谅的大船。史载“被数创,战益力”,傅友德受了多处伤,但越战越勇。陈友谅死后,他的儿子陈理在张定边的保护下逃到武昌。常遇春带着傅友德奉命攻打武昌,《明史》记载:

  汉兵据之,诸将相顾莫前。友德帅数百人,一鼓夺之。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

  意思是,陈理死守武昌,箭雨如飞,诸位将领都不敢上前。常遇春叫了傅友德上来,傅友德一马当先,带着几百人便冲了上去。激战中,傅友德的脸被箭射中,傅友德毫不畏惧,大吼一声,拔箭再战。不久胁下又中一箭,傅友德仍不后退。众人见状,惊骇不已。

  那个时候,常遇春麾下不乏猛将,但在傅友德面前,都相形见绌。此战之后,朱元璋晋升傅友德为雄武卫指挥使。

  接下来,傅友德又遇到了另一个上司,此人就是徐达,徐达和常遇春的打仗风格完全不同,他军纪严明,谋定后动,傅友德跟随徐达连续平定庐州、夷陵、衡州、襄阳、安陆。跟着徐达每打完一仗,傅友德都受益匪浅。

  在安陆之战中,傅友德见敌将逃跑,便策马追赶,敌将边跑边战,傅友德身上新增九处伤痕,仍穷追不舍,终于把敌将任亮擒住,徐达见到傅友德,大喜过望

  明朝初年,徐达、常遇春堪称朱元璋的“双壁”,傅友德先后跟随二人,不仅深受二人熏陶,更是得到了二人的认可。

  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征讨张士诚,徐达点名要傅友德跟随。傅友德甘当先锋,在马骡港,傅友德一战而胜,俘获张士诚战船近千艘,此战敲响了张士诚灭亡的丧钟,从此,张士诚一败再败,直到灭亡。傅友德因为灭吴功大,被朱元璋任命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

  三、北伐一骑绝尘,西征一马当先

  1367年,朱元璋在灭掉张士诚后,立即让徐达、常遇春带兵25万北伐元朝。徐达、常遇春兵分两路,分道北上,徐达这一路的先锋官正是傅友德。傅友德如犁庭扫穴,破沂州,下青州,取莱阳,攻东昌,势不可挡。待攻克元都,徐达令旗一挥,傅友德马不停蹄向西进军,一路取大同、下保定、破真定,守定州。略微休整,又攻入山西,拿下太原。

image.png

  当时,元朝名将王保保在河北打败汤和,徐达定下“批亢捣虚”之计,先引诱王保保急行军,然后在半路上设伏。《明史》云:

  扩廓自保安来援,万骑突至。友德以五十骑冲却之,因夜袭其营。扩廓仓卒遁去,追至土门关,获其士马万计。

  王保保又名扩廓帖木儿。当王保保带着数万兵马进入埋伏圈的时候,第一个冲入敌营的就是傅友德,关键是,他只带领50骑就杀进去了,可谓艺高人胆大。这一仗,王保保逃跑的时候只穿了一只靴子,徐达俘虏数万蒙古士兵,傅友德居功至伟。

  到了洪武二年,徐达招降李思齐,平定陕西,出潼关,在定西之战中,傅友德在徐达的指挥下,再一次打败王保保,这一次王保保夫妻俩抱着一根木头横渡黄河,才躲过傅友德的追击。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常茂、李善长、冯胜、李文忠、邓愈六人被封为公爵,傅友德因功被封为颖川侯,赐免死铁券。

  朱元璋封赏功臣,有一个规律,开国“六公”不仅功勋卓著,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时间都比较早。这也就意味着,傅友德即使后期功劳再大,由于“从龙时间”太晚,他都不被封为公爵。因此,当时傅友德被封为侯爵,已经是“最高待遇”。这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傅友德的认可。

  洪武四年,朱元璋命汤和、廖永忠西征巴蜀,征讨的对象正是傅友德的旧主明玉珍之子明升。汤和带着廖永忠一路西进,不料大雨滂沱,江水暴涨。明升的大军在江对岸设防,汤和有些畏缩不前。朱元璋恨汤和不争气,命傅友德从北线、由陕西南下入川。按理说,傅友德的进军路线比汤和更艰难,但是傅友德命士兵扔掉行李,只带3天干粮一路疾驰,直捣黄龙。最后竟然抢在汤和前面攻入重庆。若不是廖永忠趁势攻破夔州,汤和这位“征西将军”将会颜面尽失。

  大军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对傅友德称赞不已。巴蜀之战,足以证明傅友德的能力和胆识远远超过汤和、廖永忠,蜀中当时称“一傅二廖”,更是将傅友德之功放在第一位。

  四、七战七连捷,一俊遮百丑

  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好不容易打听到元昭宗的下落,决定倾全国之力北伐。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李文忠任左副将军、冯胜任右副将军,兵分三路北伐。徐达的中军以蓝玉为先锋,从雁门关北上;李文忠的左路军以何文辉为先锋,从甘肃金兰北上;冯胜的右路军由傅友德为先锋,从居庸关北上。按照朱元璋的预设,三路大军直扑草原,北元应接不暇,必定大败。

  只是大家都忘记了,北元还有一个军事家,那就是王保保。王保保早已准备妥当,迎接朱元璋的三路大军,在中路,由于蓝玉的轻敌,最终损失上万人。左路李文忠的大军也中了埋伏。只有右路冯胜的大军一路高歌猛进。原因是右路的先锋官是傅友德。

  傅友德率领5000兵马为先锋,一路上遭遇小股蒙古兵的袭扰,他视而不见,很快绕过了王保保的战略部署,接下来傅友德面对蒙古兵主力,七战七捷,最后的结果是:右路大军“败太尉朵儿只巴,获马牛羊十余万……”《明史》说:

  师出三道,独友德全胜。

  如果不是右路的冯胜和傅友德二人,朱元璋在洪武五年的北伐大计,恐怕要成为一场笑话。一俊遮百丑,冯胜和傅友德帮朱元璋挽回了颜面。

  此后的几年,明朝每次北征,几乎都有傅友德的参与。例如,洪武六年,傅友德“出雁门,为前锋,获平章邓孛罗帖木儿”。洪武九年,傅友德“擒伯颜帖木儿于延安,降其众”。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跟随徐达北伐,他带兵奇袭灰山,“斩获甚众”。

  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被朱元璋任命为征南将军,率军30万征讨云南。傅友德带着蓝玉和沐英历经一年多平定了云南全境,并且留沐英镇守云南,从此,云南成为明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明朝开国以来,傅友德立功甚多,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再一次论功行赏,封傅友德为颍国公,再赐一块免死铁券。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把女儿嫁给了傅友德之子,并且把傅友德之女许配给了晋王朱棡的嫡长子。

  当年,李文忠病逝,次年,徐达病逝,傅友德在明朝军中的威望甚高。朱元璋放眼望去,开国名将中,能打胜仗,并且一直打胜仗的人,仅傅友德一人。

  五、太祖疑心重,良将无所从

  纵观傅友德的一生,他灭陈友谅、伐张士诚、北伐元朝,西征巴蜀,平定云南,为明朝立下5大功勋,然而,他的结局却让人痛惜。

  朱元璋有“滥杀功臣”的恶名,但真正促使朱元璋滥杀功臣的事件,是太子朱标之死。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从陕西巡查回来后一病不起,不治身亡。朱标的去世,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计划。朱元璋不得不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朱允炆太过年幼,一些功高的勋臣他不一定能驾驭,于是,朱元璋为了“山河永固”,决定为孙子清除障碍。蓝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猛将,逐一陨落。

image.png

  关于傅友德之死,有许多种说法。最广泛的说法出自明末张岱所撰《石匮书》,《石匮书》云:

  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且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来!”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

  意思是,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因为功劳太大,时常感到恐惧。定远侯王弼偷偷对傅友德说:“陛下早有杀我们之心,我们需要联合起来。”没想到这句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决定找机会收拾傅友德。一日,朱元璋大宴群臣,给傅友德赐菜,傅友德有一道菜没吃完,朱元璋当场斥责傅友德大不敬,并且让傅友德把儿子召来,傅友德一怒之下,出去杀了两个儿子,把儿子的人头扔给朱元璋,对朱元璋说:“你不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然后从袖子里掏出匕首,当着朱元璋的面自尽而亡。

  《石匮书》是晚明时期的书籍,对傅友德之死记载的虽然详细,可是,笔者却有三点疑惑:

  第一,既然王弼和傅友德要联合起来对付朱元璋,以朱元璋的性情,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何不立即动手,还要等到宴会时才对付傅友德。

  第二,朱元璋大宴群臣,安保工作一定非常森严,傅友德不可能在袖子里藏着匕首。如果真藏匕首了,那朱元璋完全有“罪名”来收拾傅友德,为何史料又不敢写?

  第三,傅友德从宴会上走出去后,不一会(文种说“顷之”)就带着两个儿子的人头进来了,难道他两个儿子就在宴会厅外面候着?傅友德两个儿子,有一个还是驸马,傅友德真的说杀就能杀吗?

  笔者一向不反对以野史为证,但是,《石匮书》的记载太过匪夷所思,因此笔者对这段记载持否定态度。

  那么,《明史》对傅友德之死到底是如何记载的呢?《明史·傅友德传》记载:

  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

  意思是,洪武二十五年(蓝玉案爆发的前一年),傅友德向朱元璋提了个要求,要朱元璋把安徽怀远上千亩的良田赐给自己。朱元璋认为,他给傅友德的赏赐已经够多了,傅友德不应该贪得无厌,再去霸占百姓的土地。之后傅友德先后被调往山西、河南等地练兵,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突然召傅友德回京,将傅友德赐死。

  这里没有说傅友德被赐死的原因,唯一的端倪就是傅友德想要怀远的一千亩良田,这或许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笔者在《明史·太祖本纪》里找到了另外一个记载:

  冬十一月乙丑,颍国公傅友德坐事诛。

  这段话虽然简短,但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傅友德不是自杀,是被朱元璋诛杀的;第二,傅友德是因为犯了事(坐事)被杀的。

  傅友德到底犯了什么事呢?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如此记载:

1627351125414336.png

  坐蓝党而死者:傅友德、曹震、张翼、朱寿、何荣、詹徽……

  赵翼明显认为,傅友德所谓的“坐事”,指的是被蓝玉案所牵连。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极大的可能性。傅友德之死和蓝玉案爆发的时间很近,傅友德和蓝玉早年在常遇春麾下便相识,后来在北伐蒙古、征讨云南等战争中,傅友德和蓝玉都是战友,关系非常密切。另外,蓝玉的战友定远侯王弼、会宁侯张温等人都是因为“坐蓝玉党”被株连,这个《明史》有明确记载。所以,傅友德极有可能是受到了蓝玉案的牵连。

  综上所述,关于傅友德的死因,笔者有这么一个思路:朱标去世后,傅友德功高,早就被朱元璋所忌惮。后来傅友德想要怀远的一千亩地,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但朱元璋没有借口治傅友德之罪。第二年,蓝玉案爆发,因傅友德和蓝玉关系甚密,因而被蓝玉案所牵连,被朱元璋诛杀。

  傅友德被杀后,全家男丁皆死,只有一个孙子(因为是朱元璋的外孙)被赦免。傅氏一族虽然没有绝后,但在明朝再未出现在朝堂之上。

  傅友德作为洪武后期最勇猛的战将,他的死,虽然有些不明不白,但基本可以确定有“冤屈”的成分。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这10个字是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说的,意思是,我今天给你们美酒佳肴,但如果你们犯了事,我照样杀你们。茹太素也算是聪明人,他立即向朱元璋表忠心:

  “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但是没几天,因户部同事犯罪,茹太素被“连坐”处死。事实证明:暴君要想杀你,你再表忠心都是无用。

  往事如风,中国历史上不乏名将,缺乏的是保护名将的君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