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于禁在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2016-10-27 14:13:40 于禁 乐进 张郃 徐晃 张辽 曹操

  《三国演义》的故事脍炙人口,人们对三国名将多津津乐道于蜀汉的“五虎大将”——忠肝义胆关云长、气势威猛的张翼德浑身是胆赵子龙、勇冠三军的马孟起、老而弥辣的黄汉升,各有其英勇不凡的赫赫战绩和传奇故事。关二爷千里走单骑、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张飞大闹长坂坡、怒鞭督邮、智取瓦口隘。刘、关、张三人自然是三国演义里的主角,但是纵观整个三国,不仅仅是刘备兄弟的天才,曹操麾下也有驰聘沙场、开疆拓土、智勇双全、战功彪炳的“五子良将”——威震东吴的张辽、沉稳多智的徐晃、骁勇善战的乐进、奋勇争先的张张郃,还有果毅沉稳的于禁。这个三国更多是属于将士们的,正因为无数的奸臣、悍将、名士、枭雄,才使得三国能够在历史上是最精彩的时代之一,也是出现传奇性色彩人物最多的时代之一。

  忠心耿耿 尽忠竭力

  

于禁.png

时势造英雄,于禁是三国造就的英雄,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毅重。他是个忠勇之人,但又不仅仅是个只会作战的机器,他忠诚勇毅,以自己的忠心和勇猛获得了全军上下的尊重。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以忠勇闻名于军中,却又因为一些原因,背叛了“忠”字,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和不齿的对象。那么,于禁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忠心耿耿的于禁会投降?


  于禁,出生年月不详,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曹操对于禁的称赞一点都不夸张,于禁的确是一名优秀的将才,忠心、勇猛有气节,这些名将具有的品质,在于禁身上都得以完美体现。首先,于禁是个忠心之人。

  汉献帝初平三年,于禁早期附从鲍信为行将覆灭的东汉王朝镇守兖州,兖州牧刘岱败于黄巾党被杀,陈宫与鲍信拥曹操做了新兖州牧,从此于禁归属于曹,他的前程开始放光。他的伯乐是属将军王朗,《三国志》:“王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若不是王朗向曹操推荐这个人才,恐怕于禁就埋没在众多将士之中了。于禁自从初平三年跟随了曹操之后,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表现十分突出,一路过关斩将,在领兵作战上是大放异彩。曹操很欣赏于禁,逐渐把他当做心腹大将。于禁早年“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于禁最早是鲍信的手下,后来曹操接任兖州牧,他作为鲍信旧部属曹操。本是鲍信身边的人,于禁为什么也会忠心追随曹操,因为鲍信与曹操早期私交很好,于禁信得过鲍信的为人,也就相信曹操其人,并一心追随。

  再者,于禁的领兵作战能力非同一般,虽然他是武将,却拥有政治家般的头脑,善于掌握整个作战局势及时作出决断,同时,他治军军纪严明,很受士兵的敬重,这些都是他在曹军中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是曹操如此倚重他的原因。于禁作战相当勇猛顽强。曹操东征吕布时,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在攻打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斗中,于禁连连告捷,对付黄巾军也是毫不含糊。这一系列战争中的优越表现,使得曹操对于禁倍加器重,于是于禁的职位由军司马一路迁升,很快就跻身于曹军名将的行列。当然,于禁能得到曹公的欣赏,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他作战时的沉着、稳重。《三国志·于禁传》:“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曹操讨伐张绣失利的时候,全军上下一遍混乱。唯独于禁率领手下的数百人,临危不乱,即使是处于劣势,全军撤退之时多有伤亡,整支队伍始终保持没有溃散。让曹操对于禁领兵作战的能力是大为称赞。

于禁.png

  官渡之战后于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乱,顽固地执行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把已经投降且与自己私交不错的昌豨斩首。此举引起了全军的轰动,他的做法受到人们的议论,连曹操也说:”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虽说嘴上对于禁的做法有点不满,觉得他太固执、恪守陈规,但是又愈加器重他,于禁杀昌豨,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是这一做法却为于禁树立了很好的风范和威严,”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

  显赫一生 含辱而终

  如此一说,为什么忠心耿耿的于禁会投降?也许,我们要到于禁的最后一场战争去找寻答案。建安二十四年,休兵安养十年的一代名将于禁,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败得如此惨烈。其实,从才能和战功上来看,曹魏的”五子良将“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不但身具冲锋陷阵、摧城拔寨的绝世武力,而且胸怀运筹帷幄、智敌万人的兵法韬略,堪称攻足以进取,守足以御敌,其智勇兼备,犹在蜀汉的”五虎大将“之上。其中,于禁的能力和功劳尤为突出,可惜晚节不保,否则名列”五子良将“之首也当之无愧。于禁这一战便是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的”水淹七军“。

  这场战争是曹操和刘备两大政治集团的一次交锋,事关魏蜀形势走向,曹、刘二人自然不敢懈怠,于是都派上了自己手下的干将,首战曹仁不敌关羽,于是曹操搬来于禁支援,于禁对阵关羽,高手过招怎么说也得打个好几十回合吧,但是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一向勇猛又有头脑的于禁,这次却一反常态,毫无应对之策,不但没有出现斗智斗勇的”龙虎相争“局面,反而被关羽”水淹七军“,一鼓而大破之,七军将士被俘三万多人。这一场战争打得曹操有点蒙,不仅是曹操,恐怕当时包括于禁本人的所有人都很吃惊,一向镇定从容的于将军是怎么了?更让人惊讶的是,于禁居然在战败后主动投降,而先锋庞德等数人却忠义不屈,慷慨就义。庞德这些将领跟随曹操才几年就慷慨赴义,于禁可是跟随了曹公三十几年啊!后人读史至此,有骂他的说他忠义为假,到底是个小人,还有人猜想于禁头像是否另有原因。

于禁.png

  仔细想想,有可能事情是这样的。书上对于禁的投降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说他被擒,他没有被关羽杀掉,很可能是鉴于于禁在曹军中的威望,所以关羽选择了将于禁关押起来,一来

  以后好还曹操的人情,二来利用于禁的被俘打击曹军的士气,这样一来,于禁就更是有口难辩了。还有人说他 不惜屈膝投降以换取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比较有可能的。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于禁怕死吗?想当初官渡之战中,于禁的处境也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而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于禁却是始终如一效忠曹操。也没见他有什么贪生怕死的念头。所以,于禁的投降绝非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经历此劫后,于禁流落到东吴孙权手里,孙权又将他送回了魏国曹丕那里,此时曹操已死,这时候的他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嘴里恭维于禁,背地里在曹公墓上。画上水淹七军时庞德英勇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场面,并派于禁去拜陵,于禁因羞愧病发而死。

  ”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一代名将折戟沉沙,兵败被俘,在屈辱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年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