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坏圣像运动:揭露伊斯兰政权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毁坏圣像运动是中期拜占庭帝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场运动是8—9世纪拜占庭教、俗统治集团发动的禁止使用和崇拜圣像的社会斗争。这场运动涉及面广,影响极大。学者多以这场运动标志当时的历史,称运动发生的100余年为毁坏圣像时代。

  这场运动起因比较复杂。从宗教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拜占庭统治集团为消除有碍加强基督徒与其他宗教信徒,如穆斯林或犹太教徒之间关系的宗教障碍。他们认为,由于基督徒对圣像等宗教偶像的顶礼膜拜,使得其他宗教信徒难以与基督徒接近,从而造成基督徒与其他宗教信徒的对立,也使帝国境域内外的犹太教徒和穆斯林对帝国抱有宗教敌对情绪。其二,伊苏利亚王朝的皇帝试图通过“净化”信徒对原始基督教教义的信仰来加强思想控制。拜占庭皇帝认为,由于《圣经》明确规定“不可跪拜那些偶像”,而拜占庭基督徒普遍崇拜圣像,故触犯神威,屡受惩罚。他们甚至将诸如726年大地震等自然灾变和阿拉伯人入侵等都视为上帝对基督徒违犯上帝戒律的惩罚。其三,拜占庭教俗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受到拜占庭东方省区神秘宗教艺术影响的人力图将古典艺术崇尚自然形象的倾向排除出基督教艺术,在艺术领域恢复基督教的纯洁。

image.png

  事实上,基督教内部关于如何对待圣像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4世纪初,西班牙地区就举行过爱尔维拉基督教大会,明确规定,教堂中严禁设置用于顶礼膜拜的绘画和图像。但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地位特别是成为国教以后,这一规定被弃之不用,使用圣像和圣物装饰教堂日益流行,圣像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致与君士坦丁大帝同时代的作家凯撒里亚的优西比乌认为,对耶稣基督、使徒彼得和保罗圣像的崇拜是基督教民族的习俗。对这一现象的出现,教会内部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意见。

  反对者认为对圣像的崇拜有违上帝的意旨,而支持者则认为目不识丁的普通信徒唯有通过圣像才能了解基督教的信仰和基督的圣绩。当然,这个时期的争论还仅限于个别教士。例如,塞浦路斯教士伊皮法纽(Epiphanius of Salamis)就愤怒地撕毁过教堂中那些饰有基督和圣徒的圣像画窗帘。在拜占庭帝国重镇安条克,反对崇拜圣像的民众向圣像投掷石块。

  至7世纪后半期,对圣像的崇拜愈演愈烈,圣像的内容从对基督和教父的描绘发展到对所有圣人和殉道者的描绘,圣像的形式也多样化,不仅有绘画、镶嵌画,而且有使用象牙、木料、宝石和各种贵金属制作的雕像。更有甚者,一些狂热的信徒宣称,这些圣像不是普通的艺术品,而是上帝借人手创造出来的,因此会产生神迹。作为对这种倾向的对抗,拜占庭帝国亚洲各省份出现了广泛的毁坏圣像的风潮,许多教堂有组织地清除圣像,并组织学者著书立说批判对圣像的崇拜。显然,毁坏圣像运动爆发以前教会内外关于如何对待圣像的争论已经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

  毁坏圣像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因为,刚刚建立统治的伊苏利亚王朝的君主首先面对的是威胁其统治地位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在这些势力中,教会是与皇权相抗衡的主要力量,至少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掣肘力量,在拜占庭政治生活中对皇权构成威胁。可以说,毁坏圣像运动是拜占庭教俗统治集团之间政治较量的结果,这场运动也可以被视为皇权极力恢复对教会控制的斗争。

  毁坏圣像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斗争,世俗君主对削弱教会势力更感兴趣,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毁坏圣像的皇帝,其打击反对派教士的积极性更甚于对圣像的处理。利奥三世撤换反对派大教长日耳曼努斯和任命拥护毁坏圣像政策的大教长阿纳斯塔修斯,都有力地打击了不断膨胀的教会势力。君士坦丁五世采取的暴力措施,并在君士坦丁堡游斗教会上层人士使教士的人格备受侮辱,一扫其昔日威风。支持崇拜圣像的世俗君主在反攻倒算中也不甘示弱,对毁坏圣像派教士大肆迫害。

  这样,在毁坏圣像运动进行的百余年期间,教会元气大伤,势力迅速下降,很难再与皇权相对抗。843年的法令确定了崇拜圣像的教义,同时再次明确皇权对教会的控制,使教会一度出现的摆脱皇权控制的趋势被遏制。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东正教教会始终未能像罗马教会那样发展成为凌驾一切世俗君主之上的至高权力,其重要原因是毁坏圣像运动对教会势力的致命打击,这或许也可以被视为毁坏圣像运动的远期影响。

  清除政治分裂势力和强化中央集权是毁坏圣像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整个运动中支持毁坏圣像的皇帝大部分来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方省份,例如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是叙利亚人,利奥五世是亚美尼亚人,米海尔二世是小亚细亚地区弗里吉亚(Phrygia)人。这批来自帝国东部省份的军事将领夺取皇权后,必然与以官僚为主体的西部贵族势力发生冲突。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军事贵族集团利用毁坏圣像运动打击西部势力。利奥三世在罢免反对派教士的同时,对起兵反叛的希腊军区和爱琴海军区的贵族进行残酷镇压。君士坦丁五世也在迫害反对派高级教士的同时,处死一批反对派世俗权贵。毁坏圣像运动的政治实质是拜占庭皇帝努力恢复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在拜占庭教俗各界重新确立皇帝崇拜的举措,是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

  毁坏圣像运动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是与其政治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拜占庭帝国最主要的外部压力来自阿拉伯军队的入侵,而担负抵抗入侵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帝国的亚洲军区。早在毁坏圣像运动爆发以前,帝国各地教会内部在如何对待圣像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意见。帝国东方和西方省区在这个问题上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派别。大体而言,包括希腊在内的西方省区支持崇拜圣像,而东方各省则支持毁坏圣像。

  拜占庭统治者十分清楚,如果不以明确的立法和政策支持东部军区的毁坏圣像的主张,就无法稳固军心,也不能使东部广大士兵得到安抚,进而对东线防务产生不利的影响。毁坏圣像政策的出笼确实鼓舞了东部各军区的士气,因而,8世纪中期的拜占庭军队在东部前线节节取胜,764年横扫小亚细亚,进抵叙利亚北部地区。东部边境的军事胜利还使拜占庭帝国能够从容地实现其战略防务重点的转移,一方面它进一步扩充以东部各省士兵为主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更多地抽调东方前线部队到巴尔干半岛打击长期为患的保加利亚人势力,使之数十年不敢轻举妄动。

  毁坏圣像运动在经济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遏止教会产业急剧膨胀和防止国家人力资源流失两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由于基督教作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受到皇帝的特殊保护,教会财产增加极为迅速,教会的经济实力急剧增强,因此在运动之初,教会已经成为帝国内部最富有的利益集团。教会经济实力的急剧增长不仅成为它在政治领域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基础,而且直接蚕食和损害国家人力物力资源,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连年战争、瘟疫不断、人力资源消耗严重、国库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教会侵蚀国家经济基础的作用就显得特别恶劣。

  拜占庭皇帝多次试图征用教产,都因为教会的反对而未果。在毁坏圣像运动中,利奥三世首先对罗马主教的辖区开刀,将原来归属罗马教区管理的西西里、卡拉布里亚和伊利里亚教区强行划归君士坦丁堡教区,他还下令将意大利南部地区缴纳给罗马教会的什一税全部收归帝国国库。君士坦丁五世更是把没收教产、关闭修道院作为其采取的主要行动之一,以致现代学者评论说:“与其称之为毁坏圣像运动,不如称之为毁坏修道院运动。”尼基弗鲁斯一世则毫不留情地取消了教会的免税特权,甚至大幅度提高强加给教会的税收。

  为了阻止教会夺取国家直接纳税人,拜占庭皇帝多次颁布法令,禁止士兵、军官和国家官员在退休以前进入修道院当修道士,同时强迫大批教士和修女还俗。这些措施有效地实现了拜占庭皇帝从经济上打击教会的目的,大幅度增加了国家的税户,进而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image.png

  最后,我们还应提到毁坏圣像运动在拜占庭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毁坏圣像运动的高潮中,确实兴起了世俗艺术的热潮,在石灰水刷掉圣像的墙壁上出现了以皇帝图像和花草动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世俗绘画,其中不乏对重大战役、皇家生活、围猎和公众活动以及赛车竞技等场面的描绘。事实上,正是由于毁坏圣像运动对教会文化的打击,才遏止了5世纪以后教会文化迅速发展的势头,并为世俗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会。此后,拜占庭教俗文化在不同的领域共同发展,形成了拜占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