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吃尽口头 为何苏联却能轻松战胜?
2018-10-15 16:14:47

  美军和日军作战主要是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母海战和夺岛登陆作战。苏军打日本,一是在诺门坎,二是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

image.png

  装备着三八大盖和薄皮坦克的日本陆军,放在当时的世界强国里其实只是一支二流部队,根本没法和机械化程度很高的苏军、美军、德军相比,只能在装备极差的亚洲对手面前逞一下威风。日本最厉害的是号称“帝国之花”的海军联合舰队和零式战斗机。美国和日本的主战场是西太平洋地区进行的航母大机群决战,要不是美国强大的国力支撑着军工武器的生产消耗,战场结局还真不一定十拿九稳

image.png

  美军同日军作战面临的战场环境是太平洋海域与岛屿/热带雨林作战,作战区域内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同时,由于日军处于依托要点、固守防御的基本态势,美军要突破日军的绝对国防圈,就必须在日军选定好了的、已经预先修筑了野战筑城体系乃至筑垒要塞防御的岛礁上同日军殊死作战,以夺占岛礁为首要作战目的。这种作战形式尽管在后来被麦克阿瑟改进为蛙跳战术,但是仍然有大量无法绕过的战略防御支撑点必须由美军靠着尸山血海夺占。因此美军只能拿着人命去突破日军的坚固要塞,同日军逐个岛屿、逐个阵地、逐个坑道甚至逐个地洞来反复争夺,打得异常吃力、付出巨大代价自不必说。

image.png

  而苏军在东北向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的战役则是在盛夏季节发动的、在极其适合机械化军队大纵深突破的东北黑土地上进行的、以直接夺占大城市并围歼日军重兵集团为主要作战目的的陆军合成战役。其作战环境与作战目标极为适合苏联红军的机械化步兵发挥出其全部的战斗力,而当面的以轻步兵为主、试图依托要塞作为防御支撑点的日军在苏军装甲洪流的迂回攻击下又根本不堪一击。作战环境的不同是美、苏两军作战难度不同的直接因素。

image.png

  再从现实来看,苏联与日本的较量基本就两次,一次是39年的诺门坎战役,再就是二战末期1945年8月8日按照约定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两次战斗看似苏联胜的很容易,实际上你可以细分析一下,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诺门坎是日本的一次试探性进攻,苏联对此战高度重视,派出了朱可夫对阵,而且最为关键的数据就是苏联虽然打赢了战役,但是也是惨胜,苏军的伤亡比日军还高,从军事角度上说,苏联并没有胜利,他的胜利是政治意义上的。

image.png

  再说出兵中国东北,有人说什么苏军摧枯拉朽,瞬间消灭了盘踞在东北的日军主力关东军!你们动动脑子就能明白,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从8月8日宣战,到8月15日日本投降,仅仅一周时间,他走都走不了整个东北,更别说打了,他是怎么摧枯拉朽的?还有日军,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已经是一堆废柴了,因为真正的主力早就调到太平洋和美军干去了,后补充的都是没什么战斗力的人了,虽然有70万之众,早就不比当年了。而到日本投降,苏军基本还在黑龙江边境一带,重要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还都在日本人手上,只是天皇投降了,苏联才轻松的占领了这些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