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简介——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方国珍(1319年—1374年5月8日),又名方谷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是元末明初浙东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元末动荡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义缘起:乱世逼反的无奈之举

  元朝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达到极致,对百姓的压迫和管制极为恶劣,加之灾害频发,民不聊生。浙东地区流传着“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百姓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方国珍世代以贩盐浮海为生,兄弟五人以此维持生计。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在海上抢劫,方国珍的冤家诬告他私通海寇。方国珍深知若落入官府之手,必定百口莫辩,于是怒杀冤家,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啸聚数千亡命之徒,正式举起反元大旗,劫夺元朝海运漕粮。这一行动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方国珍也因此成为元末第一个起义反抗元朝统治的领袖。

  反复无常:与元廷的周旋博弈

image.png

  方国珍起义后,元廷迅速派兵征讨。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前来,却被方国珍打败俘虏。方国珍逼迫朵儿只班向朝廷请命,元廷无奈之下授予他定海尉之职。然而,方国珍并未就此安分,不久后再次反叛,进攻温州。元廷又派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率兵剿匪,结果主将再次被俘。元廷为了平息事态,只能以更高的官职招降方国珍,授予他徽州路治中之职。但方国珍嫌官小,不愿就任,反而攻陷台州城,并到苏州焚劫太仓等地。元廷无奈,只好授予他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方国珍这才停止反抗。此后,他又升为江浙行省参政,受命讨伐张士诚。方国珍七战七捷,迫使张士诚投降元政府后才罢兵。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元廷疲于奔命。为了剿灭方国珍势力,元廷曾开出几十张空白的任命书和赏金支票,招募沿海地区的勇士去剿匪。但官府办事不公,立功者需行贿才能取得官职和赏金,这使得百姓认定只有造反才有出路,方国珍的势力也因此日益壮大。元政府在失去江淮地区后,北方粮食供应更加依赖南方,对海上通道极为重视,更不敢得罪方国珍,只能不断以官职笼络他。方国珍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统治着庆元(今宁波)、台州、温州等地,手握重兵,成为元末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纵横捭阖:在各方势力间的周旋

  在元末群雄逐鹿的乱世中,方国珍展现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在元廷、张士诚及朱元璋等各方势力间周旋。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派主簿蔡元刚出使庆元。方国珍与部下商议后,认为朱元璋号令严明,势力强大,自己恐怕难以与之对抗,且西有张士诚、南有陈友定等势力为敌,不如暂且向朱元璋表示顺从,以观其变。于是,方国珍派使者向朱元璋进献黄金五十斤、白金一百斤、有花纹的丝织品一百匹。朱元璋又派镇抚孙养浩回访,方国珍请求献出温州、台州、庆元三郡,并派次子方关为人质。朱元璋拒绝人质,给予厚赏,又派博士夏煜拜授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其弟方国瑛为参知政事,方国珉为枢密分院佥事。但方国珍名义上奉献三郡,实际却心存二心,夏煜到达后,他谎称有病,自言年老不能称职,只接受平章印章及诰命。

  朱元璋察觉到方国珍的敷衍,写信告诫他:“我开始认为你是识时务的豪杰,这才命你专制一方。你却居心叵测,想探听我的虚实便派儿子来,想推却所封官爵则自称年老有病。历来聪明者可转败为功,贤能者可因祸得福,你好好想想吧。”然而,方国珍并未听从劝告,依旧在各方势力间摇摆不定。他一方面与朱元璋虚与委蛇,另一方面又与元廷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元朝廷的官职封赏,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国公。同时,他还与扩廓帖木儿陈友谅相通,企图互为掎角,以图自保。

  最终归降:乱世中的无奈结局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壮大,统一全国的步伐逐渐加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平江,消灭了张士诚势力后,立即派兵进攻方国珍。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瑛迎战失败逃走,温州也随即被攻克。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长驱直入抵达庆元,方国珍率部逃亡入海,却在盘屿被追兵打败,其部将相继投降。汤和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方国珍见大势已去,只好派儿子奉表乞降,说道:“臣长期以来蒙受主上的宽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绝于天地的事,因此一陈愚衷。臣本是庸才一个,遇上这多事之秋,起兵于海岛,没有父兄之力相助,也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当主上率军浩浩荡荡到达婺州时,愚臣马上派儿子前去侍奉,就已经知道主上会有今天,我将如依日月之余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派我驻守乡郡,就像以前吴越一样。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枝节。”

  朱元璋接受了方国珍的投降,授其为广西行省左丞,只领俸禄不用上班,让其留居京师(今南京)。洪武七年(1374年)5月8日,方国珍在家中去世,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其撰写《神道碑铭》,给予了他身后哀荣。

  历史评价:复杂多面的起义领袖

  方国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元末乱世中崛起,以反复无常的手段在各方势力间周旋,虽最终得以善终,但其行为也备受争议。《明史》评价他“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既指出了他首举反元大旗、多次反复无常的行为,也承认他最终得以善终的结局。

  从积极方面来看,方国珍首义反元,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削弱了其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元廷的统治秩序,为其他起义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在割据浙东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措施,兴建儒学、水利,严刑法,使浙东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从消极方面来看,方国珍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起义过程中反复无常,为了个人利益在各方势力间摇摆不定,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起义军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元斗争的进程。

  方国珍作为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的故事是元末乱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他的经历也为我们研究元末农民起义提供了重要的案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