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简介——北宋权宦,“六贼”之一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省)人,是北宋末年权倾一时的宦官,位列“六贼”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创造了多项宦官历史之最,也因一系列决策失误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一、出身与崛起:从宦官到权臣

  童贯少年时投身于宦官李宪门下,李宪是神宗朝在西北监军的宦官,这为童贯提供了最初的军事见识和人脉基础。宋徽宗即位后,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杭州金明局,负责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被贬职的蔡京,两人一拍即合,结为政治同盟。童贯在宫内为蔡京造势,蔡京得势后则全力支持童贯掌兵,为其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蔡京任相后,积极推行“开边拓土”政策,童贯因此获得了统兵机会。他多次作为监军,主持对青唐(今青海一带)羌族的战争,凭借宋军的优势和些许运气,成功收复了湟、鄯、廓等四州。此役让童贯从一个宦官一跃成为朝廷瞩目的“军事能臣”,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image.png

  二、权倾朝野:掌兵二十年,位极人臣

  童贯的权势在北宋末年达到顶峰。他不仅掌控枢密院,成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掌兵权长达二十年,还因与蔡京并称“媪相”(老婆婆宰相)与“公相”,权倾内外。童贯的军事生涯中,既有镇压方腊起义的“功劳”,也有攻打辽国惨败的耻辱。

  方腊起义时,童贯率领数十万精锐禁军南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镇压了起义,杀人如麻,暂时稳定了东南局势。然而,在攻打辽国残部南京(燕京)时,童贯率领的数十万宋军却大败而归,溃不成军。他不仅厚颜无耻地以“复燕之功”凯旋回朝,还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回燕京等空城,侈言恢复之功。此举不仅耗尽国库,更将宋军虚弱不堪的本质彻底暴露在金人面前。

  三、联金灭辽:战略误判与亡国祸首

  童贯一生最大的罪孽,也是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决策,便是主导了“联金灭辽”的国策。面对北方新兴的金国和衰弱的辽国,童贯与徽宗幻想“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此成就千古伟业。然而,这一战略决策却充满了误判和短视。

  在攻打辽国残部的过程中,童贯的军事无能暴露无遗。他不仅无法有效指挥宋军作战,还隐瞒失败、谎报军情,导致宋军屡战屡败。更严重的是,他的这一决策让金国看清了北宋的虚实,为金国南下侵宋提供了可乘之机

  金国在看清北宋的虚弱后,立刻挥师南下。危急关头,宋钦宗任命童贯留守东京。然而,这个一辈子以“名将”自居的宦官,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临阵脱逃。他动用亲军护送徽宗南逃,甚至为了扫清障碍,射杀数百名大宋禁军,踩着同胞的尸体过河南逃。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朝廷和民众,童贯的罪恶行径也达到了顶点。

  四、悲惨结局:身首异处,遗臭万年

  宋钦宗为了树立威信,也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决定严惩“六贼”。童贯被一连贬官,最终在流放途中,于南雄州(今广东南雄)被监察御史张澄追上。钦宗密旨:“贯素狡狯,恐其乘间窃发,遂遣御史即所在斩之。”行刑当日,为了防止他逃跑或有人劫囚,刽子手手起刀落,在轿中便斩下了他的人头。这颗人头被用水银和生油浸泡,装入木匣,快马送回东京,悬首示众。

  童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他从一个宦官崛起为权倾一时的权臣,却因一系列决策失误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他的贪婪、无能与愚蠢不仅让他自己身败名裂,更让整个北宋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童贯的故事警示后人:权力错位、虚假军功和战略误判是国家和民族的大敌,必须时刻警惕和防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