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与教育大家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后定居于河南洛阳伊川,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也是程颢的胞弟。他与兄长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术渊源与早期经历

  程颐自幼聪慧,深受家学熏陶。其父程珦为人正直,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这种家庭氛围为程颐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程颐与程颢一同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探索儒家学问的道路。在周敦颐的教导下,程颐对孔孟之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将其发扬光大。

  14岁时,程颐便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嘉祐元年(1056年),他随父进京师,入太学读书。当时主管太学的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为题考试学生,程颐所作论文以“圣人之道”为指归,以学“圣人”为标的,深刻阐述了求学的目的和方法。胡瑗对这篇文章极为赏识,立即召见程颐,并授予他学职。这一经历不仅让程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也更加坚定了他追求学术真理的决心。

  嘉祐二年,程颐上书仁宗皇帝,分析了北宋社会面临的深重危机,如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并提出了救治之方。他主张以“王道”治理国家,恢复儒家传统的道德秩序,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受到仁宗的重视。尽管如此,程颐并未气馁,而是继续潜心钻研学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image.png

  嘉祐四年,程颐参加廷试未中。按照当时的旧例,程家世代为官,程颐的父亲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但程颐却将这些机会让给了族人,自己甘愿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并大量接受学生,从事讲学活动。他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开始授徒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学术思想体系的构建

  程颐与程颢在学术思想上紧密合作,共同奠定了“洛学”的基础。虽然二人在某些学术倾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他们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在他们看来,现行社会秩序是由天理所定的,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就是逆天理。

  程颐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这种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他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认为人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为天所赋予。然而,由于气禀不同,人的本性会受到气的影响,从而产生善恶之分。浊气和恶性实际上都是人欲的表现,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因此,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

  在修养方法上,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敬”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和心理状态,能够帮助人保持道德上的警觉性,避免受到私欲的干扰。通过“敬”的修养,人们可以逐渐去除内心的杂念,使本心恢复光明,从而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致知”则是通过学习知识、探究事物的道理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将“涵养”与“进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善。

  政治生涯的起伏

  程颐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司马光等人在推荐书中称赞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能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然而,程颐并未立即接受任命,他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在更合适的时机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次年,程颐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恢复儒家传统的统治秩序。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

  就职以后,程颐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的不满。以苏轼为首的蜀派与以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形成了所谓的“洛蜀之争”。在这场党争中,程颐受到劾、罢官,此后遭到一连串打击,被贬管勾西京国子监、西京嵩山崇福官。

  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程颐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尽管面临重重困境,程颐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和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摇。

  教育事业的贡献

  程颐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学传道中,培养了大批理学门徒。他在洛阳伊川长期讲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学术氛围。他的教学以学生的性情培养为中心,强调从内心深处领悟天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思考来理解儒家经典中的道理。

  程颐的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杰出之才,如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等。杨时和游酢在程颐门下刻苦学习,虚心求教,他们的求学精神被后人传颂为“程门立雪”的佳话。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敬仰,也反映了程颐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力。这些弟子在程颐的教导下,继承和发展了洛学思想,将其传播到各地,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程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认为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强调学者须先识仁,认为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他的这些教育思想为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示。

  著作与影响

  程颐一生著述丰富,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等,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其中,《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对《易经》的注解,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该书对《易经》的卦爻辞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发挥,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易经》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程颐与程颢所创立的“洛学”,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他们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他们的学说上承“孔孟”之道统,下启朱熹王阳明等人之理学,直至成为官方哲学,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程颐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程颐作为北宋时期杰出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以其深邃的学术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教育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学说不仅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