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师成:北宋末年奸臣,“六贼”之祸首

  北宋末年,朝堂腐败,政治黑暗,在这风雨飘摇的时期,出现了六个臭名昭著的奸臣,被时人合称为“北宋六贼”,梁师成便是其中之一。他凭借着狡黠的心思和善于逢迎的手段,在宋徽宗时期权倾朝野,给北宋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初入宫廷,崭露头角

  梁师成,字守道,籍贯不详,生年也无确切记载。他最初只是内侍省书艺局的一名小宦官,负责一些文书杂役工作。然而,梁师成聪慧狡黠,熟习文法,稍稍懂得一些写作技巧,这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贾详死后,梁师成得以兼管睿思殿文字外库,主要负责出外传达皇帝的旨意。这个职位看似普通,却让他有了接近皇帝、接触宫廷核心事务的机会。政和年间,梁师成得到了宋徽宗的宠信,命运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宋徽宗甚至将他的名字列入进士名册中,这种破格的提拔,让梁师成在官场上迅速崛起。此后,他历任都监、节度使衔、太尉等职,官至检校太傅,还曾拜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调任淮南节度使,可谓是权势滔天。

  弄权乱政,祸国殃民

image.png

  梁师成掌权后,开始肆意妄为,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他善于迎合宋徽宗的喜好,当时宋徽宗留意于礼文符瑞之事,梁师成便投其所好,博得恩宠。宋徽宗本把他当作下等奴仆,却因他的逢迎之能,将其提拔为近臣。从此,凡是皇帝的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梁师成找来许多擅长书法的小官,让他们模仿宋徽宗的笔迹,然后掺杂自己的想法,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令。朝中大臣们无法辨别真伪,只能乖乖执行,这使得梁师成得以在朝廷中为所欲为。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职。只要有人给他送钱,他就可以让人得到官职或升迁。有人给他送钱数百万,他就让此人以歌颂宋徽宗书法为名参加廷试,在唱第那天,他侍立于皇帝身边,小声控制某某人的升降。这种明目张胆的卖官行为,使得朝廷官员队伍鱼龙混杂,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

  梁师成还与蔡京王黼等奸臣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王黼待他如父,称之“恩府先生”,即使蔡京父子对他也要献媚攀附。京城人视他为“隐相”,他一人竟兼任上百个官职,可谓权倾朝野。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北宋朝廷内部腐败不堪,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对外政策上,梁师成也起到了极坏的推动作用。宣和二年(1120年),王黼提出攻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梁师成起初虽曾反对,但最终还是赞同了,并推荐谭稹为宣抚使。平定燕山后,他因功升为少保。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并没有给北宋带来真正的利益,反而让金朝看到了北宋的虚弱,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此外,李彦在京东、京西搜括民田,所到之处飞扬跋扈,监司、郡守不敢与之抗礼,梁师成却为其撑腰,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自称苏轼之子,荒诞至极

  梁师成还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自称是苏轼的儿子。当时,苏轼因新旧党争被贬,他的文章被禁止传诵,民间苏轼的尺牍也都被毁去。梁师成却向宋徽宗诉委屈说:“先臣(苏轼)何罪?”此后,朝廷才放宽了对苏轼文章的禁令。他自称“苏轼出子”“苏氏遗体”,这一说法虽未遭到苏家的否认,但史家多含糊其词。据说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甚至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然而,苏轼的儿子苏过宁愿甘居微职,也不向梁师成低头,还曾阻止父亲的旧友向“六贼”献媚,展现出了高尚的气节。

  罪有应得,身死族灭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朝廷局势发生了变化。太学生陈东、布衣张炳等上书指斥梁师成,陈东指出梁师成有异心,窃取定策之功,应该依法惩处。宋钦宗迫于公议,虽因梁师成曾帮助自己稳固太子之位而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对他下手。他先命郑望之到中书省去告谕宰相,梁师成到后立即扣留他,并下诏历数其罪状,将其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循州安置。开封府衙吏押送他到贬所,行至八角镇时,将梁师成缢杀,报告朝廷说他是暴死的,并抄没其家产。

  梁师成作为北宋末年的奸臣、“六贼”之一,他的所作所为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政治生态,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权臣弄权乱政的典型案例,时刻警示着后人要以史为鉴,远离奸佞,坚守正义和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