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柱:清朝一代名臣的传奇人生
2025-11-26 17:02:51

余国柱,字两石,号佺庐,湖北大冶茗山乡余祠村人,清朝一代名臣,官至正一品衔,其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清正廉洁、励精图治的前半生,也有结党营私、晚节不保的后半生,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寒门神童,科举入仕

余国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寄养在舅父家,住在铁山盛洪卿。舅父十分喜爱他,送他到东方山学堂读书。他聪明过人,深得老师喜爱,老师姓陆,是大冶县祝家庄人,进士出身。余国柱对《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别的学童还没背熟课文,他读几遍就能记住,每天早早放学。有一日,老师见他裤脚是干的,十分奇怪,因为东方山上草深,上学童子裤脚常被露水打湿。余国柱称每天有两只小白兔在前面打露水,老师跟随查看,发现小白兔来到一个山洞,洞里有大石桌,桌上放着兵书宝剑,只是兵书上没有字。后来人们说,若不是老师过早进洞破了法,余国柱或许能成就更大。还有诸多民间故事流传,如他帮富人家用朱砂“封”字消灭老鼠精等,足见其聪慧之名远扬。

顺治八年,余国柱以甲科魁首中举,轰动湖广。次年,28岁的他参加殿试,以第11名晋升进士,进入翰林院,参与编修《大清会典》等书籍。此后,他自请做地方官,被任命为兖州推官,主管刑狱。他到任后勤勉尽责,还破了一桩奇案,很快得到晋升,担任户部主事。

前半生:清正廉明,功绩卓著

康熙十五年,三藩之乱爆发,用兵频繁,余国柱被授户科给事中,他屡上书论筹饷之策,所言多精要。康熙二十年,他升左副都御史,不久出任江宁巡抚。在任期间,他积极履行职责,为地方治理和发展贡献力量。他升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职后,在主管全国财政农业、经济命脉时,执行朝政方针,增加了国力,有力支持了收复台湾、抗俄、平叛统一战争,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他还辅佐康熙大帝平定三藩、治河、漕运三件国家头等大事,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等重要典籍。康熙二十六年二月,他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光禄大夫,入阁为相,累迁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达到了仕途的巅峰。

后半生:结党营私,晚节不保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余国柱逐渐陷入了权力的漩涡。他与宰相明珠勾结紧密,成为“明党”的重要成员。明珠为拉拢他,在他任江宁巡抚时给予支持,余国柱为迎合明珠,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他曾向江宁巡抚汤斌勒索,被拒绝后,便尽力倾轧汤斌。他还利用各地督、抚、藩、臬职缺的“资源”,与明珠等权贵“展转援引,总揽贿赂”,并利用“保送学道及科道内升出差”,向当事人“居功要索”。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御史郭琇弹劾余国柱“在内阁票拟,承顺大学士明珠指麾,轻重任意,即有舛错,同官莫敢驳正”,还揭露了他与明珠联合勒索、结党营私等劣迹。最终,明珠被罢相,余国柱亦被革职。后居江宁期间,他因营造宅第,被给事中何金兰弹劾,屈九万投河自杀,他也被逐回原籍。康熙三十六年,余国柱卒于家中,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

文化贡献,地方影响

尽管余国柱后半生劣迹斑斑,但他在文化方面仍有一定贡献。他拜相后,关心地方文化教育,回乡归省亲时游问津书院,向书院捐赠祭祀所需全部礼器、乐器,计几百件之多。罢官回家后,他兴办学堂,捐资修建亭阁,被当地人尊称为阁老。他还到东方山捐资修建亭阁,在东方山弘化寺山门牌楼上的“三楚第一山”这五个字,是他亲笔所写,同时他还为东方山古八景各题诗一首,并写下《东方山总题八景诗》,为地方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余国柱的一生,从寒门神童到一代名臣,再到晚节不保,其经历令人感慨。他的故事警示后人,无论身处何种高位,都应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否则必将身败名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袁枚:清朝乾嘉时期诗坛的璀璨星辰

  在清朝乾嘉时期的文学天空中,袁枚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卓越的诗歌创作、独特的文学理论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坛。他不仅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更是性灵说的倡导者,引领了一代诗风,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