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五代时期的铁血悍将与忠烈悲歌
2025-11-25 17:17:15

李筠,初名李荣,为避周世宗柴荣名讳而改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这位五代时期的著名将领,以骁勇善战、忠肝义胆著称,其人生轨迹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乱世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乱世崛起:从控鹤指挥使到开国功臣

李筠自幼练就一身骑射绝技,膂力过人,能挽百斤硬弓且箭无虚发。后唐秦王李从荣听闻其名,将其招入麾下担任控鹤指挥使。控鹤军作为后唐精锐部队,专司宿卫宫廷,李荣在此崭露头角。后燕赵延寿驻守镇州时,契丹军队围城,李荣献策利用地形优势发动夜袭,成功击退敌军,此役成为其军事生涯的起点。

后晋时期,李荣转投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保卫战中以三百轻骑突袭契丹粮道,缴获战马千匹,为刘知远称帝奠定基础。后汉建立后,他因功受封博州刺史,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公元951年,枢密使郭威起兵反叛,李荣率部担任前锋,在汴京北郊的刘子陂之战中,他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为郭威建立后周立下汗马功劳,由此跻身开国功臣之列。

镇守北疆:钢铁长城的铸造者

后周建立后,李筠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扼守太行山要冲。此地北接北汉,东邻契丹,是后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李筠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军备:在泽州城北修筑“李筠堡”,屯兵三万;在潞州天井关设立烽火台,构建起立体防御体系。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联合契丹南侵,李筠率部在高平之战中与北汉主刘崇正面交锋。他亲冒箭雨指挥作战,左臂中箭仍坚持督战,最终大破敌军,斩首三千级,缴获战马五百匹。此役不仅巩固了后周北方防线,更让李筠获得“北疆长城”的美誉。此后十年间,他多次击退北汉与契丹的联合进攻,在邢州之战中更以少胜多,创下“以三千破三万”的战绩。

忠烈抗宋:孤军反叛的悲壮绝唱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面对新朝,李筠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当宋太祖遣使加封他为中书令时,他不仅拒不接旨,更在宴会上当众悬挂后周太祖郭威画像,痛哭流涕道:“吾受周恩,安能事赵氏!”此举彻底撕破双方伪装,暴露其反叛决心。

为争取战略主动,李筠采取三线作战:命长子李守节留守潞州,自己亲率三万精锐南下;遣心腹向北汉求援,获封“平西王”;联络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然而,这场看似周密的布局实则漏洞百出——北汉援军仅三千骑兵,李重进按兵不动,内部又因监军卢赞问题产生裂痕。

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亲率十万大军分两路进讨。石守信部在长平之战中斩首三千,截断李筠退路;慕容延钊部攻占泽州,切断其与北汉联系。面对绝境,李筠仍率残部死守泽州城,在宋军火攻下坚守月余。最终城破之际,他拒绝爱妾刘氏同死请求,独自跃入火海,以55岁之龄结束传奇一生。

历史回响:忠烈气节的永恒丰碑

李筠的反叛虽以失败告终,但其忠义精神却赢得后世敬仰。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评价:“筠之死,犹项羽之刎乌江,虽败犹荣。”他镇守北疆十年间,使五州成为后周最稳定的战略后方,为统一战争提供坚实保障;其“受周恩不忍负”的誓言,更成为忠臣义士的精神标杆。

在泽州城遗址出土的宋代碑刻中,仍可见“李筠堡”字样,这座见证过血与火的军事要塞,如今已成为研究五代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而李筠的故事,也通过《宋史·周三臣传》等史籍流传千古,提醒后人:在权力更迭的乱世中,总有人坚守着超越时代的道德准则,用生命诠释何为“气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周朝瑞:明末东林党人的血性与忠魂

  在明末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周朝瑞作为东林党前六君子之一,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理想与黑暗激烈碰撞的一生,是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的一生。  寒门才俊,初入仕途展锋芒  周朝瑞出生于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