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北宋文坛巨擘,三苏之首耀千秋
2025-11-28 10:21:09 苏洵 苏辙 苏轼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共同位列“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年经历:游荡与觉醒

  苏洵年少时并非一心向学,他有着李白杜甫般的任侠与壮游经历,游历了诸多地方。青年时期,他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未学会便放弃读书,终日嬉游,不知生死之悲。直到二十五岁,他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发愤苦读。然而,首次应乡试举人,他便不幸落第。这次失败让他痛自检讨,愤然烧毁旧稿,决心从头再来,取《论语》《孟子》、韩愈文等从头研读,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此后,他每日端坐书斋,苦读不休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二十七岁时,他正式开了系统学习与创作的征程。

  文学成就:雄辩政论,文风革新

image.png

  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尤以散文见长,其大部分作品为议论文,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作。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在艺术风格上,苏洵的散文以雄奇为主,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曲折多变、纡徐宛转。他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例如在《仲兄字文甫说》中,他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描写生动形象。

  苏洵的代表作众多,如《六国论》,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批评北宋统治者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管仲论》则对管仲进行评价,从管仲死后齐国大乱的事实展开,探讨了功成者背后的成因,体现了其纵横捭阖、气势雄浑的特色。此外,《张益州画像记》记叙了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通过对木假山的描写,赞美了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他的政论著作也颇具影响力。《权书》是一部政论散文集,共十篇,主要讨论军事、政治等方面问题,包括《心术》《法制》《强弱》《攻守》《用间》等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成败的深刻思考。《衡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举措。《几策》则包含了苏洵对当时北宋社会政治、军事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苏洵的诗作虽数量不多,但也不乏佳作。他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诗作,都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仕途历程:辗转入仕,修书著述

  嘉祐元年(1056年),苏浵送两个儿子入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然而,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1066年),《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但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便病重,他命儿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

  家族影响:教子有方,三苏辉映

  苏洵不仅自身文学成就卓越,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极为成功。他亲自教导苏轼、苏辙读书,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学识。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也在文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父亲一同位列“唐宋八大家”,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三苏的文章风格各有特色,但又一脉相承,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洵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刻的思想见解和卓越的教育成就,在北宋文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