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廌:北宋文坛的隐逸之才,苏门六君子中的清流
2025-11-24 16:39:13

北宋文坛的璀璨星河中,李廌(1059—1109)以其独特的文学造诣与人生轨迹,成为“苏门六君子”中极具辨识度的存在。他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自幼孤苦却发奋自学,以“万人敌”之才得苏轼赏识,最终以隐逸文人的身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孤苦发奋,以文入苏门

李廌的童年笼罩在贫困与孤独的阴影下。六岁丧父后,他凭借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稍长便以学问称誉乡里。元丰年间,他携文稿赴黄州拜谒苏轼,苏轼阅后大为惊叹,称其笔墨“有飞沙走石之势”,并拍着他的背说:“子之才,万人敌也。”这一评价不仅奠定了李廌在文坛的地位,更将他推入苏轼门下,与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并称“苏门六君子”。

苏轼对李廌的提携不遗余力。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主持礼部贡举,李廌应试却意外落第。苏轼自责不已,作诗《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赋诗送之》以表愧疚,诗中“笔势翩翩疑可识,过眼终迷日五色”既赞李廌才华,又暗讽科举之弊。宰相吕大防亦叹:“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此后,苏轼与范祖禹欲联名举荐李廌,却因政局变动未果。尽管如此,苏轼仍解衣相助,助其完成家族丧葬之事,范镇更撰文表彰其孝行。

二、科举失意,绝意仕途

李廌的科举之路充满坎坷。元祐六年(1091年),他再次应试仍落第,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彻底放弃仕途追求,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以“太华逸民”自号,过起隐居生活。县令李佐与乡邻为其购置宅院,使其得以安身立命。

隐居期间,李廌潜心著述,创作了大量散文与诗歌。他的散文喜论古今治乱,条理清晰、雄辩中理,如《忠谏论》《忠厚论》《兵鉴》等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展现其政治抱负;而《师友谈记》则记录了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言行,成为研究宋代文坛的重要史料。其画论著作《德隅堂画品》对唐、五代及宋代名画进行品评,考据作者、阐发画理,见解精辟,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为“妙中理解”。

三、诗文双绝,风格雄健

李廌的诗歌成就同样瞩目。他继承建安风骨与李杜遗风,作品风格雄健奇丽,兼具萧疏清逸。七言古诗《少华山》以“奇峰西奔入秦蜀,幽谷南通接荆郢”展现山河壮阔,而《虞美人》一词则以“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描绘江南烟雨,意境淡远。其送别诗《送霍子侔还都》借“醍醐酪”“碔砆”等喻象,批判科举制度导致士人“终身不知道”的困境,语言刚健质朴,折射出宋代文化转型期的思想张力。

李廌的文学思想亦独树一帜。他在《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中提出文章“四要”:体、志、气、韵。体为结构,志为立意,气为情感,韵为余味,四者相辅相成,构成其文学批评的核心框架。这一理论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四、忠义之士,文坛遗响

苏轼去世后,李廌悲恸不已,作祭文《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以“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悼念恩师,词语奇壮,令读者动容。他晚年生活清苦,却始终坚守文人气节。大观三年(1109年),李廌卒于长社,享年五十一岁。其著作《济南集》虽多已散佚,但现存八卷仍可窥见其文学全貌。

李廌的一生,是才华与命运交织的缩影。他以孤苦之身崛起于文坛,以隐逸之志抗衡世俗,以忠义之心铭记师恩。在“苏门六君子”中,他或许是最少功利色彩的一位,却以最纯粹的文学追求,为北宋文坛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正如其诗所言:“归来邃经堂,志惟与道俱。”这份对文学与道德的坚守,正是李廌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杨士奇:明朝首辅,三杨内阁的中流砥柱

  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杨士奇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高尚的品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一代名臣。他历经五朝,在内阁辅政四十余年,担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为明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寒门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