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襄夏:清代围棋的巅峰巨匠
2025-11-21 14:16:06

施襄夏(1710年—1771年),名绍闇,字襄夏,号定庵,浙江海宁人,清代围棋史上与范西屏并称“棋坛双璧”的顶尖国手。他以深邃的棋理、严谨的布局和精湛的杀法,与范西屏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巅峰,其棋艺与理论贡献至今仍被后世棋手奉为圭臬。

少年启蒙:从琴韵到棋道的蜕变

施襄夏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体弱多病,受父亲熏陶,工诗善琴。然而,同乡范西屏的围棋天赋深深触动了他。范西屏十二岁便与师俞长侯齐名,施襄夏慕名拜入俞门下,仅一年便与范西屏争先。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他过人的棋艺悟性,更奠定了他与范西屏亦敌亦友的棋坛关系。

为精进棋艺,施襄夏曾受三子与老国手徐星友对弈。徐星友惊于其才华,赠予《兼山堂弈谱》并指点棋理。施襄夏闭门研习数年,棋艺突飞猛进,逐渐跻身一流高手行列。22岁时,他与前辈梁魏今同游湖州岘山,梁魏今以山泉为喻,点破“行当行,止当止”的自然之理。施襄夏顿悟后,棋风一变,从锐意深求转向邃密精严,终成一代宗师。

棋坛争霸:与范西屏的“双星时代”

施襄夏与范西屏的棋艺对决,堪称中国围棋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两人同为海宁人,年龄相仿,棋风却迥异:范西屏如神龙变化,奇招迭出;施襄夏则似老骥驰骋,步步为营。行家以“诗中李杜”比喻二人,称其“各擅胜场,难分轩轾”。

乾隆四年(1739年),两人在浙江平湖(当湖)对弈十局,史称“当湖十局”。这十局棋气势磅礴,杀法精紧,既展现了座子制围棋的巅峰技艺,也体现了两人对棋理的深刻理解。例如,第三局中,施襄夏以“拆二双飞”开局,范西屏则以“压双扳虎”应对,双方在棋盘上展开激烈争夺,最终施襄夏以黑胜十四子告终。十局棋中,两人各胜五局,胜负相当,被后世棋手视为“古谱典范”。

理论奠基:《弈理指归》的深远影响

施襄夏晚年客居扬州,潜心著述,完成围棋理论巨著《弈理指归》及《续编》。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棋理,如“行当行,止当止”等口诀,总结了围棋布局、攻守、死活等关键战术。尽管因行文晦涩、缺乏棋图而一度被冷落,但其内容博大精深,被后世誉为“弈之奥旨尽于是矣”。

与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相比,《弈理指归》更注重棋理的系统性总结。例如,书中提出的“五行布局”理论,将棋盘方位与五行相生相克结合,为围棋布局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施襄夏还强调“自然之理”,认为弈棋应顺应棋势,而非强行求胜,这一思想对后世棋手影响深远。

历史地位:清代围棋的集大成者

施襄夏与范西屏、黄龙士并称“清代三大棋圣”,与程兰如、梁魏今共为“清代围棋四大家”。他的棋艺不仅代表了清代围棋的最高水平,更将中国古代围棋推向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新阶段。清代棋手周小松曾评价:“唯范、施不能敌,余皆能抗衡。”可见其在棋坛的绝对统治力。

施襄夏的一生,是追求棋道极致的一生。他从琴韵中汲取灵感,在棋盘上书写传奇,以深邃的棋理和精湛的技艺,为中国围棋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不仅是围棋爱好者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文化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生动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洪秀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的传奇人生

  洪秀全(1814年1月10日—1864年6月1日),原名洪仁坤,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后为避上帝名讳改为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汉族客家人。他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一